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过往情仇(三)

 陆一2 2020-04-28

英国人第一次到达缅甸是158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它1600年成立后的几年就开始向缅甸开辟业务,之后一直试图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来彻底打开缅甸的贸易大门,却始终未果。到19世纪,缅甸对英国殖民者的重要性凸显,“英国统治者决定把缅甸变成抵御任何威胁其印度殖民帝国的强大的缓冲国”;于是支持阿拉干人从事反缅活动,在印缅边境制造事端,并作好了入侵缅甸的准备。1823年2月英军占领刷浦黎岛,成为第一次英缅战争的导火索。1824年3月5日,英印总督阿默斯特宣布:“为维护英政府的权利和荣誉,英国正式向缅甸宣战。”在仰光、勃固、达柳漂、卑谬等地相继失陷和损失名将班都拉后,缅甸不得不同英军议和,最后于1826年2月24日在杨达波签下丧权辱国的条约。其部分条款规定:缅政府放弃对阿萨姆及其邻国的要求,承认曼尼普尔原来统治者的地位;把阿拉干和丹那沙林割让给英国;赔款1000万卢比;英方可派使臣驻缅甸首都并拥有一支50人的卫队;英船只可自由进入缅港口,商船免税。1851年11月,英印总督大贺胥借口缅甸控告英国船长杀人无据,派东印度公司代理海军总司令兰伯特率6艘军舰到达仰光进行挑衅。后又向缅甸提出毫无诚意的谈判条件,遭到拒绝后遂于1852年4月1日不宣而战。英军先后占领了马都八、仰光、勃固和卑谬。12月20日,英殖民者在仰光单方面宣布勃固为其殖民地,声称“勃固省现在已成为、今后也将永远是英帝国在东方的领土的一部分”。这次战争使英国占领了富庶的下缅甸地区。为进一步镇压当地人民的反抗,英殖民者还在1862年把阿拉干、丹那沙林、勃固三地合并为“英属印度缅甸省”。英殖民者并不满足于吞并下缅甸。1885年,年轻且野心勃勃的伦道夫·丘吉尔出任印度事务大臣,他说服政府“必须在缅甸发挥至高无上的影响”因此,在巩固下缅甸殖民统治的同时,英国逐步向上缅甸扩张,并企图进而打通入侵中国西南的通道。英军的进一步扩张使英缅关系日趋紧张。1885年11月14日,英国以所谓“柚木案”为由发动第三次英缅战争。昏庸无能的缅甸统治集团未能组织起对英军的有效抵抗。11月27日,锡袍王宣布投降,次日英军占领曼德勒王宫。锡袍王被流放到孟买附近的勒德纳吉里(Ratnagiri),缅甸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宣告灭亡。1886年1月1日,英国政府正式宣布兼并缅甸,2月26日,缅甸被宣告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通过三次英缅战争,英国完成了对缅甸的吞并,把它纳入到英属印度的版图之下,在缅甸推行印度式的殖民统治。在征服缅甸的过程中,印度雇佣军成了英国侵略者的帮凶。当然印度雇佣军随着英国侵略中国的脚步到过中国,中国人称之为“红头阿三”。

至此英属印度殖民地统治区域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处于印度次大陆的边缘,不属于英属印度的一部分,而是由伦敦直接控制的英国直辖殖民地所统治,其地位优于英属印度管辖的印度。英国征服次大陆初期,英帝国统治区域,仅限于次大陆的部分,初期的殖民机构设于加尔各答,后来移治于德里。法属印度和葡属印度仅限于次大陆沿海部分区域,这些区域分别由法国和葡萄牙进行殖民统治,独立之后并入印度。

“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影响培育了印缅争取民族独立的地方主义和地区主义情感。同为殖民地使两国在争取民族身份上走一条共同的道路,使它们的合作没有什么障碍。”1905--1908年印度民族革命运动及其后的反对分割孟加拉运动,使孟加拉人在20世纪20年代成为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主要领导力量。“缅甸和孟加拉享有共同的佛教遗产,这一精神促进了这种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于1908年的早期缅甸民族主义团体——缅甸佛教青年会的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而此时,孟加拉人社团组织在缅甸境内的活动已相当活跃。这些社团以缅甸为据点开展反英活动,声援国内民族主义者,甚至成为国内抵抗组织设在缅甸的根据地。这些在缅印度人社团致力于争取印度自治,它们也自动加入到争取缅甸自治的动议中来。通神学会(TheosophicalSociety)曼德勒分会就是这样一个组织,它成立于1910年,接收缅甸人成员。许多居住在曼德勒的通神会学会员追随印度国大党。国大党在缅甸的分支机构成立于1908年,成立人是梅塔(P.J.Mehta)博士。它为印度人在缅甸进行政治层面上的互动提供平台。【1885年印度人成立了第一个政党'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

甘地、鲍斯、吴殴德玛、昂山等民族主义运动精英对印缅关系的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特别是甘地,对缅甸的影响尤深。印度被甘地从臣服(英国的)状态中解救出来,缅甸也在甘地的影响下努力把自己从臣服状态中解救出来。甘地一生曾三次到访缅甸。第一次是1901年,主要目的是看望他的朋友、上面提到的P.J.梅塔博士。1915年,已从南非回来的甘地第二次访缅,这次访问他准备并不充分,仍然是访问作为缅甸印度人社区杰出代表的梅塔博士,此外也参观了仰光瑞大光宝塔。在自传中,甘地记下了他对这次缅甸之行的感受:“我看到他们(指缅甸和尚)那种昏昏沉沉的样子,心里很难过。我到过大金塔,我不喜欢神庙里点着那么多小蜡烛,而殿内老鼠成群窜行,使我想起了史华密·达衍纳德在摩尔维的经验。缅甸妇女的自由和活力使我感到可爱,而其男人的懒散使我痛心。”他还说:“正如我们在印度已经成为英国商人的经纪人一样,我们在缅甸竞和英国商人结合起来把缅甸人变成我们的经纪人。”这句话体现了他对缅甸“双重殖民地”的同情。20世纪20年代初,缅甸民族主义运动进入新的阶段。先有仰光大学学生抵制殖民政府1920年8月通过的《仰光大学条例》,后有各地农村抗税、抵制法院和乡村政权,乃至成立“不合作协会”反抗英殖民统治,石油和码头工人的罢工斗争也不时发生。礁拉瓦底地区的“不合作协会”,后来还成为1930年萨耶山起义的重要力量。20世纪20年代缅甸人民“不合作”精神的高涨,明显受到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甘地第三次访问缅甸,足迹到达仰光、毛淡棉、打通(Thaton)、旁德克(Paungdek)和卑谬。缅甸民族运动领导人之一的吴巴吞和数百名群众、僧侣代表在瑞大光宝塔迎接甘地的到来。此前,当地印度人、缅甸人已学习并运用包括不纳税在内的甘地新的反殖民斗争方式对抗当局。从英国鼓励和推动英印沿海省份非熟练和半熟练劳动力向缅甸移民的政策,在印度和缅甸这两个天然盟友之间建立了障碍,那么,印度人充斥缅甸殖民机构则把他们推向了同当地人矛盾的最前沿。民族仇恨在缅甸比在英属殖民地的其他任何地方都发展得快,1930年终于爆发了反印度人骚乱,约有120名印度人在骚乱中丧生,另有900人受伤。缅甸人与印度人之间的敌意无论如何都是强烈的,与穆斯林社会的对立尤为激烈。涉及婚姻法与经济竞争方面的问题导致1938年7月的反印度人暴力骚乱,最早是在仰光,而后是农村地区,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100多座清真寺被焚,所引起的仇恨到缅甸独立时尚未消除。英属时期,缅甸境内印度人与缅甸人之间的矛盾首先表现在经济的各个领域,然后从经济领域蔓延到政治和社会领域。1938年大骚乱后,英当局于1941年颁布《印度移民协定》,限制印度人移民缅甸。但该协定却被甘地视为“令人不快的协定”,称它“是对整个民族的侮辱”。在缅甸国内强烈排斥印度人的情况下,如此重要的印度政要持如此的观点,就不难想象移民问题对于印缅关系的负面影响是如何之深了。但由于缅甸民族主义者试图把他们的国家从印度脱离出去,并准备为实现此目标而同英国合作,20世纪30年代末印缅关系经历了考验。作为国大党的支持者,缅甸印度人商业社区坚决反对缅甸的分离计划。甘地最后一次的缅甸之行,除了为国大党筹集活动资金外,另一项重要内容便是调和缅甸印度人同当地人的关系,恢复印缅之间的政治合作。因此,他对错失“把印度和她的佛教邻国建立宗教文化上的兄弟关系深感失望”。3月10日在仰光同僧侣的互动中,甘地十分明确地表达了他的观点:对印度来说,缅甸自治领地的地位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它意味着双方在完全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让缅甸)脱离(印度),无论什么时候,当它希望如此时,我都会感到满意。在这次互动中,甘地就所有涉及印缅关系的支配性问题,包括缅甸脱离印度、印度男人与缅甸妇女通婚引起的问题、缅甸政治的激进主义和“左”倾思想影响力的上升、僧伽的极端主义等,一一发表了看法。对于缅甸僧侣和支持国大党的缅甸印度人来说,甘地的第三次访问给予他们极大的鼓舞,增强了他们抵制人头税的信心,“缅甸抵制运动领导人同印度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因甘地访问缅甸得到了加强”。20世纪30年代以前,缅甸许多民族主义者深受甘地主义的影响,吴欧德玛也不例外。吴欧德玛被誉为“缅甸的甘地”,曾在加尔各答大学求学。能讲孟加拉语的阿拉干背景,使他同孟加拉的独立运动者保持密切联系,他甚至被看作是阿拉干——吉大港地区19世纪末民族独立运动复活的象征。他曾数次前往孟加拉,一度成为孟加拉——缅甸反英合作的联络人。30年代后,吴欧德玛淡出缅甸政治舞台,加之极端民族主义德钦运动的兴起,甘地主义在缅甸的影响下降。【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称'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印度国大党领袖。甘地19岁时远赴英国学习法律。1893年,甘地来到英国统治下的南非,领导南非印度人争取权利。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为国大党的实际领袖,1929年冬,国大党在拉哈尔年会上通过了尼赫鲁起草的《开辟历史新纪元》的决议,甘地看到,印度的青年一代都拥护尼赫鲁,就极力推举尼赫鲁为党主席(尼赫鲁虽追随甘地,但并不迷信甘地)。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狂热的印度民族主义者在德里暗杀,提倡非暴力的甘地自己在暴力中牺牲。】

20世纪30年代,我缅人协会的成立和德钦运动的兴起,使印缅政治互动主要在两国民族主义者激进派之间展开,合作的重点依然是反英独立斗争,但方式上更倾向于暴力行动。印度国大党左派领导人钱德拉·鲍斯曾参与1921年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38--1939年担任国大党主席。二战期间,他试图通过日、德的支持实现印度的独立。1943年10月21日,他在新加坡成立“自由印度临时政府”,并就任印度国民军最高司令官。他的“自由政府”后来移师缅甸,印度国民军则在缅甸和印缅边界活动,并在英帕尔战役中协助13军进攻英印军队。巧合的是,缅甸独立运动领袖昂山将军也曾想通过日本的援助来实现缅甸的独立,昂山领导的缅甸独立军帮助日本占领了缅甸。这反映了印缅两国民族主义激进人士不惜一切代价争取民族独立的决心,而当时法西斯日本被两人认为能借以抗衡英殖民者、获取民族独立。因此,两人及其各自领导的组织相互协同、互相合作。1940年,昂山率德钦党(即“我缅人协会”)代表出席印度国大党蓝姆迦会议,同钱德拉·鲍斯领导的“反妥协”阵营进行了沟通。1943年9月,鲍斯访问仰光,发表演说称“印缅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说:“我们一直觉得,历史上印度和缅甸被更深远的关系连结在一起。”对此,缅甸的巴莫作了积极回应。二战结束前,昂山等人看清了日本人的真面目,转而成立反法西斯同盟和缅甸共产党一起抗击日军的侵略,并与印共进行合作。钱德拉·鲍斯却至死不悟,直至日本投降后仍想追随日本,结果因飞机失事受伤,尔后客死东京。印缅激进民族主义者同日本的合作无果而终,但他们的反英斗争精神在当时却受到国人的认可,并增进了印缅之间的政治联系。1946年,昂山把共产主义者逐出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的决定使他处于孤立的地位。在独立前极端困难的时期里,昂山十分需要印度的友谊,他接受了来自印度政治领导人的一切必要的支持。缅甸从1886年被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到1937年脱离英属印度,成为英属缅甸;1942年日军侵占缅甸;1945年英军重新占领;1947年7月,昂山将军遇刺身亡,昂山的继承人德钦努继续领导独立运动。1948年1月4日,缅甸脱离英国60多年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到1942年,英国卷入二战,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也接近尾声。1942年7月,国大党向英国当局提出了完全独立的请求,其起草的文件指出,英国如若不同意其要求,群众抗命即将爆发。1942年8月,国大党中央委员会(All India Congress Committee)孟买会议通过了'退出印度决议',标志退出印度运动(Quit India Movement)的正式开始。这场运动规模宏大,运动最终因失控而变成群龙无首,其大多数行为背离了甘地的非暴力抵抗的信念。1946年2月18日,印度2万名海军士兵在塔瓦尔、孟买、卡拉奇和马德拉斯等地举行了反英起义,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动摇了英国的殖民统治。1946年2月19日,即起义的第二天,英国首相艾德礼宣布派遣内阁特使团去印度,就赋予印度某种形式的自治问题进行谈判。3月,由印度事务大臣劳伦斯、商务大臣克里浦斯和海军大臣亚历山大组成的内阁特使团到达印度,与总督魏菲尔一起,同印度政治领袖们开始谈判。5月16日,发表了关于印度的白皮书,其中提到印度将来可成为英国自治领;各省先分成三个辖区,印度教占一个,伊斯兰教占两个,由三个辖区选举制宪议会,制订联邦宪法。7月,选举省一级的代表参加议会,国大党得209席,而穆斯林联盟却要求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基斯坦。为了支持这一政策,伊斯兰教徒于7月游行示威,结果发生了流血事件,伤亡甚多。英国殖民者为了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竭力在印度各民族、各教派、各党派之间,进行挑拨离间,制造分裂。由于英国特使团的破坏,印度穆斯林联盟同印度国大党之间的仇恨进一步加深。8月16日,两派在加尔各答发生相互残杀,死亡达千人。8月25日,临时政府组成,魏菲尔兼任总理,尼赫鲁任副总理。穆斯林联盟虽于10月26日提名五人参加临时政府,但拒不参加12月9日召开的国大党占优势的制宪议会。英国政府于1947年2月改派蒙巴顿任印度总督,蒙巴顿与穆斯林领袖真纳多次会晤后无法获得支持,只能放弃建立统一印度的计划并寻求甘地对分治的支持。6月公布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印度被分割成:巴基斯坦国,包括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人口7千万。印度联邦,包括英属印度的其余部分,人口2.25亿;王公土邦562个,占印度面积2/5,人口8.1千万,在政权移交后享有独立地位,但可参加印度或巴基斯坦。【穆罕默德·真纳生于1876年,在英国攻读法律,1896年返回印度并加入国大党,1913年加入成立于1906年由穆斯林组成的'全印度穆斯林联盟'(或称穆斯林联盟)。真纳曾于1911年通过与国大党的合作要求英国废止划分孟加拉而一举成名,他到1919年为止一直保留国大党的身份,在其双层身份期间,他被尊为国大党的代言人。由于政治斗争的影响同时作为穆斯林领袖的真纳于1920年脱离国大党。1931年穆斯林省份各省首字母组成了单词'巴基斯坦'作为穆斯林地区的统一称呼。】

1947年8月印、巴正式分治。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独立,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领土包括东、西巴基斯坦两部分),真纳成为巴基斯坦总督;1956年3月23日成立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1947年8月15日印度自治领成立,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成为印度的总理;1950年1月26日宣布为印度共和国,仍为英联邦成员。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结束了英国在印度的190年的殖民统治。1961年,印度收回果阿。后来大多数土邦加入了印度。但原北部土邦克什米尔归属未定。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