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思考中的逻辑漏洞,来看职场中的质疑行为

 高天明月图书馆 2020-04-25

作者:金字塔与飞轮

前言

职场上的质疑无处不在,每个职场人肯定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开会就如同吵架,每个人都想向别人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在听到了一些不靠谱的回答,尤其是领导在听到下属的不靠谱汇报的时候,所产生的质疑,更是让被质疑的人手足无措。

那么,在职场上,如何才能应对质疑呢?读完本篇文章,相信大家对职场中的质疑,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质疑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明白,质疑到底是什么东西。其实,职场中的质疑,往往都是对事而不对人。为什么会有疑问?那是因为,大家在处理事情过程中都在努力的进行着思考,如果听到了一些不符合逻辑的话语时,疑问,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但是,在职场中,有很多的人并不知道质疑的标准流程,从而让讨论,变成了吵架。

由于质疑与思辨,是一个逻辑思维的过程,因此,想要正确的理解质疑,首先得知道质疑这个行为背后的逻辑原理。

什么是严谨的逻辑推理

什么样的逻辑推理是严谨的?举个例子:

句1:如果我满了18岁,那么我就能考驾照。

句2:如果我能考驾照,那么我满了18岁。

这两句话,表达的含义虽然近似,都表达了18岁和考驾照之间的某种联系,但是,它们在逻辑上的意思并不相同,因为他们的逻辑箭头的方向是相反的。

从思考中的逻辑漏洞,来看职场中的质疑行为

逻辑中两种不同的推理路径

在逻辑学中,一个逻辑箭头的指向,代表了一种概念之间的蕴含关系,其中,逻辑箭头的前提被结论所蕴含,如果用逻辑图画出来,那么这两句话所对应的逻辑图如下

从思考中的逻辑漏洞,来看职场中的质疑行为

两种不同推理路径的逻辑图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这两个逻辑关系,那个更加的合理?问个简单的问题,考驾照的人多,还是满18岁的人多?

很明显,我们能够看出来,满18岁的人,远比考驾照的人要多得多。因此,真实的情况是,满18岁的人无法被考驾照的人所蕴含。因此,句1这样的说法,在逻辑上是不严谨的。因为我能够找到一个反例:【有个人满了18岁,但是因为其他原因,他却不能考驾照】。

由于这个反例的存在,我们就证明了句1这句话的结论不一定成立。而为什么会存在反例?从逻辑图中,我们能看到如果前提的范围超出了结论的范围,那么他们之间就不是严谨的包含关系,就会产生逻辑漏洞,而这个逻辑漏洞会被我们的口语化描述给省略。

从思考中的逻辑漏洞,来看职场中的质疑行为

被我们口语化描述所省略的逻辑漏洞

你也许会问,有没有可能不满18岁就拿到了驾照呢?在中国是不行的,因为中国的交通法律规定,满18岁,是考取驾照的一个必要的前提。因此,在法律的人为限定下,我只有满18岁,才能去考驾照。

从思考中的逻辑漏洞,来看职场中的质疑行为

利用法律法规来堵住逻辑漏洞

因此,在法律法规限定下,满18岁,成为了考驾照的一个必要条件。所以,18岁和考驾照的逻辑关系更为严谨的说法是句2:【如果我考了驾照,那么我满了18岁】。

逻辑思维的漏洞,十分需要人们的警惕。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认为,只要满足了某一个前提,就能达到目的,这其实是不对的。

句3:如果我嫁给了高富帅,我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句4:如果我买了这一套房,我就能在城里立足

句3和句4这样的逻辑会带来风险,大家现在应该已经知道,前提并不一定会导致结论的产生。实际上,嫁给了高富帅,但是过的不幸福的大有人在。而买了房,也不一定能够决定一个人能在一个地方立足。决定结果的前提有很多,而你所想到的前提,或许只是其中的一个。

如何应对职场上的质疑

从一个前提推出一个结论,这在逻辑上有着天然的漏洞,因此,在职场中,任何事情都可能被质疑。作为职场人,一定要了解质疑的行为模式,和质疑的一些注意事项。从而避免质疑对自己产生负面的影响。

从思考中的逻辑漏洞,来看职场中的质疑行为

接受别人的质疑和挑战

一. 一定要从结果推原因,而不是从原因推结论,掌握事前验尸的原则。

从结果向原因进行推论,而且要推向多个原因,因为从上一节中已经讲过,任何造成一件事情的原因,都不会是单一的。如果这件事情还没有发生,那么不妨假设一个坏的结果,然后想一想,造成这个坏的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从而避免未来的风险,这样的思维方式,称为事前验尸。

举个例子,在跟老板做汇报的时候可以这么说:我们的项目在3个月后就要交付了,假设3个月后交付无法完成,可能的原因有1,2,3。这样说,一定会得到老板的赏识,因为,一个人既然能看到风险,那么他对这件事情的流程,一定是非常熟悉的。

为什么不要从原因推结果:因为就算原因限定的再好,也能被“另有他因”这样的套路给质疑。

举个例子:

A说:经过我们调查以后发现,由于服务器上的软件出现了问题,我们的生产中断了。

B说:并不一定这样的,在那段时间,公司的网络出现了故障;因此,这个生产中断也有可能是因为公司网络出现了故障而导致的,不一定是软件上的问题。

C说:如果生产中断了,那么首先,我们需要去看一下服务器上的软件是不是出了问题;其次,我们还要排查网络原因;最后,还要去检查下人员有没有按规定操作;还有人要补充的吗?

A,B,C,三者,谁的话在职场上更具有说服力?答案是C,而事实上,A的确花了功夫去调查,确实是有软件问题;B可能就是随口说一说,或许他并没有证据。而C,利用一个套路来整合了逻辑,但是却主导了谈话的方向。

这个谈话中,B就利用了另有他因的方法来质疑了A的结论。如果A不能继续提供强有力的证据,那么A的话可能就无法产生可信度。而B的随口一说,可能还会让别人觉得更有道理。

二. 在质疑别人观点的时候,不要反对对方的前提,我们要质疑的是对方的推理过程,从而证明对方的结论不成立。

不要去反对对方观点的前提,赞同或者默许都可以。为什么不能去反对前提呢?这里再讲一个逻辑的小知识。

对于逻辑推理A→B来说。如果A不成立,那么B是否成立,就无关紧要了,从逻辑图上表述如下。

从思考中的逻辑漏洞,来看职场中的质疑行为

否定了前提,结果如何,就无所谓了

可以看到,当前提不满足的时候,逻辑所涵盖的范围就会变成右图所示的非A区域。在非A的区域中,包含了B和B以外的区域,因此,如果非A,那么我们无法得出是否有B的结论。

比如:如果天下雨,那么我就要去收衣服。这时候天没有下雨,我要不要去收衣服呢?其实收不收都可以。我是否“收衣服”,就变得与天气没有关系了。

因此,对方的前提不能反对,一旦反对了,对方的推理过程就无法被质疑。这是质疑的一个大前提和原则。由于无法反对别人的逻辑推理过程,因此就会产生争执。举个例子:

A:经过我们调查以后发现,由于服务器上的软件出现了问题,我们的生产中断了。

B:(对A前提的否定)服务器上的软件不可能有问题,可能是由于网络问题造成的生产中断。

A:可是我明明看到了软件出了问题啊?(争执就开始了)

仔细想一想,工作中是不是经常出现这样的争执?其实,这都是因为没有掌握质疑的原则。

三. 利用前真后假来质疑对方的推理过程

肯定了对方的前提以后,接下来,我们就要削弱和质疑对方的推理过程。也就是指出对方推理过程中的问题。这里介绍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去证明推理的反面成立。

对于逻辑推理A→B来说,这个推理的反面是A并且非B,在逻辑上称为前真后假。它的逻辑图如下:

从思考中的逻辑漏洞,来看职场中的质疑行为

前真后假的逻辑图

从逻辑图中我们能够看出,如果存在A并且非B这个区域,那么说明,A和B之间不是严格的蕴含关系,它们两个概念之间是交叉的关系。因此,无法严格的从A得出B

举个例子:

A:经过我们调查以后发现,由于服务器上的软件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的生产中断了。

B:(对A的质疑)服务器上的软件或许有问题(对A前提的肯定),但是上一次出了问题,生产却没有中断(证伪)。因此,服务器上的软件问题,不一定就是生产中断的原因(质疑了A的结论)。

前真后假型的质疑,是很强有力的质疑,因为,它直接剪断了逻辑推理的线路,使得本来的推理过程所产生的结论无法成立。从而迫使对方去完善他的原因。

对于A来说,听到了B的质疑,他就需要去证明,上一次的问题,与这一次的问题,不是一个问题。

A:上一次的生产的确没有因为软件问题而中断(肯定前提),但是,上一次的软件问题与这次的软件问题不一样(另有他因),我们需要去验证一下。

最终,A找到了2个软件问题,一个软件问题不会导致坏的结果,而另一个软件问题就会导致坏的结果,这就是一个在质疑过程中产生思辨的过程。

小结

从亚里士多德发明逻辑学以来,逻辑学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系统的学科。通过学习逻辑学中的规则,可以使我们能够快速的找出对方话语中的漏洞,这就是正确的思维方式带来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