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眉山三苏祠,苏东坡一家的川居岁月,诗酒趁年华

 黑龙江波涛 2020-04-26

三苏祠位于四川眉山市中心纱縠行南街,相传是北宋文豪三苏父子的故居。苏氏一族祖上是唐代诗人苏味道。苏味道在武则天时曾两度拜相,在文学上他与李峤、崔融、杜审言(杜甫的祖父)合称初唐“文章四友”,在政治上他主张“处事不宜明白,但模棱两端可矣”,当场为后人创造了一个成语——模棱两可。武则天下台后,苏味道被贬至四川,最后卒于眉州刺史任上,他儿子苏份留在眉州娶妻生子。家族繁衍到第九代,苏洵诞生了,后来苏轼、苏辙也在眉山出生。不过和祖上苏味道不同的是,三苏父子一生都与祖上“模棱两可”的作风反着来,性格天然。

眉山三苏祠,苏东坡一家的川居岁月,诗酒趁年华

河蚌绘·眉山三苏祠。

苏氏祖孙三代的家传性格,诗酒趁年华

苏洵的父亲名叫苏序,为人慷慨率性、乐善好施、不拘小节,看来苏家的性格来自家传,后人说他们“无一事不快乐”。苏序虽没什么学问,但好作打油诗,据说一生写了上千首,无论朝政时事还是乡人杂耍,鸡鸣狗吠都能成诗,是个民间文学爱好者。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儿子苏洵出生了,由于家道小康,父亲处事又大大咧咧,苏洵青少年时期主要是四处漫游,想当个大侠。其间他也尝试读书,学作诗文,但没学会,于是就放弃了。史书记载其父的态度是“纵而不问”,趁年轻,玩儿呗。

眉山三苏祠,苏东坡一家的川居岁月,诗酒趁年华

三苏祠正门。

天圣五年(1027年),苏洵与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氏结婚,程氏时年18岁,苏洵十九岁。媳妇是名门之后,颇有文化,苏洵到了此时玩儿心才开始收敛。又过了几年,苏洵母亲史氏病故,这时苏洵深感人生短暂、光阴易逝,开始发奋学习。他取出《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从头再读,这一年苏洵已二十七岁,这就是《三字经》里说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眉山三苏祠,苏东坡一家的川居岁月,诗酒趁年华

三苏祠的著名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景祐三年底(1037年),苏轼出生了。苏洵夫妇共育有六个子女,不过长到成年的只有苏轼、苏辙兄弟和姐姐苏八娘,这位就是民间传说中苏小妹的原型。苏轼与苏辙小时候,正逢苏洵浪子回头,居家发奋读书时期。苏轼从三岁开始由父母教导幼学启蒙,到了五岁又被送到眉山天庆观北极院小学读书,老师是道士张易简,这使他一生都崇尚道教。其间苏洵考过一次秀才、一次进士,都没有考上,之后他开始出外游学寻找机会,他自眉山到嘉州、夔州、荆州、成都等地,结交了张方平等地方官员,这些好友多次向朝廷举荐苏洵,不过大都无果而终。

眉山三苏祠,苏东坡一家的川居岁月,诗酒趁年华

苏洵在成都拜访张方平。

眉山记忆·夜梦嬉游童子如

苏洵外出期间,教育重任就落在母亲身上。《宋史·苏轼列传》说“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一天程氏读《后汉书·范滂传》,看到范滂不畏奸佞、慷慨赴死,很有感触。苏轼在一旁冷不丁问道:“我要是像范滂那样,您答应吗?”这孩子就有点抬杠了,不过程氏马上反问:“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看来老苏一家都很机智。

眉山三苏祠,苏东坡一家的川居岁月,诗酒趁年华

程氏教育三个孩子读书习字。

苏洵在外经历了一系列碰壁后,于庆历七年(1047年)回到眉山,开始专心教导苏轼、苏辙兄弟。在眉山这十年,苏洵对《六经》等各个学派都开始了深度研究,文章著述颇丰、这是他一生中的创作巅峰期,苏洵大部分传世文章都是在此写成的。《名二子说》作于苏洵回乡第二年,那时苏轼十一岁,苏辙八岁。文中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辙乎,吾知免矣。”这篇短文中,苏洵担心苏轼将来会出风头捅娄子,对于苏辙他倒是很放心的,后来果然应验了。

眉山三苏祠,苏东坡一家的川居岁月,诗酒趁年华

苏东坡回忆儿时的乡居生活。

关于父亲如何教导自己读书,苏轼在晚年写过一首《夜梦》诗:“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坒春秋余,今乃初及桓庄初。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钓鱼。”诗中说他晚上梦见自己小时候读书,父亲让他当天读完《春秋》晚上回来检查,然而此时才看了三分之一,于是提心吊胆,像嘴里挂了个鱼钩的鱼。由此可见,苏洵对于苏轼兄弟要求十分严格,完全不像爷爷那样纵而不问。

眉山三苏祠,苏东坡一家的川居岁月,诗酒趁年华

三苏祠正殿

在眉山苏家附近有一座小庙,里面住着一位眉山老尼,年逾九十,每到夏夜苏轼经常跑去和她一起乘凉。眉山老尼说自己年轻时,曾跟随师父进宫拜见后蜀国王孟昶,亲眼目睹了孟昶带着花蕊夫人在夏夜的池塘边纳凉。能诗善文的孟昶当场做了一首纳凉词,只记得开头两句是:“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苏东坡后来以这前两句作为开篇,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洞仙歌并序》,以儿时的视角和想象,复原了花蕊夫人消夏的场景,寄托了对于眉山幼年时光的追忆。

眉山三苏祠,苏东坡一家的川居岁月,诗酒趁年华

三苏祠,木假山堂。

离开眉山,一蓑烟雨任平生

嘉佑元二年(1057年),苏洵和两个儿子到京城,这一年苏轼21岁,苏辙19岁,都是首次出川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当时的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著名诗人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欧阳修认为此文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但又怕文章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写,为了避嫌给苏轼得了个第二名,苏辙得了第五名。

眉山三苏祠,苏东坡一家的川居岁月,诗酒趁年华

三苏祠,披风榭。

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待苏轼前来谒谢时欧阳修询问用典出处,苏轼答道:“想当然耳!”原来是自己编的,实际上这个典故出于《礼记·文王世子》,是周公的故事,苏轼临考时紧张记错了。欧阳修听后一笑,并不介意。

眉山三苏祠,苏东坡一家的川居岁月,诗酒趁年华

河蚌绘·全国苏东坡纪念地。

此次进京,苏洵并没有参加考试,一来此前他已经数次落榜,自认临场发挥不是强项,再者此时他已经著作等身,又有两个争气的儿子,颇能自得一下了。欧阳修很赞赏他的《衡论》、《权书》、《几策》等文章,于是向朝廷推荐苏洵,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文名因而大盛。正当父子准备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眉山老家母亲病故的噩耗,于是父子急忙回乡奔丧。

眉山三苏祠,苏东坡一家的川居岁月,诗酒趁年华

苏坟山上,苏洵与程氏合葬墓。

程夫人对于三苏父子的成才功不可没,在年轻时,她勉夫苦读,中年后又教子成人,在老苏一家子大大咧咧的性格中,程夫人是真正的主心骨,她不光教育苏氏兄弟读书习字,还以仁爱之心影响了他们一生。苏轼在《记先夫人不残鸟雀》一文中记叙到:小时候自家的书房、院落中,经常有美丽的桐花凤鸟三三两两飞聚于树上。有一天,家中的花猫捕了一只桐花凤,小鸟在苏轼兄弟的救护下未能幸免。小伙伴中有的吵着要烤来吃。这时程夫人来了,当问明情况,便教育他们说,做人要有仁爱宽厚之心。程氏搬进纱縠行新居不久,女仆发现前人窑藏的一坛金银,可程夫人却叫人重新埋好。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凡非分之财,一分一文也不能妄取。

眉山三苏祠,苏东坡一家的川居岁月,诗酒趁年华

苏辙奉命出使契丹。

程氏去世后,葬于眉山苏家祖坟,司马光为她撰写了《墓志铭》,铭文中说:“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不愧为古代一贤母。”这个评价是很中肯的。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三苏父子守丧期满回京,两年后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苏辙位列四等,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当时苏洵奉命修《礼书》,苏辙要求在京城侍养父亲,获朝廷准许。从此他们离开了宁静的眉山,开始了宦海生涯。

——2020 04 12

眉山三苏祠,苏东坡一家的川居岁月,诗酒趁年华

苏东坡一生的宦游轨迹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