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病生于气,中医养生关键在控制情绪

 千冰室 2020-04-26

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而要达到这一境界,首先要打好身体的基础,从“治未病”开始。

黄君璧《秋岸静坐图》

所谓“治未病”,就是未病先治,未病先防,使身心常年处于健康状态。在探讨如何“治未病”之前,要先弄清楚一个问题:人为什么会生病?

人生病均与气有关

现代医学认为,人生病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感染因素和生活习惯等,这些因素可独立致病,也可叠加致病。

传统中医则从另一角度探讨这一问题。《黄帝内经》认为,人生病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百病生于逆“阴阳之气”;二是百病生于“过用”;三是“百病生于气”。

宋  赵元亨《高士论道图》

“阴阳之气”即四时阴阳,亦即四季气候的阴阳变化。《黄帝内经》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过用”是指“不知持满”,放纵七情六欲,令身心受损。“百病生于气”则指人生病均与气机失调有关。

明代名医张景岳说:“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生,故百病生于气。”

以上三个原因,既互相独立又互有联系,但归根结底,均与“气”有关。

七情过度可能致病

中医认为,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而令人生病的气又有内外之分,外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内气则指人体的气机。

明  顾见龙《对弈图》

人体的气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脏腑经络系统都有自己的运行方式,各有不同的表现方式。《黄帝内经》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五脏化五气”,即肝化木气,心化火气,脾化土气,肺化金气,肾化水气,而这五脏所化之气,又生出情志上的怒、喜、思、忧、恐。

明  文征明《雅士闲居图》

这些情志或情绪,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七情”。一般来说,“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正常反应,只会引起人体气机的正常变化,不会致病,但如果反应过激,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黄帝内经》中黄帝与岐伯的一段对话,就探讨了这个问题: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黄帝的问题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等都都是正常现象,为何这些气机的变化会致病?

歧伯回答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意思是,人在愤怒的时候,气不打一处来,整个身体的气机逆行向上。愤怒到极点时更是怒发冲冠,面红耳赤,甚至当场吐血,日后还有拉稀等后遗症。

怒伤肝、喜伤心

“飧泄”指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中医称为“完谷不化”。人在极愤怒时之所以会呕血及飧泄,是因愤怒时肝气郁结,血随气而上溢,同时肝木乘脾,令脾气下陷,日久而成泄泻。故《黄帝内经》又有“怒伤肝”之说。

而愤怒致病的原因,就是一个“甚”字。同样道理,人在喜悦时“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浑身松了一口气,表现为“气缓”。这本来是好事,不会伤身,但大喜大笑会引起血压骤升、心肌缺血等症状。

小说中写程咬金大笑而死、范进中举后过度兴奋而疯癫等,均为大喜致病,故《黄帝内经》说“喜伤心”。

因情志失控造成的气机失调而致病,还有“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

清  改琦《放鹤图》

《红楼梦》的林黛玉得的痨病,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肺结核。究其原因,就是林黛玉的忧怨之情太多,伤了肺。

当我们明白了“百病生于气”的道理后,便知道“治未病”的关键是“养气”,而“养气”的关键是控制情绪,切勿大喜、大悲、大忧、大怒、大恐,使人体气机保持平和。

气机平和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如《黄帝内经》所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编辑:曾俊

图:由钟葵翻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