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宝旬丨我学中医遇到的坑——“道统”中医 vs “儒统”中医

 高天明月图书馆 2020-04-27

张宝旬丨我学中医遇到的坑——“道统”中医 vs “儒统”中医

张宝旬老师

简单来说,我们要明确汉代中医明清中医之间的巨大差别。

举例来说,如何理解中医处方里的“君、臣、佐、使”?

大家常规的理解是君药、臣药、佐药、使药,这个解释实际上强调的是儒家“君、臣、父、子”的社会秩序。

儒家很大的问题在于把“人道”置于“天道”之上,我们中医的发展速度缓慢,很大程度是因为过于重视“人道”,这在中医学里渗透得非常严重。

张宝旬丨我学中医遇到的坑——“道统”中医 vs “儒统”中医

君、臣、佐、使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君、臣、佐、使的真实理念,是指每一个处方的战略布署”。

西点军校讲授进攻阵地课题时提到,两军对战,如果全部部队从正面进攻,损失是非常大的,高达30%;而进攻的正确战术应是将部队分为主攻、侧攻、佯攻后备队,从这四个角度去组织进攻,可以使损失降低8%—10%

而每个处方,也像用兵打仗一样,对疾病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即将产生的症状(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及如何增加抵抗力这四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布局整体药物战斗序列,这才是君臣佐使真正的含义,是道统下中医处方的本来面目。

每个处方就是一次完美的攻击计划,要包括战略部署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里,主攻会变佯攻,佯攻会变侧攻,后备队又会变成主攻,每个处方对于不同的病人都是变化万千的

“文科”中医 vs“理科”中医

汉代中医学里的《伤寒论》、《黄帝内经》是属于经典层面的东西,属于“道统”;明清中医学的书属于“儒统”,这一点我们要区分看待。

汉代中医学的朴实和客观,从《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中就能看到,尤其是《伤寒论》。

近现代的中医大多是“拟人化”,用人的理论去联系身体,这和汉代中医学截然不同。

如明清的中医书籍动辄厚厚一本,加之文人喜欢延伸的特点,医案讲得洋洋洒洒,却不尽客观。因此大家在学习分析明清医案时要注意这一点。

道统下的中医学在汉代之前皆是“理科”中医,它讲证据、讲事实,不乱说教;儒统下“文科”中医的出现始于明清,明清中医医案写得虽好,却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我们在学习时不要被带偏,要把中医里的“道统”和“儒统”区分开来,真正有益的学习还是要回到《黄帝内经》,尤其《灵枢》里针灸的内容要好得多。

此外,明清以后的中医学缺少方证。《伤寒论》的治病理念是:方子小、有规范,而且方证相合;而明清医书大多缺少方证,也没有方证相合的理念。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