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识和无价智慧——“学者”当“为人”还是“为己”?

 野有雅兰 2020-04-26

14.25——《雅兰读论语·宪问》

【原文】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导读】古今学者求学动机不同。

智慧是灵魂的本性。学习动机不纯,学识就会成为蒙蔽智慧的尘埃,而不会增加慧识。此,读书不如不读书,尽信书不如无书之本意。范晔云:“为人者冯誉以显物,为己者因心以会道也。”

【雅兰读经】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己,成也;止也;毕也;中宫也。

“为己”者,道也。专注内重之意。内重即《论语·学而》“君子务本”之意。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道生于心则能润其身,则“为人”之得才有所安放。 此,为己之意。

所有的教育,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人通达,人能通达无碍之时,就是本有智慧觉醒之时。本有智慧觉醒,亦即“大学之道”能“明明德”之时。理有不明而求明,这正是古代君子所以求学的目的。也是《论语》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之深意。

一个致力于君子人格的人,当孜孜于此理之时,此心只知有理,不知有他物。不知有他物则无伪而诚,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此古之学者之所以为己也。此亦“君子当仁不让于师”之境。

“为人”者得也。治人应物之意。治人应物,务外也。务外则难脱功利之念而心有所为。有所为而为则不诚,不诚则易伪。为学不诚则焉得为学?

求知的动机,如果只是把学识当成出人头地,谋取外物的手段,则永远达不到卓越之境。

关于“为己”“为人”之辨,夫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立己达就是为己,立人达人则是为人。孔门儒家从不轻视为人之学,但是“为人”的前提是先行“为己”之本,本立才能道生。故,《礼记·大学》开篇,就再次强调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之所先后,则近道矣”。

历史上,从未有“为己“不能“为人”者,但是因主张或践行学习的目的是“为人”,最终却害了自己的著名历史人物和当代各色各样的违法犯罪却多的就如黄土高坡上的黄沙,秋天里不尽的落叶……远的有始皇帝的宰相李斯,杀妻求将的吴起,忌害同门的庞涓,甚至一代大儒荀子也因教出了韩非子,李斯,吴起这样的徒弟而被后世儒者责为“学术不纯”;近的有这几年被拉下马的各种“大小老虎”“苍蝇蚊子”各种违法犯罪……这些人都是因为“本未立”而又营营于务外从而被纷华的世界迷失本性,才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可悲下场……

可见,“为己”者不会不“为人” ,而 “为人”者必不能“为己”。

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学不厌”者,“为己”也。“教不倦”者,为人也。夫子为万世立了为己为人的典范。

【参考译文】

有一天,先生慨叹说:“过去的学者是为了追求无价智慧去学习,现在的学者却把智慧当成出人头地,谋取外物的手段。


传承经典 传播美与安宁 尽在雅兰在世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