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信息化建设中应正确处理的各种关系

 招投标专家咨询 2020-04-29

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和因特网技术的日臻成熟,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各行业、各单位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而这些困难和矛盾往往错综复杂,纠缠不清,如果不能很好地梳理各种矛盾关系,信息化建设往往会陷入举步维艰、停滞不前的困境,甚至会半途而废、徒劳无功,使我们不仅不能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和乐趣,还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

笔者从事计算机系统开发工作二十余年,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商业企业主持和参与开发过多个应用业务系统,有一定的成功经验,但更多的是不堪回首的教训,尤其感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对于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在此,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提出来,与大家分享,也真诚希望得到各方面人士的批评指正。

一、    业务与技术的关系

这是关乎信息化建设成败的重要关系之一,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技术是先导,业务是核心。

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把代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具体的业务工作中,毋庸置疑,在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中,技术应该始终起到先导性的作用,除了系统的研发人员,每一个参与信息化建设的领导者、管理者直至最终用户,都应该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前景。由于信息技术包含了很多门类,并且其发展速度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因此,这种了解不一定要求很全面、很深入,但是我们至少要搞清楚信息技术在本单位、本部门的业务工作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对自己的工作有什么帮助,也就是常说的“我不一定知道计算机是怎么做的,但我要知道计算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过中主动地参与,而不是把系统建设的工作交给技术人员,自己只等待系统完成的捷报,然后拿来使用。技术与业务实现有机结合,所建设的信息化系统才能有生命力。

我们在强调技术重要性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业务工作在系统建设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业务需求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点和出发点。满足业务工作的需要,是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系统建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任何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一定要紧紧围绕应用业务这个核心,研发人员应充分了解业务工作的管理规则、基本流程和每个业务人员的日常工作习惯,我们可以用先进的技术来整合、改进落后的流程,但不能让业务人员感到技术与业务完全分离,使用信息化系统不仅没有帮助我们工作,反而增加了工作负担。

二、    先进性与实用性的关系

信息化建设中,能否处理好现技术的先进性和业务实用性的关系,也是关系到建设成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信息化系统应该是既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又具有业务上的实用性,其中系统的实用性地位更为重要,这是信息化建设中的产品和技术选型的决定性因素。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进步的周期不断缩短,各种功能强大、技术先进的软件、硬件不断推出。面对这样一个高速变化的IT市场,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处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关系。要牢固树立这样一个观点:我们是成熟技术的使用者,而不是先进技术的探索者;我们所建设的信息化系统不是新技术、新设备的实验室,而是我们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的工具。

所谓实用性,也就是在信息化建设的规划阶段,我们必须回答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是否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进行信息化建设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要在多大的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所投入的资金是否能够通过不同的形式得到回报?……。只有正确地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明确的信息化建设目的,也就是系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实用性,

我们所说的先进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底层软件而言,应该选择在功能上能够完全满足应用层的要求并能满足其一定时期发展需要的产品,而且在技术上已经成熟、版本相对稳定,同时,参与研发的技术人员能够熟练掌握这些软件的开发、使用技术,最好是具有这些底层软件的实际开发经验;在选择硬件设备的时候,要掌握“够用,略有超前”的原则,即所选择的硬件设备在性能上能够完全满足应用软件所要求的运行环境,在市场上占有主流地位或正在成为市场主流,从技术发展的趋势上看,能做到“三年不落后,五年还能用”,另外,还要考察其售后服务和维修及配件采购是否为方便等等。

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但并不是说花钱越多系统建设就建设得越好,只有解决好先进性与实用性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到“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否则,极有可能是“打造了一把屠龙的宝刀,但世上无龙可屠”。

三、    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的关系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看作是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在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角色转换关系。

从一个完整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周期来看,业务部门(人员)和技术部门(人员)在不同的阶段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只有每个部门(人)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才能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配合默契,保证系统的建设顺利进行。(见下表)

系统建设的阶段

业务部门(人员)

技术部门(人员)

系统规划

二重唱之一

系统调研

老师

学生

系统分析

校对

翻译

系统实施

好奇的客户

耐心的工匠

系统测试

质检员

生产者

系统运行

前线战士

后勤保障

(一)系统规划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应分别用各自的语言(业务语言和技术语言)诠释自己对系统的理解和期望,双方的基调分别是:“我要系统做什么”和“我能让系统做什么”,从中发现双方的共同点并加以引伸、扩大,以完美和谐为目的,共同寻找系统建设的方向、途径、目的和发展前景,对系统建设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二)系统调研阶段:在双方共同制定系统规划的前提下,业务人员要像一个敬业的老师一样,毫无保留地将业务工作的规则、流程、工作方法传授给技术人员,还要将自己对业务工作的一些独到见解和合理化建议(不一定是正确的或能够被采纳的)提交给技术人员;而技术人员则应是一个聪明的学生,不仅要完全接受、理解“老师”的思想和方法,还要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用技术线路把业务思想串联起来。在这一阶段结束的时候,每个参与系统开发的技术人员最好能成为精通业务工作的“专家”。

(三)系统分析阶段:系统分析的实质是将业务语言翻译为技术语言,形成系统编程的技术规范——系统分析报告。在这个阶段,业务人员要对系统分析报告中对业务的分析和解释进行认真核对,特别是对可能产生歧义的问题要和技术人员充分进行沟通,以保证系统分析报告完全符合业务需求。

(四)系统实施阶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编程和设备安装、调试阶段。从表面上看,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由技术人员完成,业务人员无法参与其中,但实际上系统的编程和设备的安装调试更加需要业务人员的参与,在不影响业务工作和系统开发进度的情况下,业务人员要随时了解系统实施的进程,了解软件的开发过程以及各种设备、器材的安装情况,其目的是为了随时发现和修正系统分析报告中对业务需求理解的偏差,解答技术人员对业务工作中一些细节问题的疑惑;而技术人员要通过不同开发阶段的“半成品”,说明自己对业务工作的认识程度,以及技术对业务的改进、促进提高作用。只有做到技术与业务完全融合,才能开发出既先进又实用的信息化系统。这也是为系统的顺利移交打下基础。

(五)系统测试:一般情况下,承担系统开发的公司或开发小组都会对自己完成的系统进行系统测试,但这种测试主要是从纯技术角度进行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交付测试,基本上由软件测试人员对照相关开发文档(系统分析报告)运行程序独立完成的。真正意义上的测试,还应该包括系统对业务工作中的特殊情况以及运行环境发生意外情况时的反应状态,这样进行测试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把系统打造成十全十美的“金刚不坏之身”,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业务人员了解系统的功能边界和环境极限,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应对和处理各种意外情况。

(六)系统交付运行阶段:系统交付投入正式运行以后,业务人员是系统的主要操作者,在使用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系统的各项功能,主动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行改进的地方;而技术人员应该针对一线人员的要求,对系统进行完善和调整,这种调整和完善在系统投入运行的初期可以是随时的、局部的,系统稳定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应结合业务工作的总体要求、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对系统进行整体性的改造和提升。

四、    系统建设与系统维护的关系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一次性投资与长期投资的关系。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系统维护与系统建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有很多原本设计、建设都很不错的信息化系统,由于重建设,轻维护,往往陷入“投资建设——申报奖励——疏于维护——迅速淘汰——再投资、再建设”的恶性循环。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还会影响业务工作的正常运转。因此,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规划中,系统的维护计划应该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在制定投资计划的时候,不能只考虑系统建设时期的一次性投入,还要对系统的维护成本有一个基本的估算。

一个周密、严谨的系统维护计划,不仅仅是维修设备、更换配件、保证系统长期正常运行,更重要的是对系统的软、硬件技术改造和升级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计算机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各种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对硬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业务工作的发展也会对应用系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些都是我们制定系统维护计划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另外,硬件设备的理论寿命、厂商承诺的质保期,系统运行的自然环境、维护资金的来源等,也是制定系统维护计划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系统的关键设备(数据服务器、网络设备、数据备份设备等),其更新计划要取决于厂商承诺的质保期,不要心存侥幸;一般性设备(个人电脑、外设等),可以在认真考察产品质量、厂商信誉,择优选购的前提下,适当延长其更换周期;在技术方案中经过慎重选择的底层软件,在能满足业务需要的情况下,不宜频繁更换,否则会因系统平移而产生较大的编程工作量,也会造成使用者的不便。

五、    培养自有技术人员与建立多层次人才网的关系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自主开发维护与系统外包的关系。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了系统建设和运行的结果。因此,人才的管理、使用和培养,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早期的信息化建设中,很多单位都是招收专业技术人员,成立定员、定编、定岗的技术部门,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强本单位的技术能力,便于系统的维护和发展,但存在的问题是:很多专业的技术人员热衷于从事具有挑战性的新系统开发工作,对于成熟系统的一般性维护兴趣不大;而且由于体制的制约,使本单位的技术人员和专业公司的技术人员在收入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样就难以形成“以事业吸引人才,用待遇留住人才”的局面,技术队伍往往不太稳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专业的软件开发公司和系统集成公司为我们进行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较大的选择余地,大型系统开发和集成一般都是委托给这些专业公司,这样做的好处是:信息化建设采取商业模式运作,责、权、利关系明确;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技术力量强大的专业队伍,迅速达成目的;同时也不影响本单位原有的结构和体制。但存在的问题是:专业公司对本单位的业务工作完全陌生,技术人员与业务人员的交流较困难,磨合期长;专业公司的技术人员流动性较大,不利于系统的维护和后期发展,很多专业公司是所谓的“项目公司”,有项目则招兵买马,项目完成就解散。还有一些大专院校办的软件公司,将系统开发的任务分解成研究生的毕业设计或本科生的实习作业,这样建成的信息化系统无论从质量上还是后续发展上都难以得到保障。

较理想的信息化建设人才体系应该是:从本单位的业务人员中培养业务知识全面、对信息技术兴趣浓厚、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有天赋、肯专研的技术人才,他们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将起到沟通技术与业务的桥梁作用;选择技术队伍稳定、市场信誉良好、在类似本单位或本行业有成功业绩的系统外包公司或技术合作伙伴。从而形成一只有梯次、有分工、易协作的技术队伍。

在考察、培养本单位的技术人员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侧重点:本单位的业务知识要重于计算机专业知识;服务、保障意识要重于开发、研究意识;判断问题的能力要重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要重于理论水平。

在选择外包队伍和技术合作伙伴时,也有几个要注意的地方:一是技术队伍的稳定性,这方面的重要性前面已有论述;二是技术团队自身的合作经验,理想的技术团队组成人员应该有几个类似项目的合作经历,这是影响系统建设速度和成本的重要因素;三是技术人员的社会经验,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视,有一定社会经验的技术人员,在进行系统调研、系统分析的过程中,能够较快地领会需求意图,在开发过程中也能对用户的工作习惯和各种特殊情况加以关注,所开发的系统更具有人性化的色彩。

综述

在本文所阐述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中,如何处理技术与业务的关系是首要问题,其他各种矛盾关系,实际上是这两者的关系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方面、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在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参与其中的单位领导、业务人员、技术人员、外协人员都应该围绕业务工作这个核心,技术为业务服务、同时以技术引领业务,形成技术与业务和谐统一,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才能使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健康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