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慈禧与清流党的对决

 bulaolindtsg 2020-04-29

农历甲申年,对于满清来讲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顺治时期的甲申年,即公元1644年,满清攻占北京、入主中原,奠定了200余年的王朝基业。

而6个甲子之后的另一个甲申年,公元1884年,清廷政局发生了一次惊天剧变,即世人所称的甲申易枢。

这次政局的10级地震,波及了无数清廷官员。其中清流党的骨干人物张佩纶亦深陷其中,他的政治生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折,而他所代表的清流党,也从此一蹶不振,走向末路。

议事中的清廷官员

风起于青萍之末

光绪十年,因法国侵略越南导致中法战争爆发,清军屡战屡败,形势危如累卵。

不过,对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树声而言,外患固然让他焦虑,内忧更让这位一品大员头疼,因为张树声得罪了左副都御史、侍讲学士、总理衙门大臣张佩纶。

前任直隶总督李鸿章因为母亲病故丁忧,清廷调张树声接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张树声上任之后,了解到张佩纶深受李鸿章器重,出谋划策、参与机密,颇有手段,所以张树声也想邀请张佩纶帮办北洋军务。

一番联络之后,张佩纶同意做张树声的幕僚,本来这件事情皆大欢喜,谁想横生枝节。张树声上奏朝廷请调张佩纶的折子发出之后,礼部侍郎陈宝琛参劾张树声,称张树声身为外臣,不应奏请朝廷调任京官入幕府,有私交京官的嫌疑。

陈宝琛插了这么一脚,张佩纶调任的事情僵住了。此事搞的张佩纶很不高兴,他怨恨的倒不是陈宝琛,而是张树声——总督大人作为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老司机,外臣不能结交京官的潜规则应该门清,张树声居然因为猴急自己上折子请调张佩纶,被参劾不说,还连累了张佩纶。

陈宝琛像

张佩纶的不满很快就传到了张树声的耳朵里,这下满脑袋官司的张树声更慌了——得罪了张佩纶可不是好玩的。思来想去,张树声决定一不做二不休,找人搞掉张佩纶。

张树声派在北京交际广泛的儿子张华奎等人联络宗室大臣、国子监祭酒盛昱,请盛昱上折子参奏张佩纶,除掉这个潜在的威胁。

张佩纶一个三品官,为何能让身为封疆大吏的直隶总督张树声如此忌惮?他到底是何许人也?

清流巨擘

张佩纶,字幼樵,祖籍河北丰润,1848年11月24日生于浙江杭州。张佩纶少年时代即以诗文才情著称于江南,很受苏浙一代士大夫的推崇。

张佩纶

1871年,年仅23岁的张佩纶中进士,入仕后担任编修、侍讲、左副都御史、侍讲学士、总理衙门大臣等职务,成为了清流党的大佬巨擘,名噪一时。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清廷官场上形成了一批以御史、给事中等言官为主、针砭朝政、参与国策的官僚群体。这些官员以台鉴、清议为己任,经常上书弹劾庸官、抨击弊政,故后世称之为清流党。

清流党的出现,与光绪年间清廷统治危机的加深密不可分。虽然经过同治时期洋务运动的洗礼,满清的国力有所恢复,但其结构性的官僚腐化问题、民生问题都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随着光绪初年边疆危机不断出现,清廷面临的政治局面更加严峻,大有江河日下的征兆。

"吏治日偷,民生日窘,怨恫交作,灾害频仍"——《光绪朝东华录》

面对着日益不堪的时局,一大批有担当、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官员力图振奋朝纲、扭转颓势,拯救苍生、匡扶朝政,清流党应运而生。

同治帝

此外,清流党的出现,也与军机大臣之间的政治斗争有着密切的关系。军机大臣李鸿藻和沈桂芬两人因政见、地域出身的不同矛盾重重,在军机处之内一直勾心斗角、互相拆台。

为了对付沈桂芬,李鸿藻刻意扶植科甲正途出身的台鉴官员为己所用,怂恿他们互相呼应、共同进退,针对沈桂芬集团的各种政策、人事频频发起攻讦。朝中大佬的奥援,极大的助长了清流党的形成与发展。

张佩纶的发迹也与李鸿藻的帮助息息相关。李鸿藻和张佩纶的祖籍都在直隶,有同乡之谊。同时,李鸿藻还是张佩纶任庶吉士时期的授业恩师,因此二人之间又有师生之谊。加上张佩纶为人清正刚毅、学识渊博,李鸿藻对这位青年才俊非常赏识,故大加帮助。

李鸿藻

张佩纶在清流党中之所以举足轻重,一方面是恩师李鸿藻的大力栽培,另一方面也因为张佩纶不畏权贵、刚直不阿的高洁品格。

张佩纶交际非常广泛,与李鸿藻、李鸿章等当朝大员关系密切,经常书信相通、共议国事。但是,张佩纶并没有为了升官发财就毫无底线的攀附这两位风云人物,而是保持了恰当的分寸和尺度。

最令世人敬佩的是张佩纶在云南报销案中的表现。此案由云南省派人到户部报销经费遭到巨额勒索引起,朝中御史参奏张佩纶的姻亲、署理户部尚书王文韶受贿数万两。

慈禧太后开始并不想处置王文韶,所以当王文韶主动辞职时好言挽留,让王不用担心自己的乌纱帽。

关键时刻,张佩纶大义灭亲,毅然连续四次上书慈禧,请求按国法处置王文韶:

"若不决去贪人,无以儆惕有位,血诚披沥,不敢顾私……获咎而去,此心较安"——《涧于集》

李鸿藻担心张佩纶连续上书激怒慈禧,私下劝张佩纶不要蹚浑水,更不要伤害了亲戚感情,坚定的张佩纶大义凛然的予以拒绝。

王文韶

最终,在张佩纶等清流党的坚持之下,王文韶只能黯然离职。

经此一战,张佩纶在清流党和官场上声名鹊起,威望如日中天。一时间朝内大臣皆以结交张佩纶为荣,除了之前提到的李鸿章、李鸿藻之外,恭亲王奕䜣、军机大臣宝鋆等重臣均与张佩纶有所交往。

在清流党内部,张佩纶身边聚集起了一批才俊,有张之洞、陈宝琛、吴大澄、邓承修等人。除了李鸿藻之外,清流党中影响力最大的首推刚过而立之年的张佩纶。

得罪了风头正盛、誉满天下的张佩纶,直隶总督张树声当然一身的冷汗,张佩纶要是发动清流参奏他,没准自己的乌纱帽就没了。何况早在1882年,张佩纶就参奏过张树生,张树生深知张佩纶在公事上素来不讲情面。情急之下,张树声只好请同为清流党的盛昱上书参奏张佩纶,来个先下手为强,干掉这个潜在的威胁。

盛昱虽然也是清流党,但是属于以翁同龢为核心的清流党南党,与张佩纶所属的清流北党常有龃龉。因此,张树声找盛昱,乃是精心谋划之后的行动。

张树声

盛昱当然知道张佩纶的分量,自己没有把握搞掉张佩纶;何况此事张佩纶并无责任,反而是张树生坏了朝廷的规矩,因此对参劾张佩纶并不积极。不过张树声的面子也不好不给,权衡之下,盛昱给张树声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主意——张佩纶的后台是军机大臣李鸿藻,要想搬倒张佩纶,必须先搞掉李鸿藻。恰好中法战争爆发,军机处应对失策,饱受朝野的指责,何不借此机会参奏各位军机大臣,来个一窝端?

盛昱这个看似更加激进的方案隐藏了非常巧妙的心思——谏官们经常因政策上的分歧参奏军机大臣,绝大部分情况下都不会有什么结果。参奏全体军机大臣的折子,在紧张的战时局势下,清廷高层怎么会加以理会?肯定会按惯例不予理睬,参奏张佩纶的事自然不了了之。这样盛昱即给了张树声面子,又不至于让张佩纶难堪,可谓一箭双雕的妙计。

可是,连盛昱自己也没料到,他的锦囊妙计将要在官场上掀起怎样的滔天巨浪。

"躺枪"的军机处

1884年4月3日,盛昱上奏慈禧,指责中法战争清廷屡战屡败皆因用人失当:云南巡抚唐炯、广西巡抚徐延旭都由张佩纶、李鸿藻推荐,但二人颟顸无能,造成战事一败涂地,理应追究张佩纶、李鸿藻的失察之责。奕䜣、宝鋆等军机大臣坐观成败、用人不当,也该负有连带责任。因此,请慈禧下旨议处军机处各位大臣,严厉申斥,令其戴罪立功。

"......张佩纶资浅分疏,误采虚声,遽登荐牍,犹可言也;李鸿藻内参进退之权,外顾安危之局,义当博访,务极真知,乃以轻信滥保,使越事败坏至此,即非阿好徇事,律以失人偾事,何说之辞?恭亲王、宝鋆久直枢廷,更事不少,非无知人之明,与景廉、翁同龢之才识凡下者不同,乃亦俯仰徘徊,坐观成败,其咎实与李鸿藻同科......" ——《晚清宫廷实纪》

军机处

盛昱的折子递上去之后,被慈禧留中。但无论是挑事的盛昱,还是朝中听闻此事的大臣,都没觉得会引起什么风波。常伴慈禧左右、消息灵通的军机大臣翁同龢也仅仅是觉得有点奇怪而已:

"盛昱一件未下,已四日矣,疑必有故" ——《翁同龢日记》

但是有人察觉到了一场席卷军机处的风暴即将来临,这个人就是张佩纶。

盛昱的折子被留中后,张佩纶就听到了消息。很快,他就在给李鸿章的信件中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盛昱的折子参奏张佩纶、李鸿藻无关痛痒,要害在于指向了恭亲王奕䜣。整件事情的背后有醇亲王奕譞、翁同龢的阴谋,而且,此次参奏很有可能引发政局的大变动。

事情的发展被张佩纶料到了一大半。慈禧将折子留中的这几天一点都没闲着,她先是召见醇亲王奕譞,之后又与孙毓汶等心腹多次密谋,准备对军机处做个大手术——张佩纶猜错的,只是翁同龢并没有参与密谋。

张佩纶与李鸿章之间的信件

4月8日,张佩纶预料中的风暴降临了。慈禧经由内阁发下明谕,指责奕䜣等军机大臣尸位素餐、只知明哲保身、贪恋权位,毫无振奋朝纲、匡扶时局之志。对中法战事处置失策、用人不当。因此,下令罢黜奕訢、宝鋆、李鸿藻、景廉、翁同龢全部5位军机大臣的职务。并将恭亲王开去一切差使,令其家居养疾,不得干预朝政。军机处由礼亲王世铎、阎敬铭、孙毓汶等人接管,幕后操盘的乃是醇亲王奕譞。奕䜣的另一个大本营总理衙门也遭到了清洗,由新任军机大臣阎敬铭领衔,同时,废除了军机大臣兼任总理衙门领班大臣的惯例。这次政局剧变,被称为甲申易枢。

这场看似突然的政坛局面,其实是慈禧与奕䜣之间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

辛酉政变之后,虽然慈禧通过垂帘听政制度正式参政,但是朝廷的实权掌握在奕䜣控制的军机处和总理衙门手中。名义上各类旨意皆要秉承太后、皇帝的意志,但在实际处理中,绝大部分都是奕䜣在做决策:

"两宫初政,春秋甚富,骤遇盘错,何能过问?所承之旨,即军机之旨,所出之谕,即军机之谕,此亦事实上之不可掩者也" ——《客座偶谈》

随着政治经验的丰富和野心的膨胀,慈禧不能忍受大权掌握在奕䜣手中的局面,开始逐步着手从奕䜣手中夺回最高权力。奕䜣本人也很专权,当然不会轻易的交出好不容易到手的大权,因此慈禧、奕䜣发生过多次冲突,好在当时慈安太后在世,可以协调关系,让两人不至于撕破脸。

慈禧

随着同治暴毙、光绪登基、慈安病死,慈禧第二次垂帘听政,一方面没有了慈安的制约,另一方面独自控制皇帝,慈禧很快就在与奕䜣的权力斗争中占据了上风。

奕䜣虽然明面上不断对慈禧做出让步,态度也愈发谦恭,但是内政、外交大权的核心支柱——军机处、总理衙门两大部门奕䜣一直牢牢的掌握在手中。所以,要想实现真正的大权独揽、打倒奕䜣,慈禧必须消除奕䜣对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控制,这也是甲申易枢发生的根本原因。

而盛昱的上奏如同及时雨一般为慈禧罢黜奕䜣提供了天赐良机。

首先奕䜣集团在中法战争中表现确实不好,犹豫不决、屡失战机,受到了朝野内外的指责。

其次,经过慈禧几年的精心扶植,对奕䜣非常不满的醇亲王奕譞、孙毓汶等人在政治上逐渐形成了一个小集团,可以随时顶替奕䜣集团的位置,作为慈禧操盘政局的工具。

因此,慈禧利用盛昱参奏军机大臣的奏折大做文章、借题发挥,一举罢黜奕䜣等大臣,通过易枢摧毁了奕䜣集团,独掌朝政。

不过,无论甲申易枢这手在宫斗的火候上有多么炉火纯青,朝野之内都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变动给惊呆了,一时间舆论鼎沸。

奕䜣

上折子的盛昱没想到能弄巧成拙,居然真就把军机处给搞垮台了。这当然不是他的本意,即便按奏折里的意思,盛昱也只是要求申斥各位大臣。在慈禧下令罢黜奕䜣等人的4月8日当晚盛昱又上了一份奏折,力陈恭亲王才智卓越,无人可替,恳请慈禧留下恭亲王和李鸿藻在军机处行走。

慈禧见到盛昱的第二份折子,直接就发飙了,把折子撕掉扔在地上,大骂盛昱这个奴才"利口覆帮,御使官家不任一人"——盛昱简直是没脑子的笨蛋,完全不体会领导的一片苦心。

除了盛昱之外,许多大臣都上奏请求留任奕䜣,要么被留中不发,要么被下旨申斥。慈禧传递出的信号非常明确,奕䜣必须下岗,谁再为恭亲王说情,谁就是找死。

但还是有不怕死的人站出来为奕䜣转圜,这个人就是张佩纶。

大丈夫

张佩纶并非奕䜣一党,早年因政策分歧参奏过奕䜣。李鸿章曾经给张佩纶去信,让他注意与恭亲王搞好关系。张佩纶在回信中则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从个人感情上他本人对奕䜣并无好恶,参奏奕䜣完全是出于公心。

李鸿章

奕䜣知道张佩纶在清流中的重要地位,所以主动结交张佩纶,张佩纶虽然没有拒绝,但也没有越轨、攀附之举。

这也是为什么甲申易枢虽然由盛昱参奏张佩纶引起,但是慈禧一开始并没有处置张佩纶的原因。

但是,慈禧在越南战事正紧之时临阵更换中枢大臣,且换上来的乃是碌碌无能的礼亲王世铎、孙毓汶等人,面对这种为争权夺利损害大局的做法,张佩纶不能不挺身而出。

张佩纶知道盛昱和诸多大臣上奏挽留奕䜣都被慈禧骂的狗血喷头,在与李鸿章的通信中也认为慈禧、奕譞等人很难启用恭王,但是为了维护大局,他仍然要拼死一搏。

知其不可而为之,大丈夫也。

4月13日,张佩纶上奏慈禧,称中法两国必然要就越南局势进行交涉,而朝中最有外交经验的就是恭亲王奕䜣,所以如果让奕䜣赋闲在家,即少了一位精通洋务的股肱,又会让洋人轻视清廷。张佩纶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字里行间请慈禧复用恭亲王的意思跃然纸上。

奕劻

为了说服慈禧,4月19日,张佩纶联络新任总理衙门领班大臣庆亲王奕劻等总理衙门官员里面上奏慈禧,请求启用奕䜣。这份名为《枢臣宜兼总署行走折》由张佩纶起草,罗列了军机大臣不监管总理衙门的诸多缺点,强烈要求慈禧恢复枢译一体体制,就此启用奕䜣:

"各国条约均列恭亲王之衔,则又必请见恭亲王而后已,如其待外国之环请而始复旧章,熟如鉴立法之初心而仍从原制乎?" ——《枢臣宜兼总署行走折》

张佩纶为人光风霁月,他知道除了慈禧,另一位阻挡恭亲王复出的乃是醇亲王奕譞,他决定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自己去说服奕譞抛弃个人好恶,以国事为重,同意奕䜣复出。

在有奕譞、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参加的造办处会议上,张佩纶慷慨陈词,条分缕析的陈诉了罢黜恭亲王造成的困难局面,请求奕譞抛弃成见,规劝慈禧,起复恭亲王。张佩纶的大义凛然和情真意切,让许多与会大臣感动不已。

奕譞

然而,张佩纶的苦心并没有打动一心要搬倒恭亲王的奕譞。4月22日,奕譞在给翁同龢的信中吐槽了张佩纶的天真和幼稚:

"子房初识,乃一孟浪少年,少按即塌,须大加历练,始克负荷。日前译署一疏,奉有措辞过当、迹近要挟申斥之旨,至今伏而不出,其嫩可知" ——《翁同龢日记》

在奕譞这个官场老司机的眼中,张佩纶不顾个人安危、顾全大局的上奏和慷慨陈词,不过是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而已,需要多加历练才能委以重任。

不过,奕譞虽然认为张佩纶政治上是个素人,但并没有因为张佩纶力主启用奕䜣而对他下黑手,比起另外一个大佬的做法实在是厚道了许多。

这位大佬就是慈禧。

兔死狗烹

慈禧对张佩纶以及清流党的态度是很复杂的。

影视剧中的慈禧

一方面,清流党的兴盛一时,与慈禧的暗中支持有很大关系。

慈禧多次鼓励清流党"风闻言事,大胆直陈",这固然与当时吏治腐败、亟需整治有关,但慈禧对清流党的支持更多着眼于内部的权力斗争。

首先,慈禧利用清流党牵制奕䜣集团。奕䜣长期掌握清廷枢机,位高权重,朝内党羽甚多。慈禧要想撼动奕䜣集团的地位,必须广交盟友。而清流党的出现,正好给了慈禧利用谏官系统打压奕䜣的机会。

同时,清流党诞生于军机处内部的派系斗争之中,慈禧也可以利用清流党在军机处内部兴风作浪、互相攻讦,牵制奕䜣的精力。应该说,清流党部分实现了慈禧的目的,奕䜣、宝鋆等都遭到过清流党的参劾。

其次,慈禧利用清流党打压地方实力派。同治、光绪时期,地方督抚势力崛起,不断侵蚀清廷的中央权威,慈禧绞尽脑汁敲打地方实力派。而参奏地方大员,正是清流党的强项。据不完全统计,张佩纶等清流党人弹劾过的地方高级官员就包括福建巡抚丁日昌、云南巡抚林肇元、山东巡抚丁宝桢、吉林将军玉亮等人。有了清流党的震慑,地方官吏不敢太过放肆。

可见,清流党在慈禧眼中,未尝不是一件可利用的工具,可以借助清流党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

宝鋆和同僚

但是另一方面,慈禧也发现,清流党并不是如臂使指般那样听话。

清流党固然参奏过奕䜣集团,但是在许多大政方针上,清流党和奕䜣集团高度一致。比如张佩纶本人就非常热衷洋务,完全支持奕䜣等人的对外开放和富国强兵。

1880年,张佩纶参观北洋海防深受鼓舞,对奕䜣和李鸿章的海军建设成就非常钦佩。不久之后,张佩纶就领衔上折子请求朝廷加强海军建设,支持北洋。

张佩纶还奏请慈禧下旨整顿煤矿,召集商股,购进西方先进机器,官督商办,发展采矿业,这些主张和奕䜣集团如出一辙。

因此,许多士大夫都认为张佩纶等清流虽然也会攻讦奕䜣集团,但是骨子里非常支持奕䜣,"清流实隐佐之"。清流党与奕䜣集团隐藏在桌面之下的密切关系,慈禧一直高度关注。

此外,清流党在对外政策上多与慈禧相左。清流党以年轻气盛、外交经验有限的谏官为主,在外交事务上是坚定的鹰派,素来反向西方列强卑躬屈膝、隐忍退让。在中法战争中,慈禧暗中支持李鸿章对法国妥协退让,李鸿章因此受到了清流党黄体芳等人的强烈指责。在慈禧亲自出面,称赞李鸿章的妥协政策属于老城谋国,实际上表明了自己支持李鸿章的态度之后,张佩纶等清流党仍然带头拒绝承认李鸿章的政策。这件事情大大的刺激了慈禧,让她认识到清流党对她这个皇太后绝非忠贞不渝。

太监簇拥下的慈禧

最后,清流党不仅仅弹劾贪官污吏,对慈禧的胡作非为也敢范言直谏。

1878年3月,张佩纶上书慈禧,建议停止向宫内进贡各种珍奇玩意儿、停止燃放烟火和观灯,降低日益奢侈的膳食,实际上是暗讽慈禧生活穷奢极欲、奢侈无度。

1880年,慈禧的近身太监违规出午门,遭到午门护军的拦截,随后双方发生冲突,太监被打。慈禧得知此事之后,非但不处罚违规的太监,反而大发雷霆,要处死忠于职守的护军。清流党的陈宝琛、张之洞上书据理力争,终于迫使慈禧轻罚护军,惩治太监。

诸如此类的事情,清流党还做过许多。

总之,慈禧意识到清流党有自己的主张见解和独立观点,绝非奕譞集团那样对自己言听计从、仰人鼻息。这群年轻的知识分子并不是对慈禧毫无二心的走狗、工具,而是有担当、有胆识、有见解的正直士大夫,他们不仅对慈禧这个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负责,更对他们心目中的家国天下负责。

影视剧中的清流党

因此,慈禧对清流党的态度是既用也防。用他们是为了对付奕䜣等人,防他们是怕清流党阻碍她的恣意妄为。

慈禧的这种复杂心态,决定了在奕䜣倒台之后,她对清流党的态度从"既用也防"走向了"只防不用"——既然清流党存在的最大前提奕䜣集团已经倒台了,这些没事总给慈禧提意见的清流党剩下的选择无非是要么听话,要么滚蛋了。

这一点慈禧说的很明白,慈禧在下旨罢黜奕䜣的同时,在上谕上直接警告清流党:

"倘有门户之弊,标榜之风假公济私,倾轧攻讦,甚至品行卑鄙,为人驱使,就中受贿渔利,必当立抉其隐,按法惩治不贷。"——《清光绪朝文献汇编》

然而,来自最高当局的威胁并没有吓住清流党。先是张佩纶多方联络,连续上书请求启用奕䜣。之后清流党的邓承修、吴大澄等人接连上书,为张佩纶助威。

事已至此,慈禧不再犹豫,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借打倒奕䜣集团的余威彻底摧毁清流党,扫除这个自己独裁道路上最后的障碍。

慈禧先是下旨痛斥张佩纶等人胆敢为奕䜣说情、莠言乱政,彻底堵死了奕䜣复起的希望。

阎敬铭像

随后在5月8日,慈禧借口满足清流派上阵杀敌的愿望,将清流党的几位骨干张佩纶、陈宝琛、吴大澄外放到地方,主持军务。上书支持张佩纶的邓承修则被一脚踢到越南,和法国人去汇同勘测边界,实际上形同发配。

"西太后久恶清流,故使书生典戎,以速其败"——《花随人圣庵摭忆》

当时不少官员都看出了慈禧此举的险恶用心,军机大臣阎敬铭在给即将到福建上任的张佩纶送行时,拉着张佩纶的手伤感的说:"子其为晁错矣"。

张佩纶自己也深知此去凶多吉少,然而并未因此消沉。他打气十二分精神,"书生初当巨寇,必以亲临前敌为第一义",视察前线防务,积极备战。

然而,因多方掣肘,加之张佩纶书生出身不善军务,终于遭致了马尾大败。

惨败之后,张佩纶没有推卸责任,他在奏折上坦率的写道:

"臣本书生,未知兵要。惟目睹闽事危及,事先既不敢取巧避难,事后更不敢捼咎卸责。" ——《中法战争》

马尾海战

就算张佩纶能推卸掉罪责,慈禧也不会轻易的放过整治清流党的好机会。借由马尾之败,慈禧下重手整治清流党。

张佩纶被流放到察哈尔等地,备尝艰辛;陈宝琛被连降五级,几乎不能在官场容身;吴大澄请求辞去军职,被慈禧下旨百般羞辱,名誉扫地;邓承修在越南进退两难,无所作为,只好辞官还乡,51岁就黯然离世。

至此,光绪初年名噪一时、呼风唤雨的清流党风流云散,销声匿迹。

余波

在察哈尔经历了3年多凄凉流放生活的张佩纶,于1888年返回北京。李鸿章对他非常照顾,不但将女儿嫁给了张佩纶,还经常请张佩纶为其参赞政务。1901年,张佩纶随同李鸿章参与同列强签约之事,清廷有意启用张佩纶。然而,张佩纶早已心如死灰,称病不出,2年后病逝于南京,终年不过56岁。

张佩纶的一生谈不上顺利,早年家庭生活不幸,在一年之内母亲、妻子、女儿连续去世,几乎让他崩溃。张佩纶为人光明磊落、为官清正自守、直言敢谏,是清流党的核心人物之一,李鸿章曾经视其为自己最属意的接班人。然而,甲申年横遭大难,张佩纶从此一蹶不振,退出了政治舞台,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夕阳下的故宫

张佩纶仕途上的挫折,也正是清流党命运的缩影——这些年轻、正直的知识分子,以匡扶国家、力挽狂澜为己任,不惧权贵、勇于任事,勇敢的针砭时弊、弹劾贪官污吏,力图重振朝纲、富国强兵。

但是,他们的努力与作为,不过是最高统治者慈禧眼中政治斗争的手段;他们的存在,不过是慈禧手中一件不那么趁手的工具。当清流党失去了利用价值、显得碍手碍脚之时,慈禧毫不犹豫的将他们碾为齑粉。

没有了奕䜣集团和清流党的制约,慈禧从此可以放开手脚、无所顾忌的恣意妄为。而当仅有的两股制约慈禧的力量消失时,清廷的统治无可挽回的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等待着清廷的,将是甲午惨败、庚子国变,直到最后的土崩瓦解。也许,清廷的丧钟,在张佩纶凄然的踏上去往察哈尔的流放之路时,就已经悄然响起。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中法战争》、《花随人圣庵摭忆》、《翁同龢日记》、《晚清宫廷实纪》、《涧于集》、《光绪朝东华录》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