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小平《时代的低语》:对话当代知名作家,谈文学,谈创作灵感

 爱读书的二小姐 2020-04-25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文学梦,但圆梦之路并不容易,而傅小平的《时代的低语》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拥抱写作之梦的可能。

《时代的低语》与作家们对话,谈文学,谈创作,谈对自己作品的解读,也谈人生的思考和领域。在作家们的内心世界里,我们也看到了文学的意义。

对话作家:怎么看待写作这件事?

大作家斯蒂芬金出版过一本回忆录,叫《写作这回事》,回忆的是他自己的写作生涯。其实每个作家都有自己对写作的看法,有自己写作的初心。在《时代的低语》这本访谈录中,我们也能透过只言片语感受到作家们对写作的看法。

鲁敏写作的原因来自于内心本然的驱动,她说,“我一旦对某个主题感兴趣,就会像磁铁与铁屑子一样,不停地发现相关触动点,然后就写下去”。兴趣是写作最好的动力,埋头苦写要比我们想象的煎熬,唯有心中熊熊燃烧的热情,才能点亮作家们笔耕不辍的黑夜。

而戴尔也说,“我写作,仅仅是因为我想写”,因为有所感有所悟而写,而不是为了成为畅销书作者,这让作家更能够追随自己的本心,在写作中感受到独有的乐趣。我手写我心,这让作家更纯粹,也让文字更真诚。

至于写作到底要写什么,韩少功认为,写作的“问题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大刀长矛的武侠小说,读者可能已经不再那么感兴趣了,但是换种写法,依然能写出彩,写成经典。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有心,是不用担心“没什么可以写”这个问题的。

对话作家:写作的灵感和素材来自哪里?

为什么作家就有源源不断的灵感呢?那些脑洞大开的故事来自何方,单纯只靠想象吗?那些如临其境的情节又是如何被刻画出来的,为什么常常被当作真实发生的事情?

谈到写作,这些一定是绕不开的话题。《时代的低语》对话作家,自然也对话他们写作素材和灵感的来源。而作家的回答,齐刷刷地指向两个词:阅读和生活。

周洁茹说“写作的问题是阅读的问题”。没有大量阅读,就难免有很多话想说,却无处下手的尴尬,连遣词造句都常常找不到贴切的表达。

张翎也讲到,阅读会影响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比如他,早些年接触的都是狄更斯、霍桑等人,后来写出来的作品就自带写实风格。但当西班牙语系的作家闯进他的视野,使他发现想象力原来没有边界,他开始有了改变风格的冲动。

而徐小斌阅读曹雪芹,阅读马尔克斯,阅读各种经典,以至于她的小说里能读出名家的神韵。徐小斌甚至形容“读书可以令人产生一种晕眩”,这种“晕眩”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点燃了创作的灵感,“令我们突然对周围现实的一切视而不见,或者将现实转化为一个混沌而多义的白日梦”。 于是,让我们惊叹的,感动的,震撼的作品就这样产生了。

不过,徐小斌也提出,如果一个人只有知识来堆砌,那么他永远成不了一位好的小说家。有话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写作而言,生活经历和阅读一样重要,甚至比阅读还重要。

写作从生活中来,又落脚到生活中去。比如阿乙的素材来源,就得益于他当警察的那段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有些被他直接搬到了小说里,或者被融合成一体,塑造出了主人公的形象。而这种切身体会,反过来会让落笔更有强烈的震撼感,对人物内心,也更能写出深刻的洞察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