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莲子妈
本文由|爱莲子(A13400669010) 授权发布 深度育儿微信公众号(id:baomabaobao)
我有一段糟糕经历,老大幼儿园时,有老师私下和我聊天,很委婉地提醒我,老大智商有问题,因为她太安静了。 当然,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很感激那时的自己,并没有因为老师的“看法”而偏离自己的信念。 有那么多父母,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孩子的看法,遇到不好的评价,就直接否定孩子,指责起来口无遮拦。 比如,老师说孩子成绩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父母会直接责备孩子:“你们老师说了,你就是笨。”而不是告诉孩子:“你努力得还不够,坚持的时间还不长。” 比如,孩子做错事,因为怕指责而撒谎。父母发现了,会说:“你就是一个撒谎精,以后谁都不会信任你。”而不是:“撒谎是不对的,但是妈妈相信你可以改正。这一次原谅你,希望你下一次做好。” 仔细想想,倘若父母就这样,和孩子有啥差异?不过是年龄和身体做好了当父母的准备,然心智没有。 美国哲学家梭罗说:“智慧的一种性质就是不做各种绝望的事情。” 父母指责孩子,不管音量大小,往往内心是充满质疑、怨气和挫败感——不理智带给父母的就是失去控制。 就像随口一说,“你长得不好看,做事又做不好,和别人一比,简直是一无是处”,然后还得点评一下,“你性格也不好以后要吃大亏”之类的。 如果有,那一定是童年比较沉重的,带有阴暗基调的灰色回忆。 同样的话,父母可以用尖利的嗓音,以指责的强调喊出来;也可以用坚定的语气,以义正词严的声音说出来。 比如去商场,孩子总是跑。叫唤了很多次,孩子都忽略。 这时,你可以选择拉着孩子,痛骂他一顿;也可以选择蹲下,扶着孩子,看着他的眼睛告诉他,告诉他,为了安全,必须和妈妈走在一起。 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指责孩子的行为,给你带来了诸多麻烦,害你不能好好逛街,那么很可能你指责他的词汇会越来越多。 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有条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建立安全意识,那么保持冷静和理智就非常重要。 儿童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人的幸运和不幸,确确实实一开始是掌握在父母手里的。好父母,不仅仅给予孩子身体成长的营养,还必须供给心灵成长的营养。 教育无完美,也无需完美。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没有人能100%确定,指责在教育中无用。什么时候可以指责,父母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 有一点,我要劝诫宝妈:是否指责,一定是父母观察了指责对孩子产生影响以后,慎重考虑的结果。 根据个人经验总结,这四种情况可以适当指责一定要教育。 牵着孩子过马路,孩子突然挣脱自己的手,向马路对面跑去;去坐地铁,乘坐电梯时,在电梯上跑上跑下;还有在公交车上,不扶扶手,还攀爬。 像这种危险发生非常快,威胁生命系数高的行为,用时间去讲道理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用指责快速制止或许是更好的教育方法。 给低龄弟弟妹妹喂带壳或者带核的水果、坚果,你来不及阻止,一句指责性的语言,比如“不可以”“给我停下”“你在干嘛”可以让孩子立马停下。 除了这种,还有类似打人、吐口水、用手去接触电源、玩火等情况。 在家玩自来水,或者把米弄得满地满房间,父母可以视情况严重程度和孩子年龄大小进行指责。 每对父母总体上其实都很像,都想着成为孩子的榜样,爱自己的孩子,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但这些父母的童年成长,多多少少又被自己的父母,也就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呵斥过,听过无数刻薄的话。 看这篇文章的你,假如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并且不想指责孩子的愿望越来越强,那么接下来的,请重点阅读。 泰戈尔说:“你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这样来评论一个人。” 我觉得吧,我们做父母,说话尤其是对孩子的评价,还是要慎重一点,可以说孩子的某个行为不好,不妥当,但不能说孩子的人不好。 比如:“你不可以在沙发上跳”和“你老在沙发上跳,就是一个坏孩子。”同一种语气,不同的用词,影响是不一样的。 前面只是禁止行为,后面这句确是对孩子本性的一种负面“暗示”。 父母要记住,语言是用来交流的,不是用来攻击的。不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就对孩子行为妄下结论,未免太不理智了。 这也是很好的育儿策略,事先和孩子说好需遵守事项,需要他如何配合。 比如网课以后,陪老大学习的时间比以前要多很多,而这段时间老二常常一个人。一开始就和老二说好,妈妈这段时间需要陪姐姐,他可以自己看书,也可以自己玩玩具或者画画。 前几天,老二很不适应,自己玩一会就无聊了,然后就站在姐姐的门口张望。因为早期有和他沟通,学习是不可以被打扰的,所以他已经能做到等待了。 家庭规则的存在,其最大意义是维护每个个体的不同感受。 孩子知道规则,才能去遵守,不可以事先不约定好,就噼里啪啦指责孩子行为。 有一个男孩,踢球不小心弄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要求赔偿。男孩便向父亲认错,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从这以后,男孩开始了自己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把钱还给了父亲。 相比于指责孩子,这位父亲的惩罚就高明了很多。其实我们之所以想让孩子受惩罚,真正意图不应该是孩子犯了错,而是让孩子下不为例。 要纠正孩子这个错误的行为,是在制止孩子乱扔以后,示范轻拿轻放,然后让孩子尝试轻拿轻放。 遇事想想办法,不急着去指责,其实就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育儿路的探索,更是一场修行。 专业的育儿人士,也就是教育专家都认同,长期被指责的孩子,对自我的判断会采取消极的态度。 心理学家默娜·舒尔认为: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就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辞上表现出攻击性。来源:爱莲子(A13400669010)爱莲子:最亲切的亲子公众号。莲子妈:从莲子0岁开始,坚持以童谣、绘本为媒介的亲子阅读互动。每天听莲子妈讲述关于亲子那点事儿,让每个家庭拥有生动、活泼、温馨的亲子关系。原文标题《父母的真正成熟,是遇事不指责!》转载已获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