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我们该如何与垃圾共处?

 燕子如风 2020-04-25

本文参加了【环保,从我做起】有奖征文活动

保护环境的意识觉醒,起源于1962年出版的一本科普读物。作者是美国生物学家和科普作家雷切尔·卡逊,书名是《寂静的春天》。书中写到农药DDT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导致益虫如鸟类、鱼类的大量死亡,这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术,不是最优的战术。杀灭害虫的方式只能是农药吗?人类和大自然和平共处的方式只能是一方控制或者征服另一方吗?

与多数人”控制自然“的想法不同,作者给出的“另外的道路”是我们要和地球上其他的生命共同分享地球。打造一个美丽整洁环境和平共处才是长久之道。人类是地球的一部分,动植物是地球的一部分,河流山川也是地球的一部分,任何一部分都不可或缺,不应该以一方的消亡作为另一方存在的代价。

现如今我们面对的事实是怎样的呢?许多野生动物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珍稀植物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少,河流污染,空气污染……保护环境刻不容缓。说起保护环境,脑海里会想到一个国家--日本。日本的垃圾处理方式美名远扬。日本人高度自觉,垃圾分类做的好,环境整洁。日本人口多资源少,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合理利用资源成为迫切的事情。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垃圾分类,合理处置,可以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巧妙缓解了这一矛盾。

垃圾分类,已经在一些城市开始试行。刚开始的时候会有不适应。习惯成自然,当自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之后,就会慢慢适应,并当成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来看待。现在这个阶段,就是习惯养成的阶段。

垃圾分类之风,也慢慢吹到了农村。今年回家,就看到村里路边有了许多大家伙--绿色的垃圾桶。路过周边的城镇,也看到都配备了垃圾桶。过去,垃圾是真正的废物,没有产生价值的机会。也没有人会去想,垃圾还有第二种可能。垃圾的归处,先是自家的小垃圾桶或者塑料袋,然后被扔到约定俗成的地方。这些地方可以是公路边的大树旁边,也可以是水沟边,或者房子周围的小树林里。一个人扔,两个人扔,慢慢地,成了一小堆,进而一大堆。果皮等食物残渣,会吸引许多蚊虫过来,路过要掩鼻;塑料袋顽抗风吹日晒,经久不化。堆得多了,在晴天里一把火能烧成怎样就怎样。

现在不同了,有了垃圾桶,大家自觉把垃圾统一都倒到绿色的垃圾桶里。隔段时间就有专门的运送垃圾的车经过,把这些垃圾带走,集中处理。稍有不足的是,垃圾桶都是一个样,也没有人做专门的宣传,还不能做到垃圾分类。即使这样,相比以前也是很大的进步。至少,村里产生的垃圾不会成为祸害乡村整洁环境的污染源。地球上,又多了一块整洁的土地。

环保是一件大事,但要从小处着手。假如越来越多的乡村都能有垃圾桶,产生的垃圾都能集中处理,整洁环境会离我们的生活更近。谁都渴望自己的生存环境是干净整洁的,这需要人人参与,共同打造和维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下一步,可能就会考虑垃圾分类,循序渐进的解决垃圾处理的问题。

我们和垃圾的共处方式,最好的思路是变废为宝。把垃圾当作可利用资源,妥善处理,高效利用。这是每个人可以做到的,也是每个人应该去做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