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西庆教授运用五脏辨证治疗中风病经验微谈

 nusa_li 2020-04-28


第 1434 期

作者 / 1刘红岩1付琳1王哲2孙西庆1山东中医药大学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编辑 / 刘刚 ⊙ 校对 / 张芊芊

中风病是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根据脑窍受损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中经络、中脏腑,各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内经》虽没明确提出中风病病名,但记述了“薄厥”、“仆击”、“偏枯”、“风痱”等病证,且对中风病病因病机也有记载,如《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金匮要略》正式把此病命名为中风。唐宋以后,许多医家主张“内风”论,可以说是中风病因学的重大转折。其中刘完素认为“肾水不足,心火暴甚”;李东垣主张“形盛气衰,本气自病”;朱丹溪力主“湿痰化热生风”;金元时期,王履从病因学出发将中风病分为“真中”、“类中”。明代张景岳提出“非风”理论,认为“内伤积损”是导致本病的根本;明代李中梓又将中风病分为闭、脱二证,并为现在临床所应用。现代许多医家多从气血论治,认为中风病多为气虚血瘀。孙西庆主任从整体观,辨证角度出发,认为五脏皆可令人中风。

1 中风病与五脏

1.1 从肝脏论治:中风病的病机多分为虚、火、风、痰、气、瘀六端,肝与六端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在中风病的病理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肝病多为阴虚。阴津与气相互滋生,津能化气,阴津不足可导致气虚,肝病和气虚关系密切。如《灵枢·本神》云:“阴虚则无气。” 肝为刚脏,主升发,体阴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郁滞,日久则化火,又肝多阴虚亦肝火形成的成因之一。肝为风木之藏,肝阳偏于亢盛,则(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易化生内风。《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说明风与肝的关系。叶天士提出“痰蕴无形之火”。痰的形成多由气滞湿阻、气虚失运或热灼津液,而肝与气滞、气虚和热皆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阳过于亢盛则气机上逆,易引发中风。肝藏血,喜条达,若肝阴不足,肝疏泄失职,则易形成气滞血瘀。在中风病的治疗中,离不开调肝,调肝又有养肝、疏肝、平肝、清肝之法。临证当辨证施治。常用药有柴胡、川芎、天麻、炒僵蚕、全蝎、桂枝、青皮、川楝子等药。选方常用小柴胡汤、桂枝汤、逍遥散等。

1.2 从脾胃论治:痰浊内生是诱发中风病的重要病理基础,痰的产生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人多嗜食肥甘厚味,辛香烹炸之物,或过度饮酒,使得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郁久化热,热极生风,风火痰热相煽,横犯脉络,上扰清窍。如近代医家张云雷就认为,“过度肥胖可酿痰蕴湿,郁热生风,可致晕仆偏枯,猝然发之,如有物击之而仆者,可曰仆击,称之为高粱之疾”。脾主(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运化升清,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人体气血津液皆与后天脾胃系系相关。若气血化生正常,则正气、脑髓可充分充养,若化生不足,可出现头晕,痴呆等表现,甚则气不能推动血行,血行痹阻脉络,发为中风。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枢纽,若脾胃损伤,则气机升降失常,清阳不能上升,浊邪不能外排,则易阻滞经脉,蒙蔽脑窍。肝在五行之中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肝脏疏泄失常,则易横逆犯脾,脾运失司,则生痰浊;脾土虚弱,肝失所养,阴亏血虚,不能制约肝阳,易致中风。

1.3 从心论治:心与中风病的关系,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心主血脉,主神,开窍于舌,故血脉失常、神明的异常及舌的异常均与心系是密不可分的。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须以心气充沛,脉道通利,血液充盈为基本条件。气能行津,气机阻滞,气行不畅是津液内停,酿生痰浊的重要原因,而情志异常又是影响气机运行失常的重要因素。故心与瘀血、痰浊有着密切的关系。李东垣(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在《脾胃论》中言:“凡喜怒忿悲忧思恐惧,皆损元气”。情志活动的异常可引起气血的亏虚,在某些诱因下,就可引发中风。由于长时间的精神、情绪刺激,五志过极,气机郁滞,郁而化热,热之即为火。若思虑过多,心之阴津耗损,日久心阳则过亢,发为心火。郁怒日久可为肝火,肝火可引动心火,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发为卒中。“心火暴盛”最易引发中风病。综上,心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治疗当清心安神、活血通脉、补心气、扶心阳,常用药有石菖蒲、五味子、附子、肉桂、炙甘草、丹参、益母草、丹皮、龙骨、牡蛎等。可用炙甘草汤、潜阳丹、栀子豉汤、调气活血汤(自拟方)等。

孙教授在治疗上多以补肾固本为主,补肾分为壮肾阳、补肾阴、阴阳双补。根据中风病临床表现辨证加以补肾之品,肾阳虚者加补骨脂、淫羊藿、砂仁、沙苑子、覆盆子,阳虚者加天冬、百合、女贞子、墨旱莲,阴阳双补者多用巴戟天、肉苁蓉、枸杞子等性柔之品。选方多用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附子汤、真武汤加减。

1.5 从肺论治:《素问·刺法》云:“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为宰相之职,上助心君行血脉、主神明,下可生肾水以制约肝木升发太过,亦可助脾胃运化水湿。肺主一身之气,调节全身气机,若肺气亏虚,无力推动,血行不畅,则可致脑脉瘀阻,或肺气上逆,肃降失职,以(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使肝木过度升发,阳亢化风,肝风挟痰,上扰轻窍,若肺失肃降,腑气不通,则浊气上犯而发为本病。肺气通过宣发和肃降运动来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和输布,气机调畅则津液输布正常,反之变生痰浊,肺为水之上源,肾则为水之下源,金水相生,若肺阴亏损,则肾水不生,精血匮乏,脉道不充,血流不畅而易发为中风病。

2 验案举例


方中又用川芎、天麻活血熄风通络,巴戟天、肉苁蓉取甘温之性,补益肾之阳气,其中肉苁蓉可润肠通便,打鼾多有“痰”“气”引起,则以石菖蒲、枳壳行气化痰,《本草》言:“菖蒲又可”明耳目,出音声。二诊中又加茯神、白术补益后天脾土,以长养四方。三诊加黄芪,其性甘温无毒,可入脾肺三焦胆腑诸经,可补虚。临床疗效甚效。

按:患者素体脾胃虚寒,脾胃运化失职,痰浊内生,气机升降失调,清阳不能濡养脑窍,则发为耳鸣、头部隐痛,头晕,寒湿之邪下犯,大便不成形,不温则痛,则脐周疼痛,脾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脉络痹阻不通,故右上肢活动不利、疼痛不适。舌脉俱为寒湿中阻之象。治宜健脾祛湿,行气通络,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医案3:邢某,男,85岁,2013年12月30日首诊,言语不清1年余。患者1年余前因左侧口角歪斜伴右侧肢体乏力,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脑梗死,住院治疗好转出院。现症见:言语不清,饮水呛咳,心悸,活动后气喘,休息后好转,胸闷,时(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意识不清,精神差,阵发性头晕,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脉结。右上肢肌力4级。诊断:中风病(阴阳亏虚,心脉失养证)。处方:炙甘草10 g,党参20 g,桂枝15 g,干姜5 g,麦冬30 g,生地20 g,瓜蒌20 g,薤白10 g,清半夏10 g,茯苓20 g,杏仁10 g,白术10 g,泽泻15 g,天麻20 g。2014年1月20日,二诊,效佳。现症见:言语不利较前明显减轻,稍饮水呛咳。心慌明显减轻,精神改善,纳眠可,二便可。舌淡红,脉结。中药上方加杜仲20 g。后随访,效明显。

3 结语

综上所述,孙教授认为中医则多从整体观出发,辨证施治,不拘泥于一病一法,一方一药,以调和为主,以和谐为原则。以五脏论中风,既完善了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又为中风病的临床预防、康复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扩展了新的思维。在掌握五脏的生理、病理和中风病的关系基础上,明确主要致病脏腑,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机,遣方用药,辨证施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