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有直面不确定性,才能从风险中受益

 天承办公室 2020-04-25
这次疫情,直到现在还很让人感到焦灼,每个人的生活都将被打乱,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

这短短的两个月让我们直面了太多的不确定性。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焦虑、愤怒、抱怨只能让我们面对的情况更加糟糕。只有在风险中增强抵抗力,才能更好的应对未来。

畅销书作家大辉在他的新书《直面不确定性》给出了答案。

不确定性已成为生活的常态,是世界的普遍规律,科学的核心是不确定性,而确定性是人类用理性思维抽象出来的模型,是真实世界的简化。

科学家们应对不确定的方法是创建理想化的模型,从模型的角度思考问题,研发出科研成果。可以这样说,模型是真实世界和科学理论间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塑造世界。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认为人类天生就被赋予一些潜意识模型,比如什么是“英雄”、什么是“坏蛋”、什么是“善”、 什么是“恶”都是潜意识模型。因此,识别模型、建构模型是我们与生俱来 的一种能力。

我们可以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型,更要学习和应用前人验证有效的模型。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掌握科学模型的数量,将直接决定他的认知和行动水平。脑中只有少量模型的人,遇到不同的问题,喜欢用同一种方式处理,就如同 一个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到所有的东西都像钉子。

我们不能只有一个锤子,我们需要一套组合工具箱,这套思维模型工具箱能让我们更清晰地思考,更准确地决策,更有效地行动。在这样一个多元思维模型系统下,我们才能高效学习,快速成长,成为人生的赢家。

直面不确定性,更能抓住希望

不确定性的对面是稳定。追求稳定,是很多人固有的思维模型。他们认为稳定意识着没有风险,一生平稳顺利。从某中意义上来讲是成功,因此他们不太赞成不确定性的思维模型,认为那是失败。

但是前面我们讲过不确定性是世界界的规律,稳定是相对的稳定。那么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时,你觉得谁能赢取这样的挑战呢?一直处在相对稳定的人,还是一直应对不确性的人呢?

李玫瑾教授说过,一个人非常顺利,从小学到大学都非常优秀,但是,就是这么优秀的孩子却选择自杀,而且像这样的案例特别多。这些孩子从小到大太一帆风顺了。他们没有独自面临这个世界,感受不到什么是幸福和自由,更无法独自面对挫折和失败。

相反,一个成长在什么都需要自己考虑的不确定环境中,他们面对突发的事情会更有心理准备,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模型是一套组合工具箱,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来对抗变故。

简单的说,不确定性是在未来的挑战和冲击中的获益能力,可以有能力应对未知的事,解决我们不了解的问题。

然而,当下社会夸大了不确定性风险的一面,低估了挫折、困扰推动前进和充满希望的动力。

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你必须要在不确定中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型,多学习一些其他的思维模型,你才会在这样的环境中抓住希望,迎接未来。

越稳定的越被动

这个世界,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是一直存在的,然而由于人类天性中的喜欢安全感和确定性,因此绝大多数人都喜欢稳定,即使这个稳定只是大脑自我营造的假象。正因为这样,人们都喜欢稳定的工作。

虽然一直强调不确定性是世界的规律,但人类的天性更喜欢安全感和稳定。比如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旱涝保收”成为了我们人生追求的定律。尤其是在这次疫情中,很多人失去了生活来源。但是我们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你只有在不确定中具有了应对的能力,才能保障你想要的稳定性和安全感。

对此,最著名的倡导人就是巴菲特的好伙伴、幕后智囊人查理·芒格,他反复提到一个影响他投资决策的方法——多元思维模型

他说:长久以来,我坚信存在某个系统,几乎所有聪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统,它比绝大多数人用的系统管用。你需要做的是在你的头脑里形成一种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有了那个系统之后,你就能逐渐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大多数人都只使用学过的一个学科的思维模型,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

你知道谚语是怎么说的: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这是处理问题的一种笨办法。必须在头脑中拥有一些思维模型并依靠这些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包括间接获得和直接获得的经验。

事实上,表面看上去很稳定的事物,其实抗风险弱;而经历过不确定的事情,抗挫折能力强。

应对不确定性能力,

要掌握这几个思维模型

当不确定性成为常态,那么对确定性的追求,则成为一种我们需要克服的天性。识别不确定性,并与之共处,这样才不至于被动。当我们把自己准备好、设计好后,所有的变化都是机会。

《直面不确定性》介绍了几种思维模型,这里只列举一例说明--模块化思维:应对复杂问题的利器是这样介绍的:我们来看两个钟表匠的故事:在古代有两个钟表匠,一个叫王二,另一个叫李三。他们两人手艺都非常棒,能制作出由1000多个零件组成的手表。

王二在做手表时,如果放下手中的活,比如去接客户的订货电话,手表就会散架,以前的工作全白费了,他就得从头开始组装手表。

越来越多的顾客喜欢王二做的手表,就会给他打越来越多的电话,生意忙不过来本是好事,可钟表匠王二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的工作不断被打断,也越难找到不间断的整块时间组装好一只手表。

组装工作被打断这种情况李三同样也遇到了,但李三提前对手表组装工作做了规划。他的方法是:先将十几个零件组装成一个构件,然后再用这些构件去组合成一只完整的手表。

因此当李三放下手中的活去接电话后,他不需要从头开始组装1000多个零件才能完成一只手表,他只需要重新组装刚才没有完成的那个构件。

假如这两个钟表匠在组装零件时,每10次有一次被打断,那么平均下来,王二完成一只手表花费的时间是李三所需时间的4000倍。

(本故事改编自西蒙的著名论文《复杂性的架构》)

这个故事里说的是独立的一个人用这种先组装构件、再合成整体的方式就能充分利用间断时间提高效率。其实它更适合多人合作的情境,在明确的社会分工体系下,不同的人制作不同的构件,能在短时间内制作出复杂的产品。

可以说,要解决一个复杂的系统或过程,必然的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对复杂系统或过程进行分解,这是人类处理复杂性问题的原始方法。但是光分解还不行,还得有本事把它们整合在一起,保证功能的一体化,这个分解再整合的过程就是模块化(Modularization)。

在模块化系统中,每个模块是系统的一个独立单元,模块内部各要素紧密相连,而与其他单元要素的联系相对较弱。

比如上面我们说的辅食机就有两个模块,一个模块加热产生蒸汽,另一个模块搅拌蒸熟后的食物,两者之间靠一个通气孔连接实现我们的需求。

由上面的几个例子我们发现:

模块化能帮助我们处理复杂的事情;

模块化让并行操作成为一种可能;

模块化有利于我们应对不确定性。

这是模块化带给我们的三个好处。

风会熄灭蜡烛,却会使火越烧越旺。

在不确定性的冲击下,那些思维模式固定、僵化的人,注定会在一次次“黑天鹅”事件中“熄灭”,而拥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则会收获一份成长型心态,在危机中获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