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家: 越是聪明的人, 越明白这三类人不能帮, 小心了

 柳家李红 2020-04-28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都不是独立的个体,我们需要通过与他人交往来履行社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普遍遵循对等互惠的原则。也就是说,如果他人对我们好,我们也理应同样地回报他人。所以,互帮互助,就是社会运作的常态。

可惜,生活中并非人人都懂得互帮互助的道理,有的人利欲熏心,只想得到好处而不回报他人。更有甚者,在得到好处后却对帮助者反咬一口,有理说不清,好人也成了罪人。

点击加载图片

我们提供的帮助,在受助者的眼里不一定是为他们好,不同的个体在认知上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所以,在提供帮助前,不要盲目出手,要看清对方是个什么样性格的人,要审视自己是否能提供切实的帮助。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帮助的这件事会不会影响自身,没有出力者还受伤害的道理。

就拿性格方面来说,当你遇到以下三种人的时候,一定要多留一个心眼,以免 “好心帮倒忙”。

点击加载图片

个性强势的人

个性强势的人,往往自尊感也高。

我们的自尊感来源于内在自我和社会自我,自尊是个体通过对自己的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而得到的结果,这个结果有高、低之分。

高自尊的人,会形成过强的虚荣心,对自我的评价很高;而低自尊的人则形成自卑心理,对自我的评价很低。

所以,个性强势的人,通常也好面子,有很强的虚荣心,不想暴露自己的弱点,更不想有弱点被他人拆穿。

你的帮助,恰恰是戳破了他们虚伪的外表,暴露了他们的弱点,仿佛把他们长久以来建立的高自我价值感踩在脚底反复践踏。

这么做,自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一句“谢谢”得不到也就算了,拥有一个敌人才是得不偿失了。

点击加载图片

对待这类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他们人生的低潮期时进行冷处理,不主动提供帮助,为他们保留那份自尊。

还有一点,我们获得自尊的同时也会进行社会比较。

当你的社会地位比他们高太多的时候,千万不要出手帮忙,那会被当成是故意展现优越感,加深他们对你的误解。

利益为上,恩将仇报的人

生活中有两个差异明显的群体,一个是“烂好人”群体,什么都帮,不懂拒绝。有因必有果,这就催生了另一个群体——贪便宜群体,自己不愿付出,却习惯了占他人便宜。

当一个“烂好人”习惯性地付出时,别人也会习惯性地接受。

运气好,遇到一个正直、善良的普通人,他们会不好意思一直接受帮助,会主动告诉你不用委屈自己。但如果运气不好,遇到一个只求利益,不求名声的人,你一旦停止对他的帮助,他就会对你憎恶、讨厌,到处讲你的是非。

还有更为夸张的,明明得到了帮助,却恩将仇报的人。

点击加载图片

想必大家都听过《伊索寓言》里,“农夫和蛇”的故事,在寒冷的雪地里,农夫救了一条毒蛇的命,可是毒蛇带着毒液反咬一口,要了农夫的性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类生物,本性如此,任凭你怎么捂,最终也是无法捂热他们冰冷的心。

有些人也是这样,你对他再好,也不会得到他们的肯定,他们的眼中只有永恒的利益,当你毫无利用价值,那就只能等着他们毫不留情的伤害吧。

点击加载图片

不务正业的人

在文章的开头我们说到,人际交往应当遵守公平、互惠的原则,我们都不是大善人,不是只愿付出,不求回报。我们还是希望能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得到对等的利益。

我们可以帮助的人,通常来讲都是社会地位相等或者是社会地位次于我们的人。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得到利益回报的时间可能会很快,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延迟。

所以,帮助行为,其实也是一种投资行为,我们会投资那些有能力回馈我们的人。

点击加载图片

一个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就不会成为我们投资的选择。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的付出不一定有用,并且也没法看见他们的未来。

这类人,接受帮助时倒是心安理得,但你想在他们身上索取一点价值,简直难于登天。

而且,他们的眼界普遍不高,就算有一天发达了,也会快速挥霍,最后又回到游手好闲的状态。

看完这几类例子,我们应该明白,不是所有的帮助都是有效的帮助,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我们去帮助,谨慎选择你要帮助的对象,以免惹祸上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