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访 | 海洋“高速公路”编织海底一张网

 潘细录 2020-04-27

坚信梦想,深海蓝天,海兰信上市十周年之际,特邀公司海底观测网业务相关负责人深度解读海兰信海底网技术的核心优势和市场价值。

海底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第一个实现这个梦想的人是美国人威廉·贝比。他在1930年乘坐嵌有观察孔的铁球靠铁链沉入900米深的海底,留下了珍贵的观测资料。

专访 | 海洋“高速公路”编织海底一张网

照片左侧为威廉·贝比(图片来自网络)

数百年来,人类海底探索之路从未停止。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智慧海洋”(或称“透明海洋”)成为海洋技术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海底观测网由于其长期、实时和连续观测等优点而得到世界的关注与应用。从满足我国国家重大发展需求、社会经济的发展、海洋科学创新发展的需求出发,建立海底观测网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预计,随着我国大科学工程等海底观测网项目实施,海底观测网未来会带来超过20亿的市场空间。

2013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中指出,将优先安排包括海底科学观测网在内的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资源与能源开发、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预报、国家海洋安全等研究提供支撑。

搭建海底网络世界,实现长期、连续、实时海洋信息观测

海底观测网是人类认识和开发海洋的“高速公路”,是认识海底地壳深部、海底界面、海水水体及海面最为科学、有效的观测手段,是人类建立的除地面和海面、空间之外的第三种地球科学观测平台。

海底观测网主要利用海底光电缆、主节点、次节点等构建的具备海洋观测和数据采集、供能和数据传输、交互式远程控制、数据管理和分析等功能的软硬件集成系统,实现对不同深度的海水、地壳板块,以及生态环境、海洋生物等进行长期、连续、实时海洋信息观测,获取海洋水文、海洋生物、海底地形以及水下目标等要素数据,为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海上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海底地震监测等提供科学依据,并可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直播。

专访 | 海洋“高速公路”编织海底一张网

海底观测网示意图

海兰信海底网技术的核心优势

海兰信具有丰富经验的海底观测网产品研制、设计、加工、制造、施工和运行维护经验,核心优势主要依托国际主流成熟的海底网研发生产及布放运维等技术和经验,开展国产化落地示范工作,包括主节点接驳盒、次节点接驳盒和SIIM及仪器平台等产品的研制生产和创新升级,为客户提供高可靠性、维护性、容错能力强的海兰信海底网观测系统产品及解决方案。

专访 | 海洋“高速公路”编织海底一张网

SIIM(海底仪器接口模块)

专访 | 海洋“高速公路”编织海底一张网

海底接驳盒

专访 | 海洋“高速公路”编织海底一张网

海底观测网架构图

其核心技术人员从事海洋深海装备三十余年,在高可靠性软件开发设计、耐压部件、特种材料选择和应用、海洋防腐结构设计和项目管理等方面得到国际上众多用户认可;团队结合并充分吸收了国际多个知名海底观测网项目的应用经验,并结合国内客户的应用需求和海域特点,进行针对性方案设计和产品研制,在技术性能指标、产品成熟度、制造成本、可靠性、和维护能力等各个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

专访 | 海洋“高速公路”编织海底一张网

加拿大Neptune项目,2009年安装并运行

强强联合,海兰信精准发力海底网建设领域

2018年中船系统院、中船海洋探测院、北京海兰信、欧特海洋、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等单位围绕海底观测技术成立了联合团队,强强联合,精准发力海底网建设领域。

2019年9月,中船系统院与海兰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当前国家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和推进“智慧海洋”工程建设的大背景下,围绕“海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国雷达网市场布局”,以及“无人机动系统”、“海底接驳系统”等国家重大项目展开全方位合作,共同抓住与舰船信息化、智能化关联度紧密的产品,通过整合资源、合作开发等方式,扩充军标产品线。

海底观测网能够实现多参数信息融合,是探索海洋,走向海洋的创新观测模式。随着物联网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建立分布式、网络化、互动式、综合性智能立体观测网是海洋科学观测的发展趋势。海兰信正逐步完成海底接驳盒国产化进程,下一步将继续参与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国家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控系统建设,与用户通力合作,共建集海空、海面、水下于一体的海洋一体化立体观测网络,构建更加有创造力、充满机遇的崭新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