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晚清左宗棠与李鸿章, 谁对中国价值更大? 历史已给出答案

 准提药师安般禅 2020-04-28

晚清洋务派总体上分为两大派,一者是偏重自造的左宗棠、张之洞;一者是偏重买买买的李鸿章。相应的对于西方入侵者也就产生两种方式,偏重自造者主体主张反抗,偏重买买买者主张妥协。

两大派别的典型代表就是左宗棠和李鸿章。张之洞毕竟比曾左李晚了一个“年龄代”,张之洞崛起已经是1880年代了,不像曾左李崛起于剿灭太平天国。

两次战争让清廷彻底失去存在“合理性”

李鸿章受到的各种攻击主要是保守派、清流,但他却有英法俄日等外国侵略者的青睐。从而无论怎么攻击,清廷都不敢也不会对其有什么重大惩罚。

左宗棠作为“洋务派领袖”同样受到保守派、清流地攻击,同时更多了“买买买派系”地攻击,外国列强地攻击,清廷内部“扶满抑汉”思想地攻击。因此,左宗棠在改革中受到的阻力更大,更不容易。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晚清一味妥协,使其失去了政权存在的“合理性”。

晚清对西方的一味妥协退让,虽然延缓了统治阶层因为战争而导致颠沛流离、经济更大的颠簸,但因为其领土不断被出卖、经济和司法主权不断被让渡,造成其存在的“合理性”逐渐降低。

“合理性”不是“合法性”,现代人再说封建社会的“正统观”就纯粹是僵尸复活了。“合理性”就是你这个政权存在的意义,老百姓的话语就是“你存在有什么用”!因此,“合理性”无外乎就是保护百姓不受到外人的侵害、保护朝廷的边界(也就是祖宗的房基地)、让百姓活着吃饱等等。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其一:朝廷观念和近现代的国家观念虽然本质上不同,但在表现上没啥不同。割让、赔钱、下跪都不是什么“荣耀”的事儿。

其二:清廷作为少数民族政权与汉精英“完美合作”的典范,显然让汉精英更多地想到汉唐“荣耀”,从而降低与其“合作”的意愿。

其三:两次战争彻底让官方、民间的“强硬汉精英”失望,从而失去其支持,开始为“自身利益”而奋斗,而不是所谓的朝廷义务。前者“中法战争”的不败而败在“抵抗派”军政人员彻底失望,“晚清第一帅”当时最能打的中国帅级军政代表左宗棠的病逝,代表当时最大的最后的“晚清脊梁坍塌”了。

“甲午战败”的彻底战败,使得“洋务派”彻底失败,中国由不算弱变成彻底弱国,民间汉人精英阶层中的“抵抗派”则对其彻底失望,走向了推翻清政府的道路。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更为严重的就是,大部分官僚阶层、精英阶层则走向“物质主义者”,只要是能够得到利益,一切皆都可以抛弃,由此,李鸿章、袁世凯等“精致利己主义者”纷纷茁壮成长。

李鸿章依赖侵略者,左宗棠则利用侵略者以自我为基础制夷

晚清不断地更换“依赖”者,但每次换每次都被欺骗,李鸿章等人美其名曰“以夷制夷”,但都不如左宗棠的一句话“外敌如犬,肉尽而食骨”,左宗棠是“利用”外国侵略者。

英国作为第一个入侵中国、打开大门的西方国家,因此,李鸿章希望“依靠英国”去进行洋务运动。然而,英国在晚清时代,对于晚清的帮助非常有限。特别是“甲午战败”前,美国和日本之间关系密切。“甲午战败”后,英日之间关系越来越密切。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在此情况下,晚清政府选择“依赖”沙俄。结果,晚清靠谁谁不靠谱,其结果就在于“国力”不是靠谁,而是靠自尊自爱自强自立获得的。

相反左宗棠一直是“利用”而非“依赖”外国侵略者。以福州船政局(福州马尾造船厂、船政学堂等)为例,左宗棠认为英国是当时中国的主要敌人,不可能真心教我们。因此,选择法国比较合适,法国为了和英国竞争,会教得更多一些。因此,左宗棠和法国工程师签订了合同。

合同的核心其实就是一句话:给你高工资,你在三年内教会我们开船、教会我们一些造船技术、教会我们一些大海战的战略战术,如果能够完成这一任务,给你们高奖金!但除了高工资、高奖金外,你们一切不得插手,并按照我们的考核认定你们是否完成任务。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也就是说:左宗棠从来就不认为法国人会真的把一切交给我们,那没关系,你的基础是0。从0你教到3,我们就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不然,你给我一张图纸我都不会看。你想赚钱不?想,就教给我。

可以说,左宗棠就是“拿钱砸”,砸那些希望赚钱的人、希望借助船政局引入本国武器的人。但是左宗棠在与法国人签订的合同中,有意识地规避了后者意图。

可以说,左宗棠和李鸿章给我们带来许多价值。李鸿章的“买买买”从来带来的只是“表面上的强大”。但左宗棠的“买造结合”战略却给我们打下了“强大”的基础。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历史已经给出了两种道路的结果,李鸿章的“买买买”除了留下教训外,只有一堆废铜烂铁。左宗棠的“买造结合”却使得1950年之前,中国海军的“软件”仍然以“船政”为主体。

冯子材被逼辞职回家,非左宗棠楚军所为,与曾国藩、淮军相关

1860年代六大皇权国实力排比:俄德奥斯曼、奥匈清朝与恺加

明朝的大门没有被轰开,并非多强大多伟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