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脸皮薄,所以一直不好意说“虽远必诛”

 laoyu2012 2020-04-25

这两天,有个读者一直在后台跟我理论,而且数次提到“虽远必诛”。我感觉,这孩子人未必坏,就是年纪轻、读书少,要么是通过手机以讹传讹,要么是看了特牛逼的电影,觉得“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特别提气,于是也跟着到处鼓腮攘臂。

这其实应该是个普遍现象,但凡外事不如意的时候,底下的评论要是没有“虽远必诛”,那你一定看的不是华语的平台。实际上,从前很少有人提这个“虽远必诛”,只是到某电影之后,才开始铺天盖地,为什么呢,因为现在不读书的人太多。古时候读书人也不多,但读了书的人就知道“虽远必诛”是怎么回事,觉得寒碜,于是没人引用,不读书的人又没有手机,所以这大忽悠的话就没有了传播的土壤。

所以我索性再说一段书,讲一讲“虽远必诛”的来龙去脉,有兴趣的话,您就听听书,听明白了,以后还说不说,我也管不着。咱狮子王战老鹰,我一说,你一听。

话说中国人喜爱引用名人名言,但这有个不成文的规则,就是留下名言的名人,人品不能太次,最起码不能低到海平面以下。比如,岳飞是公认的大英雄,他说的“还我河山”,一点儿毛病没有;曹操毁誉参半,他说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也可以大胆引用;可是,秦桧的“私史害正道”,明清的统治者虽然奉为圭臬,但是从不明着引用,就因为秦桧的名声太不咋地。

“私史害正道”,说白了,就是不允许民间写史,民间写的史就是“私史”,就可能害了官家“史书的正道”,私史多了,历史这个小姑娘就不好由着官家任意打扮了,所以,从南宋以后,严禁民间写史。

实际上,说秦桧杀了岳飞,真是冤,因为秦桧跟岳飞没仇,而且也没有杀岳飞的权力,他是为赵构背了上千年的锅。但是“私史害正道”是秦桧的实用新型专利,这个童叟无欺,而且对民族的危害,比其他罪过更大。为这个,秦桧跪个千年,似乎也不冤。

“私史害正道”,您好好琢磨,好好琢磨。说书人这里点到即止。

闲话不表,书归正传。“虽远必诛”这话,就是一个人品不咋地的喷子吹牛逼糊弄傻子的话,实用性还不如秦桧的“私史害正道”,所以在牛逼电影之前,没谁说这话,因为还不够寒碜的。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出自汉朝的陈汤之口,那么陈汤是何许人也?书中暗表,陈汤,山东兖州人,典型的机会主义分子一枚。

《汉书·陈汤传》记载,陈汤,“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人聪明好学,能写会忽悠,但家穷,总借钱,而且往往借了不还,所以在家乡口碑不咋地。

按现在的话说,就属于个人征信记录不良,坐火车都只能坐绿皮的。

陈汤长大了之后,就去了长安寻求发展,当了京漂。客观的说,在那个普遍文盲的时代,陈汤能读会写,的确属于人才。那年头还没有科举,拔擢人才全靠王侯将相推荐,富平侯张勃就举荐了陈汤。但是有一样,那时候也有反腐机制,就比如谁推荐了人才,将来这人才如果不轨,举荐者是要背锅的。

也是陈汤命苦,被推荐后等着安排工作的时候,他爹死了,陈汤怕耽误工作机会,隐匿且拒不奔丧。这在独尊儒术的大汉朝,天理难容,何况陈汤还是以儒生的佼佼者被推荐的。结果,消息败露,如此“亏德”的人,自然不被录用,还被下了监狱。举荐他的张勃也跟着吃瓜落,背了个大锅“坐削户二百”,张勃越想越气,直接被气死了。

N年后,事儿过去了,陈汤再次被举荐,这时候他更聪明了,也可以说机会主义分子更狡猾了。京城侯门深似海啊,一个没根的京漂,当个基层公务员又能有啥大发展?况且,自古京城居不易,那仨瓜俩枣的薪俸,连攒个房子的首付都费劲。

所以,陈汤“数求使外国”,主动要求去大西北艰苦的地方报效祖国。

自古至今,京官外放至少提一级,到现在也是惯例。所以,陈汤是充分利用了官场用人的潜规则。“久之,迁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俱出”,这个西域副校尉,并不是实权地方官员,仅仅是个使节身份而已,还是个副的。

这时候,国际形势早已经大变,早在汉宣帝时期,匈奴五单于争立,还有一说是九单于争立,总之是匈奴自己先乱了,老爹死了后儿子们自相残杀,元气大伤,最后就剩下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哥儿俩,是为南匈奴和北匈奴。

呼韩邪单于是南匈奴,怕他哥郅支单于揍他,于是就向汉朝示好寻求帮手,顺带骗吃骗喝最后还骗了个美女王昭君做小老婆,熊皇帝汉元帝倒比他先人汉武帝还风光了,居然表面上当了南匈奴的大哥。

这个汉元帝,就是个傻棒槌,这不是说书人说的,是历史对他的评价:朝政混乱不堪,西汉由此走向衰落有些人再不信的话,那就听听毛主席对汉元帝的评价:前汉自元帝始即每况愈下,优柔寡断,是非不分。

暂时放下汉元帝不表,再来继续说匈奴那边。南匈奴联手了汉朝,北匈奴的郅支单于暂时还真拿“匈奸”呼韩邪单于没办法了。恰在此时,西边的康居国和乌孙国频繁干仗,康居国每每吃亏,于是康居王就寻求北匈奴的郅支单于帮忙出头。匈奴本就是个游牧民族,哪儿的水草不养牛马?郅支单于说“走着,上西边溜达溜达去”,于是北匈奴举族西征。

也是合该点儿背,北匈奴在长征路上遇到暴风雪,人畜冻死无数,到了目的地的时候,就剩下三千多人,这里边还包括妇女儿童。不过,一是匈奴名头唬人,二是康居和乌孙本来也属于势均力敌,康居只是稍微弱那么一缕头发而已,所以有了北匈奴的帮场,乌孙国还就真的认怂了。

于是北匈奴就建了个郅支城安顿下来,打算好好休养生息。

在第一线的陈汤掌握了这些第一手情报,机会主义者的天生灵敏嗅觉令他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投机机会,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三千人的匈奴,连病猫都算不上,这便宜不占,岂不成了千古王八蛋。

陈汤就撺掇上司甘延寿,说咱还不趁机收拾了这股有名无实的“大匈奴”,卫青、霍去病、李广、李陵他们,谁有咱俩的运气好?甘延寿说行倒是行,但要先请示朝廷。

陈汤不屑,说你请示朝廷,朝廷一直就尽量避免跟匈奴开战,可能就不批;你要是说实话匈奴加上妇孺才三千人,朝廷批了,咱就是打赢了也没啥功劳了。甘延寿说那也得请示朝廷,为臣子的不能越权,朝廷有朝廷的法度。

陈汤越想越气,心说你甘延寿成心坏老子的功名。于是,趁着甘延寿病重,这家伙以下犯上,剑逼甘延寿,并且假传圣旨,召集汉朝的屯垦军兵和西域小国的军队。他们本来就是朝廷使节的身份,再加上甘延寿已经没了话语权,大家自然不怀疑陈汤了。于是凑了四万人,以十多倍的兵力碾压了郅支城,杀了郅支单于。

陈汤把俘获的匈奴人畜分给了西域参战小国,把抢来的金银细软自己贪了大半,假传圣旨外加贪污战利品,陈汤自己也知道自己罪过有多大。但是陈汤狡猾啊,更知道汉元帝是个傻棒槌,于是上表忽悠外加拍马屁“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要换别的皇帝,你觉得陈汤能忽悠过去吗?别说皇帝,你现在这样对待个县长试试?

当时的中书令石显和丞相匡衡就都认为:郅支单于在无人之地空顶个名号,早就算不得真单于了,而且陈汤以下犯上、假传圣旨、贪墨无度。但是傻棒槌汉元帝却挺高兴,可见“是非不分”四个字的评价多么切中肯綮。

这就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真实来历。不说别的,冷兵器时代, 4万精壮军队,去打3千包含妇孺的一个村儿,是个人都能大获全胜,这要也值得炫耀,那“拳打南山敬老院、脚踢北海幼儿园”,还真就属于武林壮举了。

到汉成帝继位后,丞相匡衡又搬出陈汤矫诏和贪污战利品的事情,陈汤终于被罢官。

若干年后,大将军王凤感觉陈汤到底比别人了解西域,于是奏请皇帝赦免前嫌、重新启用陈汤,任命为从事中郎。陈汤重新出仕,老毛病又犯了,屁大个权力就又开始仗着大将军的华盖大肆索贿受贿,最终又被双开贬为庶人,彻底身败名裂,直至去世。

“汤素贪”,这是《汉书·陈汤传》里的原话。

所以,后世的读书人知道这是咋回事,因此很少提这一段,无他,忒寒碜。读书的不提,白丁们又不读书、也没有手机,所以,那话一直蒙在了灰尘里。

今天的书就说到这里。知道了“虽远必诛”是怎么回事儿,以后还嚷嚷不嚷嚷,就是各人的品味了,说书人只管说书,不管人脸皮是薄是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