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县令欺压百姓,被老农绑到京城,朱元璋:谁敢动老农,我灭他九族

 科教科理论 2020-04-27

古代五百多位皇帝,朱元璋不是功绩最高的,也不是名气最大的,其他帝王不谈,至少秦皇汉武远在他之上。但是,若论惩治贪官的决心和手段,历朝历代帝王之中,朱元璋称第二的话,没人敢称第一。明朝建立前一年,朱元璋就让李善长、刘伯温等人制定律法,即后来的《大明律》。手表回收公司

尽管如此,朱元璋仍然觉得做得不够,于是效仿周公《大诰》之制,整理官吏贪赃枉法、玩忽职守等典型案件,编撰一本明代的《大诰》,并刊发给天下百姓。《明太祖实录》记载:“朕出是诰,昭示祸福,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徙流罪名,每减一等,无者每加一等,所在臣民,熟观为戒。”

朱元璋在位时期,老百姓家里都有至少一本《大诰》,除了在触犯律法时起到减刑作用,还有一种类似于尚方宝剑的用途。假如有人掌握官府人员作奸犯科的证据,都可以把他押送到京城,交由皇帝处理,只要拿着《大诰》,沿途关卡的守卫必须放行,不能以任何理由阻拦,否则严惩不贷。

话虽如此,但在朱元璋之前,基本从未发生过百姓押着官员进京面圣之事,比如说知县犯罪,只能由比他高一级的人查办,可以是御史、巡抚,也可以是朝廷专门派遣的钦差。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大诰》颁布几个月后,一位名叫成陈寿六的老农,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把当地县令五花大绑,而后连夜赶赴京城。

陈寿六只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年纪也不小了,按常理来说,不会做出冲动的举动,他与县令有什么深仇大恨?陈寿六,明朝初年常熟县人,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到他这一辈也不例外,不求大富大贵,只希望风调雨顺,庄稼收成好,一家人能吃饱穿暖,愿望很简单,也非常朴实。

陈寿六不怕辛苦,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起初日子过得还不错,至少丰衣足食,自从县令顾英调到常熟,陈寿六的生活越来越艰难。顾英身为县令,却不替百姓着想,反而仗着权势鱼肉百姓,贪赃枉法之事没少做。尽管如此,因为畏惧县令顾英,只能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

俗话说,兔子逼急了也会咬人,顾英不仅没有丝毫收敛,反而越来越嚣张。陈寿六实在忍无可忍,找来几个值得信任的亲戚,包括他弟弟和外甥,并说出自己的打算。几个人达成一致意见,决定找机会把县令绑了。行动之前,仔细研究《大诰》,对里面的内容烂熟于心,做好充分准备。

一天晚上,得知县令顾英喝醉了,晚上就住在县衙,陈寿六带着亲戚悄悄溜进去,把熟睡的县令绑起来。县令从梦中惊醒,酒也醒的差不多了,怒斥陈寿六等人,县衙的守卫听到呼喊,立马冲进来。陈寿六早有准备,从怀里掏出《大诰》,守卫不敢阻拦,任由县令顾英被带走。

从常熟到明朝都城南京,大概四五百里路,看起来不算太远,但要清楚一个问题,古代最快的交通方式是骑马。所以,陈寿六等人日夜兼程,避免夜长梦多。几日之后,他们来到京城,请求面见皇帝,守卫赶紧入宫禀报。据说,当时已是深夜,朱元璋闻之大喜,立即召见陈寿六。

陈寿六列举县令顾英的不法事迹,朱元璋龙颜大怒,命令刑部大臣连夜审讯,顾英如实招供,而后被打入大牢。朱元璋重赏陈寿六等人,每人赏赐二十绽银钞,免除三年赋税,并感叹道:“陈寿六其不伟哉。”

另外,欣喜之余,朱元璋还下了一道圣旨,内容是:“敢有罗织罪名,害陈寿六者,诛其族。陈寿六若借朝廷之名义,行不法之事,地方官员无权决断,须押解入京审判。”此事被记载在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大诰续编》。

通过圣旨可看出,朱元璋有个用意。一是保护陈寿六,防止他回家之后,被当地官吏报复,告诉那些人:“谁敢动老农陈寿六,我就灭他九族。”二是表明立场,虽然陈寿六有功,但也不要改变初心,如果他日后犯了罪,也不能赦免,只是当地官府无权审判,要送到京城,朱元璋亲自处理。

陈寿六身为普通农民,因勇敢和魄力,得到皇帝的召见,令人佩服、羡慕。假如他没把县令绑到京城,或许一生都没机会见到朱元璋,而且也不会在史书中留下名字。如果你是陈寿六,你是否有他那样的勇气呢?

参考文献:《大诰续编》《明史》《明太祖实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