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困惑与担忧,如何化解?关键就在一个字!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20-04-25

知行合一,修己安人

这个字就是

《易经》主张人生最难得有情。

《易经》以自然的山泽二气通而相应,推论男女交感的正当道理,并且扩大到圣人感化人心而促使天下和睦平安,其主要原因是出于情的合理化,能将绝对或偏道,转化为相对或中道。唯有深入体会易理,用以指导自己的感情,人类的婚姻才能正常化,家庭才能产生正当的功用,使我们安居乐业、教育子女,发挥家和万事兴的真正功能。

情是可贵的,但是偏道或绝对的情,又常常使人对情丧失信心。殊不知对情失去信心,便是对人没有信心。人而无情,又有什么资格称之为人?我们最好提高警觉,因为自己也是人。我们须以理智指导感情,运用易理,使可贵的情走上中道。

我们从以下六个方面分别说明。

一、情是美好的心即为道心

情的意思,通常指我们承受外来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变化。我们常以七情六欲,来形容人的情绪和欲望。情绪有愉快的,也有不愉快的,都是一种心理状态。欲望则指希望获得满足的心理。人的基本欲望,就是先衣食而后男女,有男女而后富贵——先希望有衣穿、有饭吃,生命得以维持。接着才谈男婚女嫁,组织家庭,生儿育女,以期血脉不绝,生命获得延续。这些欲望,我们称之为人的常情。

从字形上看“情”从“心”旁,表示和人的心理具有密切的关系。“情”的读音,则从“青”来,含有“美好”的意思,显示“情是美好的心”。

我们所认识的“心”,并不完全指肉体的心。肉体的心是“心脏”,是启动全身血液循环的器官,是五脏六腑的一部分。我们所说的“心”,实际上是人与人间,一种无形的互动:哀乐相关,痛痒相切,心心相应,特别把它称为“道心”,和一般人所说的“人心”,有很大的不同。

《书经》大禹谟有四句古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告诉我们人心是触发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的生理心,总称为“人欲”。当人欲过分发展时,就会变成恣情纵欲,造成败德乱纪的现象,实在十分危险。“道心”指主宰理性的心,表现为仁义礼智。当生理心愈强大时,理性心就愈弱小,所以说道心惟微。必须惟精惟一,精察人心的惟危,坚持道心为惟一正道,才能把握恰到好处的合理点。

二、易经充满深切关注的情

系辞下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明白指出天地最了不起的德性,便是化生万物。告诉我们:宇宙是有生命的,地球是活的,世界充满了生机活力。这种感觉,来自于对自然的深切关注,充满了纯真的至情。

西方思想以理性为主,主张用科学的态度来征服自然。不像我们对自然采取欣赏的态度,对天地抱持无限的感谢和崇敬。系辞上传指出“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充满了生机洋溢的气息。生生不息,带来了无比的欢乐和希望。生生不息,象征易经宇宙人生的一片真情。

《易经》是一本研究变化的书,代表一门掌握变化的学问。它所说的“变化”(变易),绝大多数以生生为目标,透过阴阳往复交易而产生作用,目的都是为了“生生”。

乾卦彖传所说的“大哉乾元”,象征生化万物的开始,而“大明终始”,刻意把始终颠倒过来,便是表示终而复始,才是生生不息的真情期待。但是变化的原则,在于“各正性命”,意思是在变化的过程中,难免有失正,也就是不得其正的地方,最好各自把失正的部分,自行端正过来。由于各正性命,生生不息才有价值,也才能显示这是天地的大德。倘若不得其正,怎么算是伟大的德性呢?

正道就是出乎真诚的至情,所选择的合理途径。万事万物,都依循正道,表现出真情。世界美好,人类幸福。在这种情况下,生生不息的精神,便具有崇高的价值。人类的美好心情,配合天地的大德,岂不是最美的情境!

三、情是以人为本必要条件

《易经》倡导人本位,认为人居天地之中,应该善尽参与天地化育万物的责任。上天赋予人类高度的创造性,便是“人能胜天”的特殊权力。但是以人为本,必须严格遵守自然规律,对万物的化育,只能“赞”不能“管”,只能“弘道”而不能“改道”,只能“助长”而不可“揠苗”。上天对人的局限性,说起来便是一个“正”字,把它解释为“贞于一”,合乎“止于一”的字形结构。

系辞下传说:“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意思是: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所有活动,都应该坚守合理的贞操,做到精诚专一的地步,那就是纯真的感情。

人而无情,就会毫无忌惮地改造自然、破坏环境、征服世界。倘若深切关注宇宙自然,便会警觉自己是一个小太极,而宇宙是一个大太极。我的生命来自父母,父母的生命来自祖父母,一层一层往上推,彼此血脉相承,即使不曾共同生活,关系却十分密切。于是不但对生的人有情,对死去的人,也会产生浓厚的感情,不但对看得见的有情,对看不见的,也同样有情。

宇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大的有机体。有时太阳比较光亮,有时则月亮比较光亮。风水轮流转,有时东方占优势,有时却西方占优势。彼此关怀,互相包容,需要出于诚意的真情。所以人为万物之灵,想要善尽参赞天地化育万物的责任,必须以真情作为先决条件。“贞夫一者也”的“一”,其实就是纯正的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凭良心”。人类能凭良心去深切关注宇宙万物,自然能和谐共存而生生不息。

四、忧患意识来自纯真至情

系辞下传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意思是,创作《易经》的人,心中应该怀有十分浓厚的忧患意识吧。忧的意思,是担心、烦恼;患的意思,则是担忧。忧患意识,指的是,在安乐的情境下,能够想到可能发生的困苦或危难,并且进一步设法加以预先防止。这种纯正的真情,便是我们常说的“患难见真情”。提前到患难发生之前,便深切关注。

忧什么呢?君子忧道不忧贫。人天生有七情六欲,不可能不犯错误。我们所要求的,并不是不犯过失,不出差错,而是真实无妄地面对过错,真心悔改,记取惨痛的教训,转化成为正面的智慧,作为今后自我成长的借镜。《易经》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彖传和象传,最大的作用即在于此。周文王担任西伯时,对于商纣王的残暴暗自叹息,被纣王的亲信崇侯虎告发,于是纣王把西伯囚禁羑里,达七年之久。文王并没有怨天尤人,心存报复,反而担忧自己多年来实施王道的宝贵经验,不能传给后人。因此为《易经》六十四卦分别作卦辞、定爻辞,而尚未完成的部分,则在被释放以后,继续和周公共同完成。主要目的,是要为日后可能发生的困苦或危难,预先提出一些警惕和建议,以帮助后人趋吉避凶。因此,当我们遇有任何困惑或苦难时,也可以研读六十四卦中和自己遭遇的情况相对应的那一卦,从卦爻辞的提示里,领悟参透出其中的道理,必然会对改善困境有所助益。

周文王的忧患意识,使他的至情,发散在卦爻辞中,深深地感动着后代子孙。我们最好秉持这种精神,发挥深切关注的真情,使易理有所大用。

五、情是中华文化精神命脉

西方思想的源头在希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以理性为主,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近代西方哲学对理性更加发扬,影响所及,西方人普遍缺乏人情味。凡事依法办理,人与人之间,礼貌重于感情,谈不上真诚关怀。

中华民族深受《易经》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更是重视生命的情调、做人做事的情操,以及对宇宙万物的真情。但是,我们最好不要忘记,自秦汉以后,儒家人情至上的思想已经失传。宋明理学逐渐离开情而偏向理,使得情理混淆不清,这才不幸造成很多伪君子、假道学。民间经由唐诗、宋词的薰陶,对于情的发扬光大,仍然保留很多的情分。由于所学和所想产生愈来愈大的距离,以致言行不一,嘴巴上说的是理,而心中想的却大多是情。因此我们的纯真感情大受扭曲,使我们在许多方面产生了不必要的痛苦。

旅居海外的华侨,常有落叶归根、返回故乡的念头。这种故土之情,令人十分感动。然而,却经常拿西方的观点,来批评我们的人情世故,认为是阻碍社会进步和现代化的绊脚石。矛盾的心理,不合适的评论,才造成今日的人情莫衷一是,不知如何是好的窘困。

情是中华文化最为可贵的遗产,也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命脉。人而无情,何以为人?可惜现代受到西方的影响,我们只有家人亲情和公务关系。至于祖先之情、历史文化之情、宇宙自然之情,甚至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已经是愈来愈淡薄,难怪大家的生活情趣,也随着愈来愈苦闷。

六、情是人类精神病的良药

由于西方人从希腊的认知理性,逐渐演变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工具理性,凡事讲制度,一切求量化,以效益来衡量,完全拿外在的价值,取代人类生命自身的德行。西方人习惯于向外看,又相信看得见的事物,因此很不容易内省、内观,也就是向内看。也不相信世间除了看得见的事物之外,还有看不见的东西。甚至于宗教信仰,也力求科学化。这种唯科学主义的态度,造成所有知识,都是用来增加争夺的能力,还美其名为“知识经济”。迫使人类不得不一切向钱看,笑贫不笑娼。大家只重视肉体的享乐,却无能关照自己的内心。人生在世,谁能无忧?谁能不郁?现代医学开设忧郁症门诊,果然门庭若市。真正的生理病患,其实并不多,大多数是精神方面的问题,却求助无门。人类需要自救,以求及早从西方物质文明的陷阱中挣脱,必须返本归元,先安自己的心,安自己的情。我们常说二十一世纪人类最要紧的是“用易理救自己”,便是在不容易重视良知、良能的现代世界,赶快把良心找回来。

人情是良心的具体表现,也是忧患意识的落实成果。以良心为基础,所有良知、良能才能有真正的效用,确实用来造福人群社会,而不是逼迫人类自我毁灭。

武器愈来愈厉害,疯子愈来愈多,哪一天不幸疯子动用了武器,人类如何应付?都市人口愈集结愈多,精神病患者也愈来愈靠近大众。人类的安宁,谁能保障?人情世故只要求其合理,非但不可怕,而且还可以拯救现代人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