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宰相,将军告老还乡后,和县令谁大?

 尚宫女史 2020-04-22

“家居之罢相,能逐朝廷之风宪。”

这是人们对退休在家的明朝首辅徐阶的一个评价。徐阶告老还乡之后,徐家子弟在家乡肆无忌惮,先后占地四十万亩,要说徐阶完全不知情是不可能的,只能说他其实是默许徐家人的作为的。而徐家的这种行为也招致了很多人的不满,于是折子如雪花般飘落下来,应天巡抚海瑞决定秉公处理。

但这件案子在处理过程中却困难重重,徐阶将此事推得一干二净,将责任推到了两个儿子身上,虽然最终土地都被收回,两个儿子被流放,但徐阶也利用自己的人脉将海瑞和同办的蔡国熙都撤了职。

从这件事中我们看出,宰相、将军等位高权重者即便是告老还乡了,其地位也不是一般人能撼动的,至少县令是完全不能与之对抗的,更准确地说,县令是没有权力去管这些告老还乡的重臣的,很大程度上,这些人依旧归皇帝来管。

古代的致仕制度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步步成熟的,朝中的重臣告老还乡之后,要么朝廷还给全俸或者半俸,要么还有官职在身,当然多半是虚职,即位高权不重。甚至有的时代退休官员这两者大都占了,既有俸禄又有官职。所以这样的人即便回到了家乡,也不是县令能管得着的。

当然,县令是一县之长,或许会有过问权,但没有处置权,甚至县令多半会和这些退休的人搞好关系,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很可能通过这些退休在家的重臣获得上升的机会。而且这些人在朝中多年,门生故旧不少,他们即便远离朝廷,但影响力还是有的,所有县令轻易不敢得罪这样的人。

其实这些人退休后的影响力,皇帝以及他们自己,都是很清楚的,所以像徐阶这样告老还乡后还如此肆无忌惮的是很少的。大部分都很爱惜羽毛,很注意在家乡的表现,也很注意和家乡的官员打交道,很多时候,他们也是害怕皇帝会忌惮,所以有一部分这样的重臣在退休之后就会缩小交际圈,甚至除了被皇帝召见外直接不交际,这里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唐朝名将李靖晚年有足疾,所以64岁那年请求致仕,李世民给了他一个正二品的文散官在家养伤,如果足疾好点了就每隔两三天上一次班,依旧参预政事。之后李靖还挂帅灭了土谷浑,只是这一仗中,有人污蔑李靖有异心,李世民调查之后发现并无此事。

李靖知道李世民忌惮他,于是在回到家之后,“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只有李世民召见的时候才会出现,后来李靖的官职又升为从一品的文散官,位高而权不重,只是一个虚职。但李靖的地位是摆在那里的,只要李世民不想,谁也撼动不了李靖的地位,但为了让李世民能放心,李靖也只能断绝与外人的交往。

同一时期的还有名将尉迟敬德,尉迟敬德曾经恃功自傲,闯了不少祸,在李世民一次次的警告下,尉迟敬德于643年请求告老还乡,得了个从一品的文散官,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上朝。除了每个月的这两天外,尉迟敬德躲在家中哪里也不去,只跟着李世民亲征过高句丽,回来之后还是躲在家中,炼炼金石、听听歌、看看舞、闲来无事在家中搞点建筑,而“不与外人交通,凡十六年。”

这些人既然能做到宰相、将军这样的高位,自然情商都不低,即便是在退休后也懂得低调,不愿意再被搅进权力中去,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是很多人都会选择的一种方式。当然,他们退休后很多其实是不会回到老家的,大部分还待在京城。

能够回到老家的还是比较好的,算是远离了官场,自由度高点,而在京城的,还是天子脚下,为了自保,就得尽量与外界不往来,不去掺和官场的事,自己安全,皇帝也放心。当然,其实很多这样高位退休的人,还是很受皇帝宠爱的,所以还是会定期被皇帝召见,询问意见,关心身体情况等。

比如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宰相姚崇,罢相后,唐玄宗命“姚崇五日一朝,仍入阁供奉,恩礼更厚,有大政辄访焉。”唐玄宗还是离不开姚崇,所以即便姚崇已经退休了,但是依旧时不时被唐玄宗请进宫中询问意见和建议。

提到姚崇,就不能不提同一时期的另外一个宰相宋璟。宋璟是继姚崇之后的大唐宰相,他退休后在洛阳居住,他的观点就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观点,即“大臣归休,不宜关通人事。”所以他也“杜绝宾客。”

他们这样的重臣退休回到家乡后,为了能够安享晚年,就是低调低调再低调,尽量不与外人有交往,尤其是官场上的人。毕竟他们即便退休了,其影响力还在,而且多半还有官职在身,即便是虚职,也是高位。如果与家乡的官员交往过密,难免会被拖累,即便不被拖累,让皇帝知道了也不好。

他们低调行事,不与外人交往,也给当地的官员省了不少事,毕竟如县令一样的父母官,其实对这样的退休官员是很害怕的,不知道怎么相处才好,如果他们犯点事就麻烦了,毕竟在自己的地盘上,县令又不能什么都不管,但是管吧,还真管不着他们,一个处理不好,乌纱帽就没了。如果他们自己能低调行事,那就是再好不过了,井水不犯河水,也算是相安无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