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惕“宿命论”正义感背后的负能量

 知识天堂360 2020-04-29

  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并不完全由其起点决定,而是看在这个过程之中个人所付出的努力。如果极力渲染“出生在农村,注定样样落后”,不仅是对一些客观事实选择性地无视,而且抹杀了个人奋斗的价值。

  近日,北京大学与芝加哥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发布了《中国青少年发展报告》。根据这个报告,有媒体发布新闻,极力渲染城乡差距给农村青少年带来的影响,并得出结论:“贫富差距悬殊”这种术语完全不足以描述农村孩子过着怎样悲惨的童年,出生在农村注定样样落后。

  “大数据”是近些年的热门词汇,许多智库做出的大数据对政府公共政策决策有着很好的参考作用。但媒体在报道时,绝不应该把数据当成支撑自己主观偏见的依据。比如本例,媒体根据《中国青少年发展报告》的客观数据,得出的结论充满主观偏见,看起来是为农村孩子“鸣不平”,事实上既无视农村孩子的后天努力,又选择性地忽略了“大数据”所不能反映的其他因素。运用“大数据”时盲目下结论,本质上透露出宿命论和出身论的影子,“注定样样落后”将起点视为终点,也是对农村孩子的歧视和打击。

  城乡差距现实存在,而城乡差距给农村孩子带来的影响也显而易见,这些不用通过“大数据”就可以直观感受到。四年前的首届中国贫困地区校长论坛上,就有来自西部农村的校长感叹:“我们村离县城差20年,县城离北京至少差50年”。仅仅是直观的对比,我们就可以知道城乡差距确实巨大,孩子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差异也确实巨大。“大数据”的意义不是用来证明这些差距的客观存在,而是通过具体而详尽的数据,把差距尽量进行量化,找到差距存在的原因,缩小差距的突破口,以供政府决策参考。媒体关注这些数据,应当进行客观报道,促进“大数据”成果的应用,而不是进行简单臆断,从而误导公众,混淆视听。

  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家庭“正规教育”、物质生活条件和师资力量配备。前述新闻得出结论:“如果说学校教育在国家政策的强行关照下差别还没那么大,那么来自父母的家庭教育,则将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拉开来。”但在笔者看来,农村的家庭教育在“知识积累”、“素质教育”上固然与城市有着极大差距,但忽略了农村家庭教育中的优势所在。农村家庭传递给孩子的,更多的是道德层面和动手能力,同时在农村的熟人社会里,质朴、勤劳的特性同样明显。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就坚定表示,农村孩子是人力资源富矿,农村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要超过城市孩子,如独立性、直接生活经验等,这些是一个人原始创造力的来源。

  而对于出生于农村的孩子,根据“大数据”臆想农村孩子“过着怎样悲惨的童年”的论调,更是令人无语。事实上,农村孩子在广阔的大自然中成长,物质条件虽然相对艰苦,但幸福感不一定比城市孩子弱,与大自然的亲近让他们有着丰富的童年生活。

  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并不完全由其起点决定,而是看在这个过程之中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更何况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相比同样有着其优势所在。如果极力渲染“出生在农村,注定样样落后”,不仅是对一些客观事实选择性地无视,而且抹杀了个人奋斗的价值。

  笔者也出身农村,且初中毕业后就因贫辍学,在外面边打工边学习,后来参加自学考试,不断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农村一直是自己汲取营养和力量的源泉。由于衡量的标准问题,农村孩子在社会竞争中确实有着天然的劣势。但是,农村孩子由于独特的生活环境,同样具备独特的优势。媒体关注农村孩子,应当注重为农村孩子生活、教育条件的改善鼓与呼,而不是渲染农村孩子的“悲惨”,更不是判定农村孩子的未来,打击农村孩子通过自身努力成长成才的自信心。作为媒体,更应为这些努力而点赞。(作者廖德凯,系媒体评论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