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宋名臣范仲淹,为报答继父恩情,进士功名留朱家

 海曲上人 2020-04-28

随着电视剧《清平乐》的热播,范仲淹的大名再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他那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我们少年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已经激励我们从年少到成年,再次看到剧中范仲淹一角,不免让我们感慨万端。

如此有忧国忧民,把天下事当为己任的范仲淹,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原因让他一直坚持这样的一种信念?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尘封已久,充满历史沧桑的文字中找到其中的答案。

大宋名臣范仲淹,为报答继父恩情,进士功名留朱家

名臣之后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 。

范仲淹的先祖范履冰是唐朝的宰相,那也是一位忠诚的宰相。范履冰任相之时,正是唐朝武则天把持朝政,跃跃欲试想称帝的时候。作为宰相,范履冰以天下事为己任,对于武则天以权势把持朝政,当所有人都去迎合武则天时,范履冰则依然坚持维护李氏皇朝的正统不为所动。

对于武则天想称帝更是多次进谏力阻,希望武则天还政于皇帝,退出听政之列,以保天下太平。一心想称帝的武则天对于像范履冰这样阻止其称帝的旧臣,全力采取不正当手段给予打击,最后范履冰被武则天所起用的狱吏以各种罪名处死。一代名臣范履冰本来在大唐盛世这样的大好时局中可以一展抱负,实现其为国谋强大,为民谋福利的心愿,无奈却遇上一代女皇武则天称帝之时,不得不让人痛惜。

范氏一族在唐末、五代以后,一路南迁,最后在吴越国任职,到了宋太宗年间,吴越国王北上归降大宋后,范仲淹之父范墉也一起归顺宋朝。

大宋名臣范仲淹,为报答继父恩情,进士功名留朱家

家道中落,继为人子

范仲淹一生忧国忧民,这种思想的形成,应该与他少年的经历有关。

989年八月,范仲淹出生,这本来是一件很让人高兴的事情,也预示着范家开始添丁兴旺的好年景。而作为一家之主的范墉却在990年,还没从喜得贵子的喜悦中走出的他,却因病一睡不起,就此离开了人世。

面对突而其来的横祸,作为妻室的谢氏,一下就断了经济来源,生活即刻陷入困境。看着怀里还不足两岁的儿子,心里充满了对前途的迷茫。范家本来就不阔绰的家底,就这样落入了绝境。为了生计,更是为了养活这幼小的范仲淹,谢氏不得不经人作媒,带着儿子改嫁。

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

女性当时的地位是很低的,不像现在那样随便出来谋事,又带着一个不满两岁的孩子,没经济来源,生存充满变数。在这样的处境下,为了生存,更为了孩子,只有另嫁。

长山朱氏,名叫朱文翰,989年进士出身,这对于范仲淹来说也是一件好事。自己跟其母到了朱家后,两岁的范仲淹随继父姓,名字叫朱说(通悦),朱氏也是一个文化人,从这也可以看出其母虽然改嫁,但不是随便改嫁,而是从长远考虑,为了让儿子能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古时有所谓一女不事二夫的说法,可见其母为了能让儿子成才,而忍辱负重。

朱氏对这个继子也如亲子一样对待,供他学习,加以教导,正是有朱氏的潜移默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从小培养了朱说(范仲淹)做人做事的一些道理,为他日后人生带来影响。

大宋名臣范仲淹,为报答继父恩情,进士功名留朱家

知身世,奋发向上

范仲淹在朱氏和母亲的引导和教育下,少年就很有志向,敢于陈述自己的见解,对于时下的百姓也有所体谅,仁厚守孝道,做事有担当有年节,觉得时人称赞。

在他二十多岁的某天,无意中知道自己身世后,他被自己的父辈和母亲的事迹所感动得落泪,为此他一心想重振范氏家风,于是在征得家母的同意后,只身到当时的应天书院(河南商丘)学习。

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当时的应天府是在河南的商丘,在范仲淹读书时期,宋朝还没有名义上的全国性普及教育。在京城只有国子监是供上学的,进能入国子监的都是官员子弟和王亲国戚子弟,地方没有什么官方设的学校可供天下子弟学习的。

大宋名臣范仲淹,为报答继父恩情,进士功名留朱家

有感于当时平民子弟无书可读的不利环境,作为一方有识之士的戚同文,慷慨解囊,自己出资建立书院,选择品学兼优者就读,后来宋真宗在迷信拜神活动经过此地,就赐名应天书院,从此天下子弟都纷纷到此求学。戚同文为了天下平民子弟有书读,散尽家财办学,看出他就是一位心怀天下百姓的教育家。而范仲淹正是受到这样一位人物的影响,思想观念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时时以此为榜样来要求自己。这都为日后的范仲淹,不论是官居高位时,还是在地方为官,时时都以百姓的利益着想,把百姓的事当成首要的事来处理。

到了应天书院,范仲淹真是如饥似渴地学习,生活的艰辛、物资条件匮乏,也没有动摇他专心致志学习的信心。这样的生活维持了好几年,第一次科考不第后,范仲淹没有气馁,而是更加的奋发学习。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第二次科考后,1015年,范仲淹中了进士,此时已是26岁,而宋仁宗还只是一个五岁的小孩子呢。

大宋名臣范仲淹,为报答继父恩情,进士功名留朱家

感恩朱家

范仲淹自从知道自己的身世后,本来可以当即可以把自己的名字改回范姓,以光复自己的家族,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正直之人。

二岁随母,分无分文嫁到朱家,对他们来说,朱家在他们母子俩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是朱氏及时给予了他们支援,供他吃,供他读书识字,还教会了他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正是居于此,高中进士后,还是以朱说为名字,就是让天下人知道,范仲淹是一个有情有义、懂得孝道、知恩图报的人。

大宋名臣范仲淹,为报答继父恩情,进士功名留朱家

当一支敲锣打鼓的队伍从远而来,直达朱家时,方圆百里都知道朱家的朱说高中进士,这多让人羡慕,多给朱家长脸呀。这就是范仲淹,他没有让他这个继父失望,他要把功名留在朱家,以报答朱家对他的恩情。

过了好多年后,在他母亲去世后,才认祖归宗,改回范姓,名字仲淹,这就是范仲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