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洪钧医学真传(续)

 学中医书馆 2020-04-29

编者按:此内容是赵洪钧老师新著《赵洪钧医学真传(续)——方药指迷》的内容。

 

八、麻黄细辛附子汤[1]

此方出自《伤寒论》,只用麻黄、细辛、附子三味药。有关经文是: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据此,此方不是单纯解表方。后世解《伤寒论》者认为,此条经文所指,乃太阳、少阴同病,故此方太少同解。

今《方剂学》教材谓此方的功用是:助阳解表。我觉得此说更通顺。显然,解表靠的是麻黄;助阳靠的是附子、细辛。

以下略举此方验案2案。

1:伤寒发热,头身痛,神昏嗜卧(吴佩衡医案)

张某,年42岁,住云南省昆明市武庙下南联升巷底。

 

[1]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

按:1两(3/1帖)13.8g/4.6g附子1枚[大]≈20~30g/7~10g

肾气素亏,于1929年9月日返家途中,时值阴雨,感寒而病。初起即身热恶寒,头疼体痛(即少阴病但欲寐之病情也),兼见渴喜热饮不多。脉沉细而兼见紧象,舌苔白滑,质夹青紫。由于肾气素亏,坎阳内陷,无力卫外固表抗客邪,以致寒风乘虚直入少阴,阻塞真阳运行之机,而成是状。以仲景麻辛附子汤,温经解表,辅正除邪治之。

黑附片36g,麻黄10g(先煮数沸,去沫),北细辛6g,桂尖13g。

3日,服上方一剂即汗,身热已退,惟觉头晕咳嗽,神怯。表邪虽解,肺寒尚未肃清,阳气尚虚,以四逆[1]合二陈加细辛、五味子,扶阳温寒解之。

黑附片50g,干姜26g,甘草10g,广皮10g,法夏13g,茯苓13g,北细辛4g,五味子2g。

一剂尽,咳嗽立止,食量增加,病遂痊愈。(《吴佩衡医案》)

洪钧按:按仲景法,此证属于太少同病。病情较重。吴氏说理颇准确。人以为吴氏善用附子且多用大量,此乃深得仲景心法也。伤寒重症,两剂病愈,足见辨证准确,效如桴鼓。

2:伤寒神昏谵语伴烦躁(温载之医案)

余姻戚陈乐庄,冬日伤寒,沉迷谵语,时而烦躁。延渝城之素号名医者诊治,见其烦躁谵语,认为热证,妄用知、柏、元、麦等药,其烦更甚。连服数剂,人事沉迷,已濒于危。举家惶恐,延余诊视。审其六脉沉细兼紧,乃少阴伤寒之证。……此病寒入肾经,何得妄用

 

[1]*附子干姜、炙甘草

*详见温里方

寒凉之品,几陨其生!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因误服凉药,略加干姜,以助附子之力。

服药后,谵止躁停,神识清楚。若再稍迟,则无济矣。遂用调理之药数剂而愈。(《温病浅说温氏医案·伤寒》)

洪钧按:前医以为热,温氏以为寒,足见寒热之辨很重要。特别是少阴病误用寒凉,患者没有速死已属幸运。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服大好,读者当仔细琢磨仲景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