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大年里那些习俗

 gudian386 2020-04-27

春节到,讲究多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同时也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关于春节习俗,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教授武宇林介绍说,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农历的正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有熬年夜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

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人们从进入腊月就开始准备过年了,有句顺口溜是这样说的: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洗邋遢,贴花花;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大年初二回娘家;大年初三,睡到饱;大年初四,三羊开泰……正月十二,搭灯棚;正月十五,闹元宵。

武宇林说,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和节日活动。活动大多以祭祀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为主要内容。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贴春联,守岁夜

过年节日中最隆重的两天一个是大年三十,一个是正月初一。80后张龙家住固原市隆德县,他记忆中的大年三十,也是十分隆重。

虽然顺口溜中说的是“三十晚上熬一宿”,但其实这天,人们从早上就开始忙碌了,第一件大事就是写春联。“过去很少有卖春联的,全都是每家每户自己写。”张龙记得,自己家是个大家族,有七八户,每家每户的春联都会集中起来写,他的几个叔叔还有爷爷,都会凑到一起,至今他都清楚地记得那个场景,大家凑到一起,有翻老黄历找上下联的,有翻箱倒柜准备笔墨纸砚的,他们小孩子就坐在边上帮着扶镇纸。“那时候谁的春联写得好,是很让人佩服的。”张龙说,因为过年时大家都要来串门,贴在门上的春联,是一户人精神面貌的体现,从春联里也能看出这家人的文化水平,所以大家十分重视。

武宇林说,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功能,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下午四五点时,家家户户会放爆竹、贴春联,之后便是吃年夜饭、守岁活动了。守岁也就是俗话说的“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正月初一去拜年

“初”者,开始也,“一”者,万物之本也,“初一”代表了本源和新生。大年初一是一年的开始,人们往往把它看成新的一年运程的兆示期。这天,都有敲锣打鼓过大年的习惯,就是扭起来、唱起来、跳起来,快快乐乐进入新一年。

除了敲锣打鼓迎新年外,固原市的李栋栋对大年初一印象最深的就是拜年。“我是1985年出生的,七八岁的时候,我就记得有声势浩大的拜年习俗。”李栋栋之所以说是声势浩大,是因为那时候年轻人要走村串户挨家挨户拜年,大年初一的早晨,每个家族的年轻人都会“组队”去别的家族拜年,进门了要说吉祥话,还要在正房跪拜磕头,等到起身时,这家主人便会拿出糖果、核桃、压岁钱等,表示感谢。

大年初一还有吃饺子的习俗,李栋栋记得,这天早上,母亲一大早就起床和面、做饺子馅。“饺子馅里一定会放几枚硬币,能吃到硬币的人,就代表着一年有好运。”李栋栋说,小时候,他每次吃到硬币都会很兴奋,说自己怎么会有这么好的运气,等到长大了才明白,每一个有硬币的饺子,母亲都是做了记号的,都会捏个褶子,然后就盛到李栋栋的碗里。现在想起这个细节,李栋栋心里都很温暖,因此,在他的心目中,过年吸引人的,除了热闹外,还有一种大家庭的温暖。

吃完饺子之后,村里的秧歌队,社火队就热闹起来了,人们敲锣打鼓,扭起秧歌,整个村子都沸腾了,人们用欢乐的笑脸,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正月里的社火

“社火”亦称“射虎”,是我国西北地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是指在祭祀时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表演。火具有红火、热闹之意。社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起源于中国上古祭祀活动。宋代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道:“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可见其延绵已久。

武宇林说,远古时期,每逢祭祀时节,人们在身体上绘上图腾或戴上图腾面具,边击打着劳动工具,边跳着图腾中神兽动作的舞蹈,狂呼狂舞,祈望所崇拜的图腾能赐予他们神奇的力量。到了商周时期,宫廷里就有了逐鬼的祭祀仪式,周代称之为“大傩”,是一种带有巫术性质的舞蹈。《论语·疏》称傩为逐疫鬼。随着岁月的流逝,经朝历代,这种驱鬼仪式由宫廷传入民间,逐渐形成盛大的民俗礼仪活动,演变为乡村祭神、娱神、迎神的赛会,并加进了杂戏表演。这一古老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每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西北许多地方都要举行盛大的社火活动。

在宁夏,秧歌、腰鼓、彩绸舞、舞狮、舞龙、花束舞、蚌壳舞、跑旱船、赶“毛驴”、抬花轿、推独轮车、大头娃娃等社火表演活动让人眼花缭乱,人们浓妆艳抹,服装鲜艳夺目,把街道点缀得五彩缤纷、春意盎然,欢庆新的一年来临。大型的社火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等闹完元宵,正月二十三宁夏人还会举行“燎疳”活动,人们点燃篝火,跨过火堆,祈福祛灾之后,这个隆重的年,才算真正落下帷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