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孤独早行,诗人感慨吟出名作,其中一句连苏轼也笑纳收下

 小珏说历史 2020-12-01

唐朝诗人荟萃,济济一堂,声势浩大。有些诗人,放在其它朝代,也许是当世文宗,但生于唐朝却被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人的光芒掩盖,以至于显得默默无闻。其实,也正是有了基础庞大的诗人们,那些最顶尖的风流人物,才会迸发更加炽热的激情,造就了大唐如诗如画的生活情态。

比如唐中晚期的诗人刘驾,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名气很小。就算是专门研究唐诗的学者,也不会将其作为重要人物。其实,刘驾的诗歌写得真的很不错。他在劝慰友人宽心时,吟诵“若不化女子,功名岂无期”;他在感叹民间疾苦之时,又写下“谁言贫士叹,不为身无衣”。

特别是他的咏史诗,在中晚唐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也夸奖他“诗多比兴含蓄,体无定规,兴尽即止,为时所宗。”其中,有一首《早行》很值得一读:

《早行》

马上续残梦,马嘶时复惊。

心孤多所虞,僮仆近我行。

栖禽未分散,落月照古城。

莫羡居者闲,溪边人已耕。

凡是名作,必须有名句作为点缀。这首《早行》的第一句,就是千古名句。“马上续残梦”,仅仅是抓住了早行人的一个片段,就将背景故事,说得清清楚楚,也给予了读者形象的画面感。试想就是在马上颠簸,却还是低着头打着瞌睡,继续着晚上还没有做完的梦,这是何等的辛苦。诗人用了区区五个字,就已经破题,自然而然为下文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马嘶时复惊”是承接前文的,却又暗含深意。在颠簸中前行,人马疲惫不堪,仅仅是马的嘶叫,就让早行人从梦中惊醒。这个景象,不是作者顺手而写的无关情节,反而透露出早行人对于前途的忐忑、茫然。即便出发得如此之早,但前路到底结果如何,还有些什么危险,仍然是未知之数,让人揪心。

前两句是场景描写,第三、四句则是作者早行的心理描述。“心孤多所虞”,是在朦胧的夜色中的行人自然而然的心理情绪,他的孤单和忧虑,是对于前路漫漫的无尽担忧。“僮仆近我行”则是作者在寻求一种安全感,他借以靠近童仆,来让自己避免陷入孤独的情绪中。

第五、六句,作者在此将目光放入周围的景致,进一步烘托气氛的悲怆。“栖禽未分散,落月照孤城”,指的是连飞禽都没有分散,自己却要被迫背井离乡,落月还照在孤城之上,自己却不得不走向看不到尽头的远方。

这个悲凉的气氛,已经到了极致,诗人将读者的情绪,拉到了极低点。可是,诗歌的魅力之一,就在于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在尾联之中,诗人却出人意料地感叹:莫羡居者闲,溪边人已耕!

原来,也不要羡慕居住在城里的人有多么清闲。为了生计,他们也早早来到溪边开始耕耘。这当然也只是一个片段,其实各行各业的人都已经早起,各自忙碌,各自奔波。这么一想,诗人的心态又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变得心平气和起来。人人都不容易,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无奈,并非早行离家就是最惨的。

要说最经典的这句“马上续残梦”,实在让人爱不释手。苏轼就曾经在《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中将其改动,写成“瘦马兀残梦”,并且收入其中。这样的改动,也逃不过历史上眼尖的学者,他们分别发表看法。

第一个表态的是明朝第一才子杨慎,他就在《升庵诗话》中明确指出,“马上续残梦”是千古绝唱,苏大学士的“瘦马兀残梦”索然无味。杨慎是状元,才华太出众了,他可以随意点评,这没有问题。但后来的人,却不敢动苏轼这尊大神。一般都表态,刘驾写得好,苏轼写得也挺好。

唯有同为明朝的大文人王世贞,说得还尖锐些。他说“马上续残梦”写得不错,但后面这一句“马嘶时复惊”,就不成话。苏轼再改为“瘦马兀残梦”,就进一步堕入恶道了。

这真是神仙打架,小珏只有羡慕的份。亲爱的读者,到底苏轼改得好不好,您有个看法没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