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高血压病辨证论治:俞长荣

 光年中医骨伤科 2020-04-27

俞长荣临证心法

俞长荣教授(生于1919年,福建永泰县人,福建中医学院教授,中医内科专家)认为,高血压病属中医学的“头痛、眩晕、肝风”等病证范畴。病变涉及人体多个脏腑,病因相当复杂,病机多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肝风内动等。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辨证分型及选方用药各有千秋,难以统一概括。

俞氏认为,高血压病的病因病理变化与人体脏腑、器官、组织都有一定关联,同时与外界环境及人的精神、生活、体质等因素有关。本病临床症状的产生和血压升高都客观地反映着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及病理过程的早晚、轻重和缓急。血压升高可引起内脏功能失调,而内脏功能失调也必然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症状。而当内脏功能损害严重时,血压也同时进一步升高并且变得很顽固,而其他临床症状亦同时明显加重。当内脏功能的损害程度有所减轻或消除时,血压也相应下降。其他临床症状亦随之减轻乃至消失。所以,俞氏认为阴阳气血紊乱是高血压病的主要发病因素。对本病的治疗不能单纯降压,应该根据中医临证思维方法,通过辨证论治,调整机体阴阳平衡,使气血调和,以求根本上解除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从而使血压降低,临床症状得以改善。“不远辛温遵经旨,但求潜降难为功”。这是俞氏诊治高血压病的经验结晶,也对后人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俞氏根据高血压病患者高龄者多见,阴虚阳亢多见的实际,认为治疗上常用六味地黄汤(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加减。头晕头痛明显,兼见耳鸣、腰酸、盗汗、身热等肝阳上亢症状较重者,加菊花、钩藤、天麻、牡蛎等平肝熄风;兼见肢麻、胸闷、舌质红暗等瘀血阻络征象者,加益母草、地龙、丹参、怀牛膝等活血通络之品;兼见心悸气短、疲乏、舌淡等气血亏虚者,加当归、黄芪、何首乌、酸枣仁等益气养血安神之品。如痰湿内阻,因气机逆乱而夹肝阳上亢,出现眩晕、头重、呕恶痰涎、舌苔厚腻者,治以祛湿化痰,辅以平肝熄风之品,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橘红、茯苓、生姜、大枣)加竹茹、钩藤、薏苡仁、石菖蒲、佩兰。至于阴阳两虚证,多由于禀赋不足,体质虚弱,或后天劳损太过,以及久病、年老体衰而形成。临床表现为头晕耳鸣、肢冷畏寒、腰酸多尿等,此类患者发病时间一般较长,内脏功能受损较重,治疗宜以补肾扶阳育阴为法,方选金匮肾气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桂枝、附子)改丸为汤,再加杜仲、枸杞子、桑寄生、怀牛膝、肉苁蓉等缓慢调补。

俞氏对于各期高血压病出现的心肝火旺型或恶性高血压,常以泻火平肝、镇逆熄风为原则,方选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合三甲复脉汤(炙甘草、干地黄、生白芍、麦冬、生牡蛎、阿胶、麻仁、生鳖甲、生龟版)加减。为增强降压效果,在辨证用药的同时,俞氏常加用豨莶草、毛冬青、桑寄生、夏枯草、槐花、草决明、桑椹、向日葵、磁石、石决明、紫石英等,并强调要辨别寒热虚实,根据不同症状、不同体质进行选用。

俞氏认为,临证使用中药降压不能依赖实验室结果选择使用降压药,而忽略了辨证论治这一根本大法。中医中药能够治疗高血压病,但起降压作用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许多药组成方剂后,其作用机制更是需要探讨。如俞氏常用桂、附、萸、姜治疗阳虚或中寒的高血压病,可从以下例1、例2看出,如从单味看,这些药并无降压作用,但配合其他药物就不一样了。另外,俞氏认为要注意跳出“见病套药”的框子,任何病都有寒热虚实之别,高血压病虽多见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肝火上炎等阴虚阳亢病证,但是阳虚阴盛者亦非少见,亦有阴阳两虚者,不能简单地认为本病是血热。既是血热,也不能只用平肝降火、养阴凉血药物,或从已知能降压的中药中采用辛凉、苦寒之品的以病查药的方法(如例3、例4)。

例1,患者王某,教师。

平时血压偏高,头痛时作,已历数年,此次持续发作3日,痛从前额连及巅顶,剧痛时则呕吐清涎白沫,脉细缓,舌偏淡苔薄白。诊为阳明中寒,厥阴独胜,肝郁夹胃浊上扰清窍,宗仲景法,给予吴茱萸汤。嘱服2剂。次诊时患者诉说:服药1剂,呕吐涎沫解除,头痛减轻,再剂,头痛基本缓解,遂按原方嘱续服3剂。半年后,询知原证均未再发。

例2,患者刘某,男,43岁,汽车驾驶员。

因头晕年余并进行性加重而被迫暂停行车休息。主诉头晕并头顶枕后痛,晕甚则呕吐清涎痰水,血压为19.5/12.5千帕(146/94毫米汞柱),脉左细右小弦,舌淡红,苔白厚,诊为脾虚肝强,寒饮上逆,清阳受扰,给予吴茱萸汤加白术、半夏、泽泻。服2剂。头眩、头痛均减,呕吐缓解,续服4剂,诸症解除,血压正常,半个月后恢复行车。

俞氏诊治以上刘某与王某,认为病机相似,都属寒饮,胃浊上逆,主方相似,都用吴茱萸汤治疗。由于方证相符,效果自显。吴茱萸有降血压作用,这是近年来药理实验的报道。而吴茱萸汤治疗寒邪上扰阳明,则是汉代张仲景之大法。这里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而不是按降压作用选择药物。其复方作用、降压机制如何,有待进一步探讨。

例3,患者林某,女,43岁,外科医生。

眩晕1个月,伴心悸易惊,性情急躁,夜睡多梦,胸膈痞闷,食欲尚可,大便较干。血压为21.9~19.5/16.0~14.9千帕(164~146/120~112毫米汞柱),服降压药能暂时下降,但有时上升。半年内晕厥2次。西医拟诊:①高血压。②自主神经紊乱。患者面部微浮,舌淡苔白厚,脉象细缓。为肾阴亏虚,肾阳不足,水火失济,肝木失涵。阴虚阳浮而为晕,阴阳不相接续而为厥。洪宜滋阴温阳,养肝纳肾。给予金匮肾气丸改汤加牛膝、女贞子、白蒺藜。共服30余剂,诸症消失,血压正常,已重操外科手术工作。

例4,患者董某,男,45岁,福州市外贸局干部。

平素血压较高,经常服益寿宁等降压药及杞菊地黄丸之类,血压仍持续在21.6~20.0/14.0~12.0千帕(162~150/105~90毫米汞柱)。1973年春,出现头晕头痛,站立不稳,血压升高至27.3/13.3千帕(205/100毫米汞柱),服降压药血压略降,但眩晕不能解除,更易数医。方拟济生肾气汤,嘱2~3天服1剂,疗效不显。同年11月18日前来就医。基本症状为眩晕站立不稳,甚则欲仆,睡眠欠佳,小便频且量多,余沥不净,下肢欠温,血压23.3/13.6千帕(175/102毫米汞柱),舌边尖红,苔白厚,脉濡细。此为阴阳两虚高血压病,肾元亏虚,肾阴不足,阳不潜藏。通过中医调整以固其下,给予六味地黄丸去茯苓、泽泻,加菟丝子、锁阳、枸杞子、肉苁蓉、生牡蛎。服8剂,眩晕减轻,血压正常。

俞氏认为,从现代医学角度诊断来看,有些高血压病患者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如果改善了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可使血压恢复正常。

图书信息

图书名称:名老中医话高血压

图书作者:沈元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