分享

弘扬道德,人是根本

 刘桂宽书馆 2020-04-25

作者:刘桂宽

 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髄,是全社会人类的公德。《大学》里面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悟道,明德就是道的体现,明德就是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能,你把它显明出来叫明明德。不仅自己明明德,自己证道了,而且亲民,亲民就是帮助别人也明道,明明德。最后世人都明明德了,这就是止于至善。

 弘扬道德,人是根本。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就是说,人能够弘扬道德,不是道德弘扬人。意为人能使道光大,而不是道能使人光大。道是人行的,而非人是道行的;道是人光大的,而非人是道光大的。只有人才能使道得以光大,离开了人,并没有一个道可以让人得以光大。王肃曰:“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朱熹曰:“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

人能弘道的人是指任何人,没有专指哪个人,不管你是什么样的身分,不管你做什么样的工作,每个人都可以弘扬道德。只要把道在你生活当中体现出来,做一个智者,用智慧来生活,你就是在弘道。当然最关键的是,自己先要做到,自已做到了再说,别人才能信服。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就是说,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或者说,高明的人,听了道,努力去实行;平庸的人,听了道,半信半疑;浅薄的人,听了道,嘲笑道的存在。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道德的信养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最低的境界。这部分人不相信道德会给人带来什么好处,不相信做好事会有好报,不知道为什么做好人,所以也就不遵守道德;第二种,大多数人的境界。有淳朴的信养,相信道德会给人带来什么好处,相信好人会有好报,所以谨慎遵守道德;第三种,最高的境界。真正懂得道德的人知道,道德就是一个人的天命,做有道德的好人,就是做好自己,做好事不求回报,不但谨慎遵守道德,还勤而行之。能达到第三种境界的人,可谓少之又少。

 圣人倡导“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归根结底只有一点,弘扬道德,是以人为本,道不是目的,只有现实生活中的人才是目的。对于儒家思想来说,人是开始,也是目的,而道是手段,即使是“圣人之道”,也只是改造人的手段,无论从开始到成就,都离不开人。没有人,无所谓天地,也无所谓人展现的舞台,又何来悲剧、喜剧?没有人,所谓的德没有任何意义。

 道德作为一种治国安民的理念,它有着注重道德修养,注意克制个人私欲,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彰显民族凝聚力等重要作用。在物欲横流、利益至上的今天,弘扬光大道徳的理念,其目的在于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这种道徳的价值观,需要以精神生活为灵魂,以物质生活为基础,对儒家“义利观”进行弘扬光大。(图/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