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时客家人的认祖“密码”

 资金长阳 2020-04-26

过去客家人对宗族的归属和认同是很看重的,正所谓“食水爱念水源头”。家族旺了,子孙多了,总会因各种原因让一些子孙外迁定居繁衍,然而子孙繁衍多代以后,后辈的后辈很可能就会说不上其祖居地在何处。

近年,衍居千里之遥的某姓后裔到祖居地寻根问祖的新闻常见诸报端。据载,他们大多是通过族谱查找到祖居地的。可见,族谱在接驳宗族脉络黏合亲情上起着特别的作用。

老祖宗在这方面考虑得长远:就算是族谱失续失传,还留下有口传的认祖“密码”,而且在当时,这“密码”是不让外姓人知晓的,只供该族该姓人联络相认时口说。

密码之诗句或联对

客家祖辈事事想得周全,为让衍居外地的后代清楚自己的祖居地,或方便同在第三地的同姓宗亲相认,除在族谱上记清宗族脉络外,还会同时专门记载上(或让后代口口相传)本姓本宗族特有的、方便后代认祖的诗句或联对,让本族人记熟记牢。

如平远县东石、上举两镇的吴姓人中,口传有《泰伯公诗一首》:“不膺王爵孟家封,跋涉云山几万重。来到江南为始祖,后人千载仰高风。”这诗句叙述了该吴姓祖宗的历史,是同宗族口传的认祖“密码”。东石镇锡水李氏祖屋堂联:“发迹自上杭,已建总祠于官田,复建总祠于梅县,树茂千枝共一本;迁居来平远,已卜允藏于茅坪,又卜允藏于锡水,河流万派昔同源。”联句把该地该姓不断迁徙的地点按先后顺序记述得非常清楚,后代一看就明白这是可上溯祖宗各代的线索。

该镇大水坑村山上有一座建于清末的墓,墓前碑上有副对联:“主依平阳集瑞气;姚迁兴国结祥光。”这联中讲的是一位嫁到此地的姚姓女子,早年失夫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回迁到江西兴国娘家的事。该女子走前将此事拟成对联刻碑竖在夫君墓前,为以后子孙下来寻祖时留下线索。果真其然,前几年,该李姓后代从兴国下来寻墓认祖,实现了姚氏遗愿。此姚氏能有如此预见且有如此心计,让众人赞许。

密码之祖居地特

客家祖先除采用族谱记载及留下诗联外,也同时采用了其他方式。东石镇坳上黄姓,除族谱中记录有各地黄姓通用的八句认祖诗外,还教子孙切记家乡老祖屋周围的三个特征,即屋背有乌石头岃、祖屋门口坪上放有一块牛肝状的大石和挖有一口七亩大的鱼塘。本宗族人到外地,如遇从家乡迁出来衍居的同宗,对话时如能答对这祖居地的三个特征,则热情接待,给予帮助;如不能答或答不对,则视为骗子。

该镇另一个村子因处在上黄地与下黄地两村之间而得名中村。但翻阅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出版的《平远县志》可知,该村当时名为“坊村”。据当地老人讲述,因旧时该村山上生长有很多可做香粉的叫“牛哥铁”的植物,当地人砍伐下来用水碓捣成粉加工成香品,因而加工香品的作坊有多座分布在村中各坑口,故村子由此得名。此作坊数量及分布情况正成了该地几姓人都一致认同的祖居地特征,让迁至外地定居的后代牢牢记住。

上举镇畲脑村为清一色的吴姓,村口有座伯公坛,伯公坛旁有一小段石砌路很是特别:由十二块特别端正的方形石块砌成石阶,组成“十碫十二石”。据当地老者说,其含义是代表“十天干十二地支”。这一有特定含义的石阶,也正是该地定居和从此地迁至外地的吴姓族人相认时该说得上来的村中特有的物件,算是同族人之间的“联络暗语”吧。

泗水镇的圩镇河床上有一块特别的大石,上方石面有人工凿制的八个大小不一的洞,洞口有圆有方,都是十厘米左右见深(见下图)。河堤两岸为清一色的陈姓村民。这些洞是该地陈姓老祖宗凿制的,其作用与上面述说的石阶、作坊等相同,也是迁居外地后裔的认祖之物。

网编:小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