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高天明月图书馆 2020-04-25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首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他领导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为实现建立一个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的中国,他制订包括政治、社会、经济、法律等在内的全面系统推进中国近代化的理论和方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出了全部精力和智慧。正如孙中山所说的:“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我们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世纪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


▲翠亨村位于珠江口西岸,北距广州约100公里,南距澳门约37公里,隔珠江口与香港相望。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生于翠亨村,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代的大部分时光。图为民国年间翠亨村南面照。

孙中山早年往来于广州、香港、澳门,为港澳两地相对自由的政治氛围所吸引,心向往之。图为孙中山经常活动的珠江三角洲——广州、香港、澳门图。

向李鸿章上书受挫,使孙中山大为失望,经过反思,逐渐就走上了寻求武力推翻清政府的道路。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发动华侨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图为檀香山兴中会成立宣誓处李昌宅。

1895年2月,孙中山从檀香山抵达香港,召集陆皓东、陈少白、郑士良、杨衢云等,在香港中环士丹顿街13号设立了兴中会总部,对外称“乾亨行”。图为乾亨行旧址(原址后改为“永善庵”)。

1895年3月下旬,孙中山偕陆皓东、郑士良等在广州建立兴中会分会。图为兴中会广州分会会址——王氏书舍。

为寻求国民的支持,孙中山尝试利用媒体进行舆论宣传,从思想言论上对民众加以引导。1899年秋,孙中山派陈少白在香港筹办《中国日报》,次年1月创刊发行,并兼出十日刊《中国旬报》。

1905年7月,孙中山与黄兴在日本东京首次会面,商谈筹建同盟会。8月20日,在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上,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图为1905年的孙中山。

孙中山在构思未来中国政治制度时,以“三权分立”为蓝本,参考中国传统的考试制度,自创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五权分立”的学说。图为孙中山起草的《五权宪法草案》以及孙中山藏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1912年3月,孙中山批准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一律平等”,从法律上规范了参议院、法院、总统和国务院等机构的职责。

1912年10月14至16日,孙中山应中国社会党本部之邀,连续三日在上海中华大戏院演说,评论社会主义学说及派别。图为孙中山演说时的情景及会后出版的《孙中山社会主义谈》。

鉴于军阀割据的现状,孙中山提出地方自治的主张。图为1916年7月17日,孙中山在上海张园举办茶话会,发表地方自治问题的演讲。

1924年1月至8月间,孙中山在广东国立高等师范学院(今中山大学)讲述三民主义,系统地总结他的思想。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从而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孙中山在政治上迈进了一大步。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发布的就职宣言书。

为实践政治理想,孙中山在临时政府成立后即颁布法令、措施,确保新生国家的顺利运行,保障国民的利益。图为孙中山颁布的《令内部通饬所属保护人民财产文》。

1912年1月11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的剪除盗贼以利民生令。

为推行政党政治,1912年8月,孙中山、黄兴同意中国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公进党、国民公党联合组成国民党。图为《国民党规约》,该规约共八章四十九条,宣示国民党以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为宗旨。

1917年8月下旬,部分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孙中山被推选为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为捍卫共和制度,同年10月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

孙中山下定决心改组国民党,召开国民党一大,与中国共产党合作,迈上了崭新的革命道路。图为1923年1月26日,孙中山与越飞在上海联名发表《孙文越飞宣言》。

▲1924年1月31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正式发表,以革命的立场与精神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往各地宣传民生主义、实业救国思想。图为1912年时孙中山留影。

在规划国家未来发展蓝图时,孙中山深刻认识到中国贫穷的积弊,认为必须发展实业才能富强。图为孙中山《中国实业如何发展》手稿。

孙中山认为铁路可以富国、救国,主张修筑西北铁路,加强与边疆的联系,抵御列强侵略,提出修张家口—库伦—乌梁海线、乌里雅苏台—恰克图线等,因而先视察北京至张家口铁路。图为孙中山在北京留影。

1912年9月6日,孙中山视察詹天佑设计修建的京张铁路时,与欢迎者在张家口车站月台上合影。

自1917年2月起,孙中山开始撰写《实业计划》一书,至1920年7月才最终完成书稿。该书系孙中山用英文写作,定名为“The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提出了发展中国实业的途径、原则和建筑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南方大港、五大铁路系统等六大计划。图为英文版的《实业计划》。

孙中山认为要发展民生主义的社会经济,必须使全国工业化,同时要发展工业赖以生存的农矿业。1930年,有关部门根据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提出的经济建设目标绘制成的《孙总理实业计划图》,从交通、商港、铁路、矿业、农业、森林等诸方面展示了孙中山经济建设的远大理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