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读珐琅器品种的区分及工艺特点!附三个鉴定方法带你了解珐琅器

 雅俗共赏古玩 2020-04-29

珐琅器即是以珐琅为材料装饰而制成的器物。珐琅又称“佛郎”、“法蓝”,是由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译而来。其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依据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又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也有将上述二种或二种以上工艺结合起来共同装饰一件器物的,称之为复合珐琅。

珐琅器的品种区分

一、掐丝珐琅器

掐丝珐琅,珐琅器品种之一。掐丝珐琅器一般指景泰蓝(中国的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

据历史记载,早在宋元时期,掐丝珐琅器就由于东西贸易的兴起,随着一般番货(旧称进口的物品为“番货”)传入我国,但是直到元代成吉思汗进攻大食国(唐宋时期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总称),俘回了大食的掐丝珐琅器制作工匠,掐丝珐琅的制作技艺才正式传入中国,也就是说,我国真正开始在国内制作掐丝珐琅器是从元代开始的。

掐丝珐琅器是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最巅峰,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精美而著名,故后人称这种金属器为“景泰蓝”。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二、錾胎珐琅器

錾胎珐琅,珐琅器品种之一。錾胎珐琅制作工艺也称为錾胎珐琅。

錾胎珐琅是在金属胎上錾出花纹,使纹样轮廓线起凸,在其下陷处填充珐琅药料,经焙烧、磨光、镀金而成呈现宝石镶嵌的效果。元明时称为“拂郎嵌”。錾胎珐琅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前的埃及。后传至欧洲,元代由欧洲传入中国。

目前最早的錾胎珐琅器实物是明宣德年间制造的《勾莲纹小圆盒》,也是唯一的一件明代錾胎珐琅器实物。造型规整,纹饰清朗,风格古朴,应是明中期的作品。清朝的錾胎珐琅器数量也不多,但是相对于明朝来说有所变化,一是雕工细腻精湛,磨光柔润;二是造型上增加了比较大的器物;三是颜色上已经不单单局限于蓝色和白色,而是与清朝发达的配色技术相适应,出现了多种色彩并存于一器的现象,比如绿色、黑色与褐色等并施的情况。另外,清朝錾胎珐琅的最高成就体现在乾隆时期,其代表作品就是《錾胎珐琅牺尊》。

三、画珐琅器

画珐琅,珐琅器品种之一,一般特指铜胎画珐琅,又称“洋瓷”。画珐琅也有用其他金属做胎,如:金胎画珐琅、银胎画珐琅等。

画珐琅起源于西欧法国,于16世纪由欧洲商人及传教士经广东传入中国,最早在广东制造,广东称作“烧青”或“广珐琅”“洋珐琅”。这种异常精美的工艺一进入中国便受到皇帝的喜爱与重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皆于北京皇宫造办处及广东两地设立珐琅作坊,并多次从广东选送优秀画珐琅工匠进京效力,大量生产,所作珐琅制品皆供皇室享用。珐琅制品在清朝康、雍、乾三代曾达鼎盛,后历经晚清国衰、民国战乱,渐趋稀少。北京以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为长,广东以画珐琅为长,南北两地工艺各有特色。同为中国传统珐琅工艺的两大瑰宝,享誉中外。

画珐琅的衍生品种有:瓷胎画珐琅(即珐琅彩瓷)、玻璃胎画珐琅等。另外画珐琅的制作工艺也称为画珐琅。

瓷胎画珐琅:即珐琅彩瓷。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

玻璃胎画珐琅:将铜胎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玻璃胎上的玻璃器品种。

四、透明珐琅器

透明珐琅,珐琅器品种之一。在金属胎上用金属錾刻或锤花技法锤錾出浅浮雕,再罩以具透明或半透明性质的珐琅釉,经烧制后,显露出因图案线条粗细深浅不同而引起的视觉上明暗浓淡的变化。透明珐琅是在錾胎珐琅衰落时开始兴起并发展起来的。以清乾隆年间广州制造的透明珐琅最为著名。

透明珐琅因其融点不同,可分为高温熔融的硬透明珐琅和低温熔融的软透明珐琅。

硬透明珐琅:硬透明珐琅的透明度极好,如晶莹闪烁的宝石,有蓝、绿、黄、红、紫等色,当时只有广州可以生产。

软透明珐琅:软透明珐琅呈半透明状,光泽似水晶,有蓝、绿、紫、黄、粉红等色,各城镇银楼均可烧造,制成银首饰传播民间,亦称银烧蓝、烧蓝或银蓝。器型有盒、盂、盆、觚、香囊、香筒、手炉、烛台、灯、翎管以及麻姑献寿、天女散花等,也有兼用嵌珠、石等工艺的。

珐琅彩的工艺特点

珐琅没有大的器物造型,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其中碗、盘最多,只是每一品种都有不同的变化。另外还有一个品种是宜兴紫砂陶胎外绘珐琅料彩,这也是难得一见的。珐琅彩瓷器在胎质的制作方面是非常讲究的。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在如此的胎质上又施釉极细,釉色极白,釉表光泽没有桔皮釉、浪荡釉,更没有棕眼的现象,确可用“白璧无瑕”来赞誉。

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康熙的珐琅彩瓷大多作规矩写生的西番莲和缠枝牡丹,有花无鸟,显得单调。而雍正以花卉图案居多,山水、人物也有。当时尤为突出的是画面上配以相呼应的题诗。雍正时这些题诗的书法极佳,并于题诗的引首、句后配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其印面文字又往往与画面及题诗内容相配合,如画竹的用“彬然”、“君子”章;画山水的用“山高”、“水长”章;画梅花的用“先春章等。珐琅彩瓷器可以说秉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胚、成型、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几乎是最精湛的。在乾隆时期出现了很多极其优秀的陶瓷作品,但珐琅彩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他众多品种无法比拟的。画工也不是一般的窑工,而是皇宫里面顶尖的专业画师,所以这些器物可以代表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最高的工艺水准。

1、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2、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3、底釉:为纯白釉,不偏青也不偏黄,釉面光滑洁净无疵。

4、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5、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6、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工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7、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

珐琅彩的鉴别方法

从珐琅彩的起源到堪称完美的制作工艺无处不体现着珐琅彩的珍贵性,在其与五彩瓷,粉彩之间差异的较量,则足以见证其奇异性,这些特性给珐琅彩瓷器带来美誉。珐琅彩瓷器的烧造工艺技术非常繁杂精细,综合了千百年来中国瓷器烧造的丰富经验。那么,如何辨认它的真假呢?以下为您提供三招。

首先看铜胎,珐琅器的铜胎主要有两种,其中最主要的一种铜胎是锻打铜胎。其工艺是先用陶泥塑出其型,分体翻制出各部位陶范,以陶范再翻铸成低熔点合金铅锡凹凸套模。另一种铜胎是錾胎,铜胎由铸造烧焊成型的,而后胎内烫松香胶固定,减地起线法錾刻图案花纹,再点蓝、烧蓝、磨光、镀金。此外,极少见的还有一种是铸胎器,该类器传世很少,且不可能成批的在世面出现,一般珐琅器内壁,底足内一般要涂施浅蓝色薄釉。 除此之外,真正的珐琅器讲究胎薄平光,当前市面上的高仿品如果是锻打铜胎,可以达到胎薄体轻,辨认时一定要谨慎。

二看包浆。珐琅器在制作完成后,釉面有强烈的釉光感,镀金处呈黄亮色。但是珐琅器经过了百年的岁月,受到空气的氧化、辐射、灰尘等污染以及人为擦洗,加之终日爱不释手地把玩,珐琅器釉面光泽会逐渐变旧失亮,日积月累形成包浆。区别老珐琅器与高仿器的皮壳的新老要一看老光是否自然,二看包浆是否一体,三看手感有无生涩之感。新作珐琅器咬蚀旧色比较容易辨别,仔细看上去,一是不正,色泽不自然,用棉球蘸酒精类溶剂易擦除,露出新釉光;二是不均匀,同一部位有明显的深浅不一,这是因为药物刷涂不均所致;三是手摸生涩,有的故意在耳、足等嵌物接缝处,残留污垢,特别是脏垢,如用指甲即可抠下。

三看款识。康熙早期,珐琅彩瓷是没有款识标记的,到了康熙四十年之后,出产的才有款识标记,一般都是“康熙御制”的四字楷书纪年款,字体外围为双线方框包围,字体用料为色料。雍正时期款识有两种:“雍正御制”四字楷书纪年款和“雍正年制”四字仿宋纪年款,并且字体用料都是蓝料。乾隆时期款识只有一种:“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纪年款,字体外围用双线方框包围,字体彩料为蓝料或赫色料。目前明代见到的官方纪年款只有宣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