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裂的帝国(六)淝水之战

 陆一2 2020-04-25

正在北京攻读军事思想史的丁博士早前留言要求我专门写一期淝水之战,因为这场大战实在太重要、决定了中原大地之后几十年的走势,因为这场大战发生在我们的故乡安徽境内。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不胜枚举,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每一战都精彩,都对其后相关的军事政治集团的命运影响至深,对中华大地上的政权结构影响至远。

战争发生在公元383年,这一年是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前秦苻坚建元十九年。战争之前,前秦苻坚在王猛的辅助下励精图治,国力逐渐强大起来,先后灭掉了慕容氏的前燕和割据西北的前凉,统一了北方大部。

王猛在公元375年去世了,他没有看到前秦一统北方的那一天。他在死前劝告苻坚不要攻晋,原因是东晋是名义上的中原正朔、且内部团结。可惜苻坚没有听他的。

后期的苻坚骄矜之心渐浓,认为长江天堑可以投鞭可断、天下已在股掌之上。他还重用投诚来的鲜卑族慕容垂、羌族姚苌,已示自己怀柔万方之心。慕容垂、姚苌都是有野心的,前者是想复辟燕国,后者是想自己称王称霸。苻坚一厢情愿,自己做了宋襄公式的悲情人物。

淝水大战前5年,公元378年,前秦就兵分几路大举攻晋,在襄阳俘虏了东晋梁州刺史朱序。苻坚没有杀他,重用他为度支尚书。苻坚过分信任被俘之人、投诚之人,固然有昭示其胸襟的用意,但用力太过实在不智,为自己的破灭埋下伏笔。

383年战争正式打响,前秦部队号称八十万,苻坚亲征,前锋是苻坚的弟弟、阳平公苻融。东晋方面,主帅是宰相谢安,前方一线将领是谢安的弟弟谢石、侄儿谢玄,统帅的是新练成的北府兵八万。前秦的八十万大军首尾过长,真正在寿阳前线的是苻融率领的前锋阵营约30万人。双方兵力对比约是3.3:1。

苻坚派朱序到东晋营中劝降,朱序却将秦军虚实和盘托出。苻坚、苻融登上城楼观阵,但见晋兵军容浩荡,连八公山上的草木也以为是晋兵,草木皆兵的成语由此而来。

双方邀战。晋军涉渡淝水,苻坚按兵不动、准备半渡而击。不曾想,朱序在阵后大喊“秦军败了……”。后阵秦军不明所以,争相逃窜。晋军趁机掩杀,秦军大败,苻融也被乱兵杀死。苻坚仓皇北逃,路上风声鹤唳(又一个成语),至此一蹶不振。

淝水之战的后果是严重的。东晋方面获此大胜,巩固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并收复了江北诸多失地。前秦在短暂统一北方后,经此大败,内部的鲜卑族、羌族首领先后起事造反、各自割据,北方重新陷入分裂,前秦在苻坚死后也没有撑多久就亡了。

最后完成一个历史问答题:为什么淝水之战的结果是晋胜秦败?

我想,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前秦内部并不团结。苻坚靠武力统一了北方,但并没有完全收复人心。汉、鲜卑、羌等民族并不顺服氐族的统治。在伐晋一事上,氐族贵族内部也意见不一,伐晋前锋、阳平公苻融就不同意。

第二,名不正言不顺。东晋尽管偏安江南一隅,但在中原士人眼中仍然是统治正朔的代表,前秦政权尽管暂时强大、但也是外虏。以旁支伐正统,名义不合。

第三,东晋实力不可小觑。桓温死后,东晋内部空前团结。谢安也是一时名臣,桓冲、谢玄都是名将。加上新练的北府兵战力超强,刘牢之(记住此人,以后会常常讲)等统兵有方。秦军固然人数众多,但在局部战力上未必占到便宜。加上苻坚、苻融轻敌,重用俘虏,秦的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第四,进攻战略不对。自古伐江南,必从上游而下。古有西晋王濬(Jun)楼船下江南,后有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遵循的都是这个策略。苻坚看来需要多看小付学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