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甜是惟一能统治全世界的味道

 高天明月图书馆 2020-04-27

一日三餐,我最喜欢在早饭时看视频,因为这是我一天中最可以毫不顾忌饭量的时刻,所以我需要最舒适的画面,凡沾涉一点血腥、恶心或是剧情需要专注的都要PASS。有一阵子,我是看《早餐中国》,每集六七分钟,两集吃完一餐,即便自己的饮食简陋,看着别人吃好吃的眼睛也落了个饱。

 
最近的早餐视频荒芜了,食不知味,幸好《风味人间》第二季今晚开播了。第一集就给了我甜蜜的安慰。
 
淌着诱人琥珀色光泽的喜马拉雅悬崖蜜:

 
绵软甜嫩的扬州双绝之一——千层油糕:

 
浸润着油和糖汁的伊斯坦布尔国民糕点——果仁蜜饼(巴克拉瓦):

 
脂香四溢,甜而不腻的四川名菜——甜烧白:

 
清甜粉糯,一年等一回的苏州时令美食——鸡头米:

 
……
让人不禁想摸索手边有什么甜品可以缓解一下眼馋。
 
嗜甜,是动物的天性,连牛羊都更爱咀嚼带甜味的植物。婴儿在一岁之前不能吃有滋味的食品,喂饭时要最后喂南瓜、胡萝卜和水果,因为这些食物里含有天然甜味剂,吃了它们婴儿就不想吃别的。

 
作为一个嘴上常年吆喝要减肥的人士,我非常清楚戒碳水的奇效,只要控制升糖体重就嗖嗖往下掉,一个月20斤不是梦,但我从来不尝试低碳减肥法,因为这种方法首先是自绝一切甜食:奶茶、冰淇淋、蛋糕、水果和能带来糖分的主食。
 
人活着,连口想吃的都吃不着,活着还有什么趣儿?我宁可晚饭吃少点,然后半夜像偷油耗子一样踅摸几个备好的果冻,或者一根香蕉安慰我雷鸣般的胃。

 
看,这个时候你的肠胃很忠实,它不希望吞下更健康更饱腹的肉食、鸡蛋和青菜,在反正管不住自己怎么都会胖的情况下,些微给自己一点快乐不好吗?
 
每当别人嘲笑我的假减肥,严正指出我真正要戒掉的是甜食的时候,我就当他们和尚念经不听不听,天生不嗜甜的人,人生是有缺憾的,永远体会不到我们的无上极乐。陈晓卿说:吃肯定治忧郁症,比吃更有治愈奇效的就是吃甜食,这是经过科学证实的。甜才能刺激多巴胺分泌,你见过谁失恋了,跑去吃健康沙拉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吗?当然是奶茶配蛋糕,快活似神仙。

 
细究起来,几乎没有人能拒绝甜的味道。哪怕是无辣不欢的川湘地区,也少不了红糖冰粉、糖油粑粑等甜食来消解火辣的刺激。都说南甜北咸,我随口就能报出一串带甜味的北方特色美食,比如东北的“锅包又”,酸甜口的。河南的炒三不粘,甜香油润。甘肃的甜胚子,甘甜有酒香气,夏天用来解暑最佳。还有陕西的蜜枣甑糕甜、火晶柿子等等,哪个不是甜到人心里去?甜,就像是一张口味通行证,统一了全世界的味道。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有的、代表性的甜味食物。

 
以前觉得甜是唾手可得的,看了这集才发现很难很难。
 
尼泊尔的猎蜜人,只身攀附百米高的悬崖峭壁,只用一架藤梯和一根竹竿作为辅助,割取只生长在悬崖上的“崖蜜”。采蜜过程惊心动魄,攀上悬崖后,先点火用烟雾驱散攻击的蜜蜂,还得注意火势不能引燃藤梯。


等蜂群散开,采蜜才正式开始。首先将竹竿钉进岩石缝隙,然后利用竹竿慢慢靠近蜂巢。右脚支撑割蜜的刀具,仅凭左脚抓住藤梯,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看得我冷汗直冒,当真是“刀尖上舔蜜”。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为吃一口甜食山民要跟喜马拉雅巨蜂搏斗,渔民需要格外小心的是海里的有毒生物。
 
马来西亚巴瑶族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海洋民族,族人终生不会踏上陆地,他们居住在我们熟悉的潜水胜地仙本那。他们的食物来源全部来自于大海,能获得的最鲜甜的食物是新鲜的海胆。


半大的孩子只戴一副潜水镜就能潜入海里捕食海胆,水性不是问题,但被有毒的水母蜇伤皮肤时有发生。一旦被蛰立即就起红肿的小包,刺痒难耐不说,呼吸节奏一旦被打乱会非常危险。

 
中国人付出更多的则是时间和耐心,苏州人最爱的一道时令美食鸡头米,一年当中只有一个来月能吃到。而且采摘和加工过程极其繁琐,只能依赖人工,费时耗力,至今无法被机器完全取代,所以供不应求。


每年一到鸡头米上市的季节,不仅是苏州市民,还有很多外地人也专门跑一趟,就为了一口清甜。错过了,就得再等一年。

 
甜才是统一世界口味的通行证,粽子咸党就是碰瓷的,中国传统佳节食物,除了饺子,哪个不是甜党?元宵、月饼、腊八粥。。。
 
我们还算是克制的,你要是吃过日本的和果子,就会诧异怎么能这么齁甜的?一口能把味蕾堵死,还是不是含蓄的东方民族了?他们会自欺欺人地说配茶吃所以糖分高。更别说通行全球的巧克力了,还有中看不中吃的马卡龙。吃纯粹黑巧的人远比吃甜巧克力的人少,就如只有减肥者才喝黑咖啡,大多数人在咖啡里不仅加糖加奶,还会加枫糖、奶泡、冰淇淋等各种丧心病狂的罪恶食品。


即使大家都知道高糖分饮食不健康,会发胖,会长痘,会增加身体负担,但谁也做不到戒糖,宁愿用零度可乐来欺骗舌头。梁实秋有糖尿病,吃席举著难下,甜味的熏鱼不敢吃,冰糖肘子不敢吃,什锦炒饭因为富含淀粉也不敢吃。反倒是最后端上来又有糖又有米的八宝饭吃得不亦乐乎。原来之前的节制都为了最后的开怀。


我爸血糖高之后,惜命的他第一个动作是迅速在淘宝下单,买了一堆无糖点心,又去超市批发了无糖冰棍,然而还是忍不住放弃忌口,因为感觉有糖的口味更佳,现在边住院边大吃特吃,我算是知道没出息也是遗传的。
 
看过一篇科普,所有味道中甜味最为霸道。不管是酸、咸、苦、辣,只要其中掺杂一丝丝甜,这丝甜味就不会被掩盖。突然想到马东曾在节目中说过一句话:“心里有很多苦的人,只要一丝甜就能填满。”

 
片中最后一个故事是香港最后一家土味烧猪店的男主人,女儿高考不理想,父亲说:没关系,明年再考啦!

 
一边说,一边慢慢地用糖汁浸过烧猪肉,铺在苦瓜上,父女俩无声地对坐,慢慢咀嚼这甜中带苦的滋味。

 
苦瓜也是可以吃出甜味的,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里提到苦瓜熟透后瓜瓤会变成红色,而这红色的瓜瓤不仅不苦,反而异常甜美。苦瓜新生时的苦是为了避免动物采食,等成熟后需要动物传播再变成甜的,这是它的狡猾,只是被贪吃的人类识破苦味的瓜对身体有益,不过我这种甜食党是不吃苦瓜的,以后或许会想尝尝成熟苦瓜有多甜。


苦瓜低调、坚忍而具有迷惑的天性倒是蛮像中国人的,中国人是很苦自己的民族,不然不会有一堆笃信苦即安全的谚语: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梅花香自苦寒来。
 
说这些话的中国人也想过坐在街边晒太阳喝咖啡不存钱四处旅游,但就是做不到。我们有一种基因里的不相信,不相信自己这辈子能够一直甜下去。我们笃信只有苦才能带来甜,但又因为国民性是遵守秩序渴望和平的,只有像工蜂一样不停劳作和储蓄才能安抚对未来的担忧,中国人也是最愿意对晚年、对后代作规划的民族。

 
所以我们没法心安理得地品尝甜味,一定要在甜之前先尝过苦,仿佛只有这样老天才会垂怜:都已经苦够了,就恩赐一点甜吧。甜对我们来说也代表着幸运和安逸。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西方人凡事都要达到极致,吃甜就非要甜出糖尿病不可的程度,恐怕很难理解什么是“回甘”。就像他们喝着中国传过去的红茶,却并不懂得品茶的“啜苦咽甘”。非要往里加入大量牛奶和蜜蜂,再配上各种齁甜的奶油点心,美名其曰“下午茶”。糖,反客为主,茶,反倒成配角了。


我们却像片尾说的:也许只有经历过低谷和种种的不如意才更能知道,那些触手可及的日常和平淡,竟来得如此珍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