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浒传》中三个鲜为人知的常识性错误,原来施耐庵有时也不严谨

 快乐老年435 2020-04-28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每当听到这首铿锵有力的"好汉歌",很多人都会想起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史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水浒传》中三个鲜为人知的常识性错误,原来施耐庵有时也不严谨

自问世以来,《水浒传》一直深受社会各层面读者喜爱,流传不衰数百年。时至今日,《水浒传》依然热度不减,被改编成多种文学艺术样式,无论是评书戏曲,还是电影电视,以梁山好汉为题材的作品,总能在第一时间引起人们的强烈兴趣。

《水浒传》中三个鲜为人知的常识性错误,原来施耐庵有时也不严谨

说起《水浒传》,自然绕不开作者施耐庵。施耐庵,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江苏兴化人,生卒年大致在公元1296年到公元1370年之间。令人遗憾的是,施耐庵虽然是中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巨匠,但关于他一生的有关史料记载却极少,至今其生平事迹仍然有很多不为人知之处。

《水浒传》中三个鲜为人知的常识性错误,原来施耐庵有时也不严谨

《施耐庵墓志》《施氏宗祠建立纪述》记载,他大约在元朝至顺年间中过进士,曾在钱塘县短暂任职,不久后辞官。江南军阀张士诚起兵后,博学多识的施耐庵,曾充当张士诚的幕僚。张士诚失败后,施耐庵为了避祸,从此深居简出,不问世事,潜心著书立说,最终写成旷世名著《水浒传》。

《水浒传》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文学巨著,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不可否认的是,白璧不免微瑕,由于多种方面因素,这种巨著也并非完美无缺。书中存在着三个鲜为人知的常识性错误,想不到博学多才的施耐庵有时候也会不严谨。

第一个错误与书中的配角范仲淹有关。范仲淹是北宋宋仁宗时期名臣,文韬武略出将入相,被誉为千古名臣。施耐庵在《水浒传》中也为他安排了一席之地。

《水浒传》中三个鲜为人知的常识性错误,原来施耐庵有时也不严谨

《水浒传》的"楔子"篇"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其中提到一个情节,说是"嘉佑三年三月三日",大臣范仲淹当面向向仁宗皇帝上奏,请求"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就京师禁院,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奏闻上帝,可以禳保民间瘟疫"。

嘉祐三年是公元1058年。而范仲淹早在皇祐四年(1052年)病故,享年64岁。因此嘉祐三年时,范仲淹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死而复生"出现在汴梁金銮殿上,与宋仁宗侃侃而谈的。

第二个错误属于地理知识方面。梁山好汉中有一位神行太保戴宗,有一手"神行法"的绝技,做起法来,"家居千里,日不移时"。第四十四回中,戴宗奉命前去蓟州请入云龙公孙胜,"且说戴宋自离了梁山泊,取路望蓟州来","在路行了三日,来到沂水县界"。

《水浒传》中三个鲜为人知的常识性错误,原来施耐庵有时也不严谨

在这里施耐庵又犯了不严谨的毛病,明显没有详细查看地图,而是信手把几个地名写了上去。蓟州位于现在的京津一带,在梁山的正北方,而沂水县却在梁山的正东方向。除非戴宗想去海边坐船,走海路奔向蓟州,否则他无论如何也不该向正东方向走的,但书中描述戴宗自始至终没有乘船出海。可知是施耐庵没有参考地图所致。

《水浒传》中三个鲜为人知的常识性错误,原来施耐庵有时也不严谨

第三个错误,是宋江的绰号问题。《水浒传》中宋江有两个绰号,一个是"及时雨",一个是"呼保义",即"山东呼保义,河北玉麒麟"之说。但"保义"的本意在宋代是一种低级武将"保义郎"的官衔名称,当时的绿林好汉被朝廷招安后,往往被授予"保义郎"。

南宋文人龚开的作品《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写宋江"不假称王,而呼保义",是在夸宋江弃暗投明,宁愿当朝廷的保义郎,也不愿自立为王。施耐庵对此未加详参,简单笼统地认为这是对宋江的义气的褒奖,因而才给宋江起了个"呼保义"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绰号。不过,这些只是无伤大雅的皮毛瑕疵,显然不能遮掩《水浒传》的光芒于万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