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 山东历史上有好几次闯关东的高峰,最后一次是建国后的五十年代自然灾害期间。只不过这次大规模的迁徙是政府组织的,给车票,东三省地方政府给分配房子,加入当地生产队。那时山东粮食减产,我老家的那个乡镇几乎一半的人口都去了黑龙江,那时东北地广人稀粮食多,起码不会饿肚子。后来,到了七八十年代许多人看到山东老家不挨饿了,于是又拖家带口回到山东老家。 许多人回到山东以后水土不服,尤其是在东北出生又跟父母回山东老家的青年,更为普遍,许多人都腹胀的厉害。当时农村卫生条件很差,当地卫生院的中医大夫很忙碌,治疗这种水土不服的腹胀,一般都是采取针灸的办法。用传统的银针,比较粗,针刺双侧足三里穴,一般针刺一至三次就能症状消失。 那时,针灸针一般都是银质的,一个大夫一般就有几根,所以不可能像今天的许多针灸大夫拿着一次性针灸针一样,一次扎几十根针。针灸如同开药,不是扎的穴位越多效果越好,也不是开的药味越多剂量越大效果就越好。 上面这个故事是当地卫生院一位退休的老中医给我说的,也有人告诉过我当年水土不服腹胀,让中医在膝盖下方扎了两针就好了。他们说的这个穴位就是足三里,足三里这个穴位许多人都知道,具体定位和主治可以翻阅《经络腧穴学》,也可以上网搜,不再赘述。 古人有句歌诀“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擅治胃中寒”。这个“两筋间”是取效的关键,许多时候无效可能就是因为取穴不精准,如果常年针灸,手指很敏感,可以轻松找到这个“两筋间”,然后扎到“两筋间”,效果更好。所以许多人都知道足三里在膝眼下三寸,首先这个三寸是同身寸,不是长度单位。其次,找到这个三寸左右的“两筋”很关键,这需要针灸师用手指去揣穴。 足三里为何如此重要?因为它是治疗脾胃疾病的最重要的穴位。而脾胃,中医又称之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先天的遗传基因,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调理后天的脾胃治疗许多疾病。其实许多的慢性疑难病都可以从脾胃入手。脾胃在五行属于土,居中央,通黄色,中国历史上是农业文明,土地最为重要,黄色最尊贵,黄袍不能随便穿。所以,中医特别重视调理脾胃,并且还因此产生了以李东垣为首的补土脾胃派。有些慢性疑难病,从脾胃入手效果确实不错。 比如常见的小儿抽动症,很多都属于脾虚风动,也可以称之为土虚木摇,从临床来看,开始用上全蝎蜈蚣地龙可能有点效果,但不会持久。如果从调理脾胃入手,往往疗效更为持久,经得起验证重复。还有,比如一些慢性肺病,多属于脾虚,土不生金,虚则补其母,采用补土生金的治法,可以从根本上补益肺脏的虚损。 所以,如果脾胃不足,各种疾病都会纷至沓来,永无宁日。每个人都要爱护自己的脾胃,这也就是我临床十分注重病人脾胃之气的原因,因为它是后天之本。除非万不得已,不主张长期服药,因为几乎所有药物长期服用对胃都有刺激,不论中药西药,即便平和如山药扁豆,有些人吃多了胃也会不舒服。 对于脾胃虚弱的人,过量的大鱼大肉鸡蛋牛奶是很难被脾胃运化腐熟的,还会成为负担,这类群体适合喝粥以养脾胃。因为五谷熬粥,最善于补益脾胃,古人反复强调。所以,多吃什么少吃什么,自己的脾胃反应最为关键,不盲目模仿,也不能盲目排斥,先考虑自己的脾胃。 十多年前,我连续几年吃中药,汤药,还有中医自制的药丸,最后每晚必被胃折磨而醒,胃痛、恶心、反酸、嗳气、腹胀,开始没在意,自己针刺足三里可以缓解症状。后来才明白,并非医生给我乱开药不对证,而是药物是把双刃剑,在给你疗效的同时,也给你带来胃肠刺激,要权衡利弊,所以我从此格外重视自己的脾胃。此外,不要盲目效仿别人用大剂量药物,我也曾经吃过亏。看到某位名医用某味大剂量的药物治疗失眠,当我给病人用时,许多人都反应有胃肠副作用。所以,我们要尊重中医药大学教材,教材建议的剂量都是古人长期验证过的,我们为何还要去撞墙。许多病,疗效并不是与剂量成正比,还要看脾胃的承受能力。 古人云,有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脾胃都坏了,还有何用。人体不是机器,中医不同西医,西医给药途径要多,比如口服给药,静脉给药,肌肉注射,雾化给药等,而中药目前最主要还是靠口服。如果脾胃不好,药物剂量再大,运化不了又有何用。所以,我还是喜欢小剂量给药,尽量不伤及脾胃,见好就收,细水长流。许多慢性疾病,初期中药汤剂,中期中药泡脚或中成药,后期饮食调理,如此顾护脾胃,可保万无一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