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枢经第十九篇四时气之二四种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

 感通天下 2020-04-25

    本节讲了着痹,肠鸣,呕吐,食饮不下四种常见病的针剌治疗方法,最后提示了诊断和预后方法。

    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歧伯讲,由湿邪久寒引起的痛处不变长久难好的着痹证,应该用火针快进快出针三里穴。如果由湿邪引起肠中各种不适,也施针于足三里穴。邪气旺盛的用泻法,正气发虚的用补法。对付厉风也就是麻风病肿块,先用火针剌肿块处,再用锐针剌其它部位,挤出恶气,以肿尽为止,常食用合适的食物,不可食用剌激性油腻性食物。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小腹控睪,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睪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歧伯讲,腹中常鸣响,是气上冲胸的现象,病人常常喘气不能久立。这种症状邪在大肠,治疗的时候,针剌肓之原气海穴和上巨虚、足三里穴。

   如果病人感觉小腹痛牵引睾丸,连带腰痛,并且气向上冲到心胸部位。这是小肠部位有邪气的症状,因为小肠与睾相连,向后归属腰脊。同时经脉穿肝肾向上连心。因此小肠邪气旺盛的时候就会逆而上行,冲肠胃,影响肝脏,在肓膜散布,在脐腹聚合。治疗这种病的时候,应该针剌气海穴消肓中邪气,应该针肺经的穴位来扶持正气、补肾虚,应该针剌肝经的穴位来泻肝实,应该针剌下巨虚来泻肠中的邪气。同时按摩小肠经经过的穴位来调合气血。

  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

   歧伯讲,如果病人经常呕吐,呕吐物中有苦物,长叹息,心慌如有人将被捕的感觉,这是邪在胆经,逆而伤胃,胆液外泄,才口苦,胃气上逆,才呕苦。病名呕胆。治疗的时候取足三里附近敏感的穴位,胃气上逆,还可针剌少阳胆经的血络,制止上逆的胆气。还应该根据情况泻实补虚。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歧伯讲,有病人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针剌其上脘穴抑制病情向下导引。病邪在下脘的时候,采用散而去之的方法。如果病人小腹部胀肿,小便不通,病邪在三焦也就是在下焦,治疗时取足太阳膀胱经的大络穴,观察太阳经的大络与肝经的小络相交会而有血结的地方,针剌去其淤血。如果是胀满上逆及胃,就针剌足三里穴。

  睹其色,察其以,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歧伯讲,观察病人的脸色和眼睛,探索病变的原因,就能知道病情消散和恢复的状态,视察病人的目色,就可以判断病邪的存在和消亡。一一观察病人的形态和动静,切按人迎脉和寸口脉,如果脉象坚挺而旺盛且滑利的,是病情进展的现象,如果脉软,是病情将好转的现象。各条经脉脉象充实的,病情在三日内就会好转,气口表示脏脉,属阴。人迎表示腑脉,属阳。切按人迎脉判断阳气,切按寸口脉判断阴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