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维克多·雨果

 瞳孔里的小白猫 2020-04-28

      1850年8月21日,在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为著名作家巴尔扎克送葬的行列中,有个年近50岁的中年人。他方正的脸型,斑白的头发,满脸胡茬,举止庄重,迈着缓慢的步伐,一步一步地走到巴尔扎克的墓前,虔诚地献上一束鲜花,低着头离开了。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只见一路上滴着点点水珠——这是怀念好友的热泪。

       这个中年人,就是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维克多·雨果。说起他和巴尔扎克的友谊,要追溯到20年以前。

       1830年2月25号晚上,巴黎的法兰西大剧院正要上演青年作家雨果编写的浪漫剧《欧那尼》。戏还没有上演,站在剧场门口的观众却冲突起来。

       “停演!停演!这戏糟透了,它把古典艺术彻底糟蹋了!我们反对演出!”许多人在狂叫着。

        “上演!上演!这戏好极了,它充分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和创造,我们欢迎演出!另一些人坚决反驳着。”

         开始时两派只是争辩,到后来却成了斗争。反对演出的一派爬上屋顶,把垃圾箱里的脏东西拼命往下掷。要求演出的一派守住剧场决不退出,在他们的支持下,全剧场照常演出。虽然剧场里乱哄哄,但演出还是获得了成功。支持演出的观众中,就有大作家巴尔扎克,为此他头上还被掷了一块白菜根呢。雨果很感激他的、支持,和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那为什么有人要反对《欧那尼》的上演呢?这出戏的剧中人欧那尼,是一个为父报仇的绿林好汉。他和国王势不两立,当面斥责国王的暴虐无道,讲出了人们的心里话。虽然剧情最后以双方妥协和解结束,反对封建的思想并不彻底,但因冒犯了国王,保守派坚决反对。这个戏的表现形式也和古典戏剧不同。它打破温文尔雅的戏剧程式,采用了乔装、密、毒药、宝剑等富有奇特情节的手法,增强了演出的效果。这当然也要遭到拥护王室的“正人君子”的反对。然而,这个剧本的演出,已经开始表现出雨果的浪漫主义热情。

       1830年7月,法国发生“七月革命”,复辟王朝背推翻了。人民的革命起义,激励着作者的创作热情。经过了一年的辛勤劳动,1831年,雨果发表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的故事情节是: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有个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富洛娄。“愚人节“那天,他看到广场上有个卖艺的萝卜赛姑娘埃斯梅拉达。她美丽、善舞,富洛娄就动坏脑筋,命令教堂的敲钟人加西莫多去把她抢来。埃斯梅拉达大声呼救,弓箭队长菲比闻声赶来,抓住了敲钟人。敲钟人被带到广场上鞭笞,副主教不去解救,而吉卜赛姑娘却送水给他喝,敲钟人非常感激她。后来,吉卜赛姑娘去会见弓箭队长,副主教暗暗地跟在后面,用刀把弓箭队长刺伤,反而诬告吉卜赛姑娘行凶。巴黎政府把她抓来判处死刑。戆直的敲钟人把她从监狱里抢出,藏在圣母院大教堂内保护起来。吉卜赛姑娘的卖艺同伴,想冲进教堂救她,结果被政府的军队砍杀和赶走。这时,副主教威胁吉卜赛姑娘顺从他,遭到拒绝后,把她交给政府军队,上了绞刑架。敲钟人目睹副主教的罪恶行径,愤怒地把他推下教堂摔死。

         小说描写的虽然是中世纪的事情,但他反对封建政府、揭露封建教会的犀利锋芒,却有力地鞭挞着1830年前后法国的上流社会,因而受到了广大中下层人民的热烈欢迎。

        法国政局的风云变幻,给雨果这位大作家以极大的影响。1851年12月,拿破仑三世做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皇帝。雨果被迫流亡国外。这期间,他花了十多年的功夫,写出了不朽的文学巨著——《悲惨世界》。这部长篇小说描写了被压迫阶级的深重苦难,以鲜血和眼泪控诉了不平等的社会,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本艺术教科书。

      《悲惨世界》的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事业青年冉阿让,他看到姐姐家的七个孩子饿极了,就想去偷个面包给他们吃,不幸被捕,判了五年徒刑。他不服,四次企图从牢里逃跑,结果都被抓住,加重判刑,前后整整关了

19年。他在狱期间,做了许多好事,但都得不到宽恕。出狱后,处处受人歧视。没有职业,只好偷窃。后来,在一个神父的帮助下,决心做一个好人

       他化名马兰德,在海滨城市办了个工厂,搞技术革新,成了富翁。由于他办事公道,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大家选他当了市长。市里有个女工芳汀,过去曾在巴黎被骗受孕,生了一个女孩。她为了进厂做工,把女孩寄养在旅店老板家里。旅店老板一再向她敲诈,她被迫卖掉了头发和牙齿,甚至卖身为妓,最后贫病交集,卧倒在床。冉阿让想去帮助她,但她已经奄奄一息,只好决定抚养她的女孩珂赛特。

        这时,警长沙威正在追捕多年失踪的囚犯冉阿让,结果抓住了一个无辜的人。马兰德市长出庭申明,自己就是冉阿让,沙威就把他抓了起来,再次投进监狱。

       小珂赛特在旅店里做苦工,受尽虐待。这时,有人出钱把她赎了出来。这人是谁?就是又一次越狱出来的冉阿让。为了避免再次被捕,冉阿让带了小珂赛特躲进了修道院。

        珂赛特长大了,有个青年叫马吕斯的爱上了她。1832年,七月王朝血腥镇压人民,巴黎人民被迫起义。马吕斯参加了这次起义,受了重伤,昏迷在地,冉阿让冒着生命危险把他救出。这时,沙威混进革命队伍进行侦察,被抓住后判处死刑。但当冉阿让押着沙威赶赴刑场时,却决定把他放走。沙威在羞愧交集的情况下投河自杀。

        珂赛特和马吕斯结婚了。冉阿让为了怕他们被自己的历史所牵连,就悄悄地离开巴黎,到了伦敦。马吕斯一心要找救他生命的恩人,当他知道这人就是冉阿让时,马上同珂赛特一起赶到伦敦。可是,年老的冉阿让已经卧床不起,他们只能作最后一次会面了。

        这部小说,可以说是19世纪前期法国社会许多方面的真实写照。对各阶层人们的心理和生活都做了详尽的介绍;对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如滑铁卢大战、1832年的起义等,都有生动具体的描述;特别是对资产阶级法律的伪善本质,更有着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所以,作品一问世,就受到全世界的欢迎。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三世投降,法国重新建立共和国。雨果马上回国,捐献自己的积蓄,铸成两门大炮,抗击普鲁士侵略军。不久,雨果来到比利时。这时,巴黎无产阶级起义,反对卖国政府,成立巴黎公社。雨果对此并不理解。但当卖国政府勾结普鲁士侵略军血腥屠杀巴黎公社成员的时候,雨果毅然在比利时登报声明,欢迎公社成员到他家来避难。为此,他家曾被人砸毁国。接着,他回到巴黎,写文章,作演讲,公开替被捕的公社成员辩护,反对普鲁士入侵,表现了他强烈的正义感和鲜明的爱国主义立场。

        1885年5月22日,雨果逝世了。他的一生,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社会面貌的见证。法国人民深切地悼念他,世界人民衷心地怀念他。巴黎公社的成员在报上发表宣言,人民不会忘记雨果,雨果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