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说宋朝嘉佑二年的这一届科举, 是千年最牛? 你看看考生都有谁

 醉花荫L 2020-04-27

在我国古代,科举作为一种特别的选官制度而存在,从隋唐时期开始,一直到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结束,科举制度存在了上千年之久,它诞生后,即便是穷人弟子,也有了入朝为官,飞黄腾达的机会,中国古代多少名人,都是从科举考试当中脱颖而出。不过宋朝嘉佑二年的这一届科举,也是历史学界公认千年最牛的一代,为何会这样说呢?看下当时的名人都有谁就知道了。

1057年,是宋仁宗登上皇位的第35个年头,此时的宋朝,签订澶渊之盟,边境无战事,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正是发展壮大的时期,俗话说乱世出英雄,然而盛世同样出人杰,这一年举行了科举的大考。负责监考的主考官正是著名的大书法家欧阳修。

当年三月,全国各地的学子们,收拾行囊,满怀希望的进京赶考,等到初五,成绩公布于天下,各科录取899人,而进士录取最多,达到了388人。

其中状元章状元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恺。章衡先后出任过润州长史,通判湖州,直集贤院,盐铁判官官职,并且编著有《编年通载》,宋徽宗赵佶对他的评价是:“内德温纯,外容庄重,翰苑词宗,国家梁栋。”

不过无论章衡,还是窦卞、罗恺,进士榜前几名似乎让人感到陌生,然而到了后面才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角色。

古代的唐宋八大家当中,苏轼和苏澈兄弟以及曾巩竟然都是同年的考生,更让人感到啧啧称奇的是,这一年苏轼只有20岁、苏澈只有18岁,能够以这样一个年级考中进士是什么概念?不亚于如今14岁读哈佛的神童,那时候的进士,平均年纪可是在30到40岁的区间。

唐宋八大家是指的唐宋期间,散文颇有造诣的八位著名学者,其中苏轼和苏辙,加上主考官是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曾巩和王安石,则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这一门科举,竟然和八大家一半占据了关系,确实让人叹为观止。

而剩下的人当中,还有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大将:吕惠卿、曾布、章惇,作为宋朝乃至中国昔日以来最大的变法运动之一,对于后市起到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而吕惠卿、曾布等人,即便是在王安石失事以后,仍然不断的推动变法的实行。

程朱理学对于中国古代影响不可谓不深远,而“程”指的正是程颢,程颢的官职谈不上高,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等职务,但是在学术上颇有造诣,他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

因此,这一届科举,才是名副其实的“龙虎榜”,让人感到遗憾的是,随着时间一点点地推进,等到了明清,皇权不断加强,而科举也开始拘泥于八股文的形式,可以说从科举出生的才子就更加稀少了,到了清朝年间,殿试交上去的,基本全都是歌颂天子的文章,而嘉佑二年的人才爆发,在宋朝之后的封建王朝里也消失不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