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清平乐》来看宋辽关系及北宋如何在河北防御契丹

 9tx22v工人 2020-04-25

最近的历史剧《清平乐》的热播,不仅让人们过饱眼福,还让人们见识到了宋代的风采。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了诗的时代。宋代是一个非常富足、自由和包容的时代,并且具有高度发达文明,其文化代表宋词,是和唐诗并列的我国古代文化的两个高峰。宋代相比于汉唐盛世,其文治是绰绰有余的,这是毫无置疑的,但武功却是严重的不足。先是其创立者赵匡胤玉斧一挥,放弃大渡河以西大片土地;其后无力收复成为中国郡县达千年之久的交趾,自此后交趾遂成异域;再是北宋数次北伐契丹,企图收复“幽云十六州”,然而收复不成,反而引来契丹一顿暴打,“靖康之耻”几乎提前到来;最后就是西夏立国,而且宋廷无力压制。

从《清平乐》来看宋辽关系及北宋如何在河北防御契丹

宋仁宗剧照

在《清平乐》剧中,有这样的一个场景,大臣程琳在朝堂之上说辽人要求在宋朝接待各国使臣时提高位次,而此事被他断然拒绝,太后刘娥对此非常满意,宋仁宗却不以为然,认为不必要小题大做。看到宋仁宗这样的态度,大臣程琳像打了鸡血一样非常激动,并且立即反驳道,不能随意答应辽人的要求,否则会让他们认为北宋软弱好欺,得寸进尺。在此场景中,虽然作者表达的是宋仁宗还没亲政时的微妙关系,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看到宋辽之间的复杂的关系。

1,宋辽之间的历史恩怨

自北宋立国并将都城设立在汴京(开封)后,被契丹占领的北方“幽云十六州”,便是宋廷君臣难以安枕的噩梦,因此,宋廷曾多次北伐,企图以武力收复。但是,天不如愿,北宋的北伐,都是以大败而回,尤其是雍熙三年的北伐,宋军更是损失惨重,辽军战后打扫战场,收拾宋军将士的尸体,掩埋后便成了一座山,史载“收宋尸以为京观”。自此战后,宋廷开始转入战略防御状态,而辽国遂又对宋采取进攻态势。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军对北宋发动大规模攻击,企图一举灭掉北宋,大军一度推进到檀州(今濮阳附近)城下,距离开封城已经不到150公里,但遭遇到了北宋的顽强抵抗,据载,宋真宗御驾亲征登上檀州城督战,“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辽军顿于坚城之下,已成强弩之末。

从《清平乐》来看宋辽关系及北宋如何在河北防御契丹

宋辽通使驿道

宋辽双方互相不能消灭对方,已成了客观事实,与其长期兵连祸结,倒不如划清边境,签订条约,保持和平与友好关系。于是双方经过权衡,便在檀州(今濮阳附近)城下签订了历史上著名的“檀渊之盟”,双方约定以拒马河为界,宋辽为兄弟之国;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自此后,双方便保持友好关系,每年双方互派“贺正旦使”,互相拜年。有皇帝驾崩,新君登基等大事,要互通使者。等等。到了宋仁宗年间,宋辽关系进一步发展,双方的使者来往更是频繁。在北宋方面,担任过使者的人员中,很多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在《清平乐》剧中出场的包拯、欧阳修等,都曾担任过使者,如包拯曾出使辽国“贺正旦”,在辽道宗登基时,欧阳修曾被仁宗派往庆贺等等。而宋辽双方使者出使的路线在河北平原这段即“瀛(河间)莫(任丘)通道”。其路线为由开封北经濮阳、冀州、河间、任丘、雄县、涿州而到北京。

2,北宋在河北平原构筑“塘泺”防线以防契丹骑兵

这条“瀛莫通道”非常的著名。在“安史之乱”中,叛军南下,瀛、莫是其重要的路线,后史朝义溃败退回巢穴幽州(今北京),也由瀛(今河间)莫(今任丘)经瓦桥关(今雄县)到范阳(今涿州),守将不纳,又退走幽州(今北京)。五代时期,晋出帝石重贵北伐契丹时,便扬言“先取瀛(今河间)莫(今任丘),安定关南(即瓦桥关--今雄安,益津关--今霸州,淤口关--今信安,三关以南);次复幽燕、荡平塞北”。但没多久,前线将领就叛变并引兵南下,包围皇宫而将石重贵押送给契丹。到了北宋时期,此路是南北用兵的重要通道,雍熙北伐时,宋军兵发三路,其主力部队东路军即出瀛(今河间)、莫(今任丘)攻雄州(今雄安)、涿州。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军南下,辽军主力即集中于瀛州(今河北河间)城下,也是由此路南下。由此,我们就会发问,在太行山东麓到天津渤海之间的距离有200余公里,期间为广袤的河北平原,而在古代时,尤其在宋代时期,河间、任丘的通道为何会如此重要?

从《清平乐》来看宋辽关系及北宋如何在河北防御契丹

保定和天津之间洼淀区的痕迹

这是和河北平原的地理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河北平原的地势是比较卑下的,很容易潴积积水而成湖泊沼泽,其中,尤其在保定到天津一带,太行山中流量大的河流几乎都向此区域聚集,如滹沱河、唐河、拒马河等。因此,在雄县至天津渤海之间,有“九河之梢”之称,是河北平原著名的洼淀区,即使在现代,我们从卫星地图上依然可以看到。这个湖泊沼泽带范围非常的广大,其西起太行山东麓的保定附近,东至天津渤海边,东西近150公里。在古代时,这一带塘苇无边无际,为南北的天险,如《读史方舆纪要》载,“河朔幅员二千里,地平衍无险阻,自边吴淀(今白洋淀附近)至泥姑海口(今天津大沽口),绵七州军,屈曲九百里,深不可以舟行,浅不可以徒涉,虽有劲兵,不能度也”。自古以来,此区域就是北京地区防御南方地区可以凭借的天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为抵御南部的赵齐各国,就沿这片湖泊沼泽边缘地带修有燕南长城,其大致走向,为自易县南部,经徐水、雄县、文安而到大城一带。

从《清平乐》来看宋辽关系及北宋如何在河北防御契丹

五代,北宋时期边吴淀和文安洼以及瀛莫走廊

从《清平乐》来看宋辽关系及北宋如何在河北防御契丹

明代河北北部的洼淀区(白洋淀,三角淀)

然而,这个广大的湖泊沼泽地带,其中部的河间、任丘、雄县一线,地势稍高,由此便将其分为2个湖泊沼泽群,即白洋淀和文安洼湖泊沼泽群,而河间、任丘、雄县一线便成了穿越沼泽湖泊北出的重要通道,这种情形在明清时还非常明显。此道在古代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如北宋范镇说:“河北, 朝廷根本, 而雄州(今雄县)河北咽喉。”顾祖禹所说:“(河间)府北拱京师(北京),南临青、济,水陆冲要,饷道所经。自古幽燕有事,未有不先图河间者。”“北不得河间,青、冀之祸未烈。南不得河间,幽、平之患未深也。”唐代时,在北部出口处,拒马河边地势较高的雄县设有瓦桥关,由瀛(今河间)莫(今任丘)东北经瓦桥关(今雄县),渡古拒马河就可到新城、涿州,沿太行山东麓到北京。

从《清平乐》来看宋辽关系及北宋如何在河北防御契丹

北宋塘泺防线的大致范围

到了北宋年间,宋辽之间的战争不断,而“幽云十六州”又被辽国占据,河北平原平坦无险,宋帝国得以凭借的,便是白洋淀和文安洼湖泊沼泽地区。在何承矩为沧州节度使时,便引易水、永定河、拒马河诸河入洼淀区,以防御契丹。在何承矩之后,经过北宋长期的经营,此区域形成一条东起天津,西达保定,长达150公里,连续的沼泽湖泊地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塘泺”防线。这条“塘泺”防线,水深不可度马,浅不可载舟,水泽无际,即可以开辟为用于屯田的水田而减轻朝廷的财政负担,又可对契丹骑兵有非常不错的阻隔作用,因此,是北宋王朝防御契丹铁骑南下“打草谷”重要屏障。

3,北宋在河北平原的宋辽边境大量种植国防林

以上是关于宋辽通使的“瀛(河间)莫(任丘)通道”,在此道稍西,沿太行山东麓而行,还有一条著名的通道,即太行山东麓走廊。在我国的地域范围内,有两大著名的冲击平原地带。其中一处,为新疆的塔里木盆地边缘地带。在此区域内,塔里木盆地四周雪山的积雪融化后,便汇聚成潺潺河流,从而形成众多的河流。这些河流冲刷陡峻的山体,并滋润干涸的沙漠,从而形成绿洲地带,这些绿洲连线,便成了著名的沙漠丝绸之路。另外一处,即太行山东麓的河北平原,在此区域内,有众多的河流在太行山东麓冲出太行山,冲刷出众多的冲积平原,如邯郸、邺县、石家庄、保定、涿州等等。同时,这些冲出太行山的河流,其河道大多很浅, 而且善徙善淤, 一到低洼的河北平原便呈现漫流状态。尤其在雨季时,这些河流的河水很容易溢出河道,并在河北平原上形成一片泽国,随后又淤积在低洼处,形成大片的湖泊沼泽。因而,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河北平原中东部并不适合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人烟稀少。而在这些河北平原中东部的湖泊沼泽和太行山之间的过度地带的冲刷平原,地势较高且平坦,无水患之忧,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生产,于是便成了古代居民聚焦之地。因此,在太行山东麓的冲积区,存在有众多的古都,如商邢都、燕下都、中山王城、赵邯郸王城、曹魏至北朝邺城等等。在隋唐以前,太行山东麓沿线是北方最发达的经济带之一。

从《清平乐》来看宋辽关系及北宋如何在河北防御契丹

太行山东麓的著名古都

这些古城的连线,便形成了沿太行山东麓而行的车行大道。这条大道为古今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被称为“太行山东麓走廊”。这个走廊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是华北通往其他地区的古老通道。沿此路由中原沿太行山东麓大道北行,到了北京地区后,便可分成三个方向,其中西北一路出居庸关直上蒙古高原; 东北一路出古北口, 穿越平缓的山地丘陵地带, 通向松辽平原;正东一路,沿辽西走廊,即到辽东地区。因而,太行山东麓走廊为中原同北方游牧民族交流的主干道,尤其是隋唐以后,随着东北的契丹、女真等部落的崛起,太行山东麓走廊是契丹、金兵等南下的重要通道,为中原王朝的命脉所在,如北宋宋祁说:“天下根本在河北,河北根本在镇、定(正定,定州), 以其扼贼冲要, 为国门户也”。

从《清平乐》来看宋辽关系及北宋如何在河北防御契丹

北宋时期河北平原北部的防线及契丹南下的两条主要通道

在保定到天津渤海之间,宋廷可以依托所谓的“塘泺”防线以限制契丹铁骑,但在保定地区的沼泽地带和太行山东麓之间,尚有50公里左右的过渡地带,水流不能到达,易成为契丹的突破口,于是北宋政府又广植林木,使得“中通一径,仅能容一骑”,随着树木生长,这些树木“日益繁茂,合抱之木交络翳塞”,从而形成茂密的森林地带,以拒契丹骑兵。由此,在太行山东麓,保定和天津之间,形成了一条严密的防线。

综述

自宋辽签订“檀渊之盟”后,双方也并不是就完全相处无间了。如在《清平乐》剧中,当宋廷向西夏用兵时,辽国在北宋的边境也想搞点动作。宋廷虽无实力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并不是说北宋就没有这个想法,因此,辽国也是非常忌惮北宋再次北伐的,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刘敞出使契丹,契丹的接待人员带宋使走古北口道,“回环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意思是说,你们宋国要北伐契丹,你看这道路这么艰险,你们宋国还是死了这条心吧。但刘敞是何等聪明人物,质问契丹的接待人员,由松亭关(今喜峰口附近)到中京(今宁城附近),走几天就可以到,你们为什么带我们走这条道。契丹的接待人员便惭愧不已,并解释说这是国家的规定。由此可见,辽国已经人为的封闭松亭关道而只开通较为险远的古北口道,以防宋国北伐了。宋辽之间,虽有芥蒂,但无论如何,宋辽双方大体上是保持和平的。但是,忘战必亡,太平太久,则武备必疏,在经过100多年的太平后,辽国被金所灭,而北宋北部的河北平原的防御早就荒废的不成样了。在辽灭不久后,金兵铁骑就大规模南下,攻陷汴京,并将徽、钦二帝掳掠而去,这就是著名的“靖康之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