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4 湿热病辨治法则及禁忌

 als的图书 2020-04-29

1 病因

2.特点

3.辩证纲领

4.三焦湿热辨证论治法则

    图1

    图2

    图3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给大家介绍了三焦湿热辨证论治的法则,大体上啊,总的轮廓介绍了一下。

湿热邪气侵犯人体,它的特点是弥漫三焦,阻滞气机。当然哪,它弥漫三焦的过程中,它还有一个中心部位,以某个部位为中心向三焦弥漫。比如说,初起湿热邪气从口、鼻而入,弥漫到上焦,阻滞气机。它主要因为在上焦啊,导致肺的宣降功能失调,肺的宣发肃降不好了,卫气宣发受阻,就出现卫外失司,所以它突出的是恶寒,身热不扬,热不明显。另外,由于肺的宣降失常,水液代谢也失常,就出现水道不通畅。水道不通畅可以表现为小便不利,其它比如说舌苔腻,脉濡,都是气机不畅,水道不畅的表现,所以湿邪就不容易去,它很容易就顺传中焦。

所以治疗啊用辛温宣透,芳香化湿的药,药物即可具有辛温的特点,又要具有芳香的特点。这一类的药物并不多,简称叫辛宣芳化法。

如果上焦湿热不解,它就传中焦。中焦湿热证除了由上焦传变来的,还有其它情况。比如说,平素脾胃运化功能不好,有痰湿内蕴,脾胃受困,它就很容易招致外邪,外邪一来就入中焦,也可以直接发生在中焦。它可以分为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三种类型。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是机理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湿热郁蒸。这个郁和蒸啊是湿郁热蒸,湿郁阻气机,包裹热,热邪从里往外蒸湿。在郁蒸的过程中,气机不通畅,因为湿邪重浊粘腻,导致中焦脾胃的消化吸收运化功能障碍,出现中焦的脾胃症状,始终有脘痞不饥,恶心呕吐,大便溏滞不爽,有这一系列的表现。

当然它三种类型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样,但是机理是一个,所以治疗啊用辛温的药开郁苦温的药燥湿,如果热重,可以加苦寒的药来清热燥湿。但是总的来说辛、苦有什么作用呢?辛能够开郁,苦能够燥湿降浊,用辛开苦降法。

中焦湿热不解,可以传下焦,出现下焦湿热证。当然下焦湿热证也有直接感受外邪的,外邪直接侵犯下焦,也有。它主要发生在膀胱和大肠两个腑。湿热邪气阻滞在膀胱,膀胱的气机不通,气不能下降,就导致水液代谢失常,小便不利甚至于不通。湿热邪气阻滞在大肠,导致腑气不降,大肠气机不通,可以出现饮食物的传导失司,大便不通。不管大、小便哪一方面失常,因为它邪都在下焦,都可以用淡渗利湿的方法,通过利尿导邪外出,这不是因势利导吗?从膀胱里面把尿导出去了,小便出去了,大肠的湿邪也没有了,分消走泄嘛。通小便,利小便就可以通大便,大、小便就都通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说,如果下焦的热也重,既有湿又有热,那么在淡渗利湿里边可以配合上苦寒的药,但是要选苦寒又有清利作用的药物,这类的药物不多,常用的栀子、竹叶、木通。栀子和竹叶都不是利尿药,是清热泻火药,但是它们都能引火热下行,可以把体内的热向下导,配合着利尿药可以把热从小便导出去,有这个作用。木通虽然也有这个作用,但是北方用的关木通毒性很大,它主要损害肾脏,临床近年来发现,由于长期地服用木通而导致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可不是少数,比如说有的人长期吃龙胆泻肝丸导致肾功能衰竭,这个药(木通)可以不用,为什么?栀子、竹叶就可以,用不着它,回避了就行了。

上节课呀,咱们提到,除了选用相应的方法,来治三焦湿热以外,这还不够,还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第一个要考虑湿的特性、热的特性,湿和热相合就更容易导致弥漫,湿热邪气侵犯人体以某一个部位为主,它又向周围扩散。比如说,上焦湿热重点部位在上焦肺,但是同时它也向中、下焦弥漫,病人除了有表证之外,可以出现脘痞不饥,小便不利。那就影响中、下焦了。中焦湿热证以脾胃症状为主,上焦的气机也不宣,它也有胸闷。下焦气机不通,也有大、小便失常,大便溏滞不爽,小便不利,大便不通,小便不通,这不是下焦吗?都可以出现。下焦湿热证虽然是膀胱、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大、小便不通畅。由于大、小便出不去,湿热邪气更往上蒸啊,可以影响到中、上焦,脘痞不饥,恶心呕吐。所以它应该说是三焦弥漫之湿,以一个部位为中心又向全身弥漫。在这种情况下咱们治疗,比如说在中焦,当然是以辛开苦降的药物为主,但是你要考虑它有向上弥漫的,也有向下弥漫的特点,在这里头(治疗中焦的药)适当地加入少量的辛宣芳化药和淡渗利湿药。比如说中焦湿热证,我用辛开苦降药,半夏、苍术、蔻仁、厚朴、陈皮,我用了这几个药,辛开苦降,同时加点藿香,同时加个茯苓或者加个滑石,这不就兼顾了上、下焦吗?治上焦,用辛宣芳化的药,加点半夏,加点茯苓,不可以燥中焦,又可以利下焦吗?下焦湿热,在淡渗利湿的基础上,可以加半夏、加藿香这一类的药啊,它也兼顾上中焦啊,这就是兼顾三焦的意义,因为湿邪本身有弥漫的特性,所以治疗以某一个部位为主,加点相应的药物,这是一个问题。

再一个问题,咱们反复强调,湿热病始终以脾胃为中心,为什么?脾主运化水湿,脾不健运,湿不可能去。所以治疗的过程中不管它在哪一焦,都要考虑健脾的问题,脾的功能恢复了,运化水湿的功能好了,湿邪才能去。同时脾跟胃相表里呀,脾胃是相表里的一对脏腑啊,吴鞠通说,“脾胃为夫妻”,它们关系非常密切。脾不健运,胃气不醒,胃的消磨能力差也不行,所以治疗的过程中要用健脾醒胃的药,所谓醒胃的药,就是消导药,能够振奋胃的功能,促进胃的消磨能力,胃的消磨能力健旺了,脾的运化功能也可以健旺,它们两个是相辅相成的,健脾和醒胃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常用的健脾药有哪些?多不多?党参、黄芪、茯苓、白术、生薏苡仁,对吧?对不对?这个(党参、黄芪)不对,参、芪不是健脾药,它是补气药。健脾和补气是不是一个概念?补气是指什么?是指脾、肺气虚,包括心气。由于气虚,功能低下,而出现各种功能低下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补气来恢复它的功能,是虚才补,虚则补之。脾不健运是不是虚?脾不健运和虚不划等号,脾不健运有的是因为虚,脾气虚而不健运,那当然用参、芪来补。具体到湿热病来讲,它所出现的脾不健运不是因为虚,而是水湿困脾,湿浊,湿困脾。不是脾本身虚,而是湿邪过重,加重了它的负担,它没有运化能力了。我不虚,你把我绑上了,我也跑不了,不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吗?不虚,但是把它捆住了,它还能动吗?这种情况下你不能补,你给它松绑不就完了吗?怎么给它松绑啊?祛湿的同时,加个健脾的药,促进它运化功能的恢复,象茯苓、白术、苡薏仁这些药,它是振奋脾功能的,和党参、黄芪的甘温补气不一样,这些药(茯苓、苡薏仁)是甘淡药,白术是苦温。凡是中焦有水湿的,参、芪一概不能用。

醒胃的药,常用的有哪些?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砂仁、白蔻仁。山楂、神曲、麦芽,除了麦芽之外,谷芽、稻芽也可以用啊,鸡内金,这些药都属于消导药。砂仁既能消食,砂仁、蔻仁既能消食,又是辛温芳香的药,它又能化浊。砂仁、蔻仁既能醒胃,又能芳香化浊,振奋脾胃功能。不过砂仁贵,一般都用蔻仁。用蔻仁就可以。在温病里面,治湿温病、湿热病,用蔻仁最多,因为砂仁贵。这几个药(山楂、神曲、麦芽),生用和炒用,哪个效果好呢?炒黄了以后效果好。炒焦,焦不应该炒糊啊,炒黄就行。焦它有个焦香味,焦香醒胃作用更好。它们(山楂、神曲、麦芽)本身是消导药,炒焦了以后出一个焦香味,焦香醒脾胃的功能更好,它们选一、两个,可以配入健脾药里边,健脾和醒胃同时用,它们俩个有互相促进的作用,这两类药。

再一种情况,在祛湿的同时,必须加上理气的药来行滞,为什么?气不通则湿不去,湿浊容易阻滞气机,气机堵住了,湿邪还能走吗?比如说咱们这房间特别潮湿,你要想让它不潮湿有什么办法?把这水气赶走有什么办法?一、你要给它升温。温度高了它容易蒸发,所以治湿要用温药,道理就在这。

再一个条件,要空气流通,把窗户、门打开,湿气就跑出去了。你窗户、门不打开,湿气就在里头憋着出不去,越憋气越不通,气越不通湿越出不去,形成恶性循环了。所以呢我们临床治疗的时候,治湿不能离开理气。

常用的行气药有哪些?在湿热病的范围内,常用的行气药有哪些?不是所有的行气药都能用,有的就不能用,它和治内伤杂病不一样。内伤杂病理气药很多,那里面仅有一部分能用于治湿热病,比如说:厚朴、枳实、陈皮、大腹皮、藿梗、苏梗

厚朴,这个药最常用,为什么?它苦辛温,既能燥湿,又能降浊,它下行啊,还能行气。再比如说枳实,枳实也是下行的药,不用枳壳用枳实,因为它降浊,枳实不能算燥湿药,它苦,但是不是厚朴那种苦。另外,枳实究竟是温性还是凉性?说法还不一,古来的本草上意见不一致。那就说明什么问题呢?它寒和热都不太突出,它比较平和,但是它降浊的功能好,它能下行,所以常配上厚朴,枳实、厚朴相配,这个常用。还有什么?陈皮、大腹皮。大腹皮苦温,陈皮苦辛温,这都可以用。除了这些药以外,藿梗,藿香的梗。藿香叶辛温宣透,芳香啊。藿梗也芳香啊,也辛温,但它是梗,不是叶,它不是宣透,它是行气,它有行气作用,又芳香又能化湿啊。苏梗也是一样,苏叶辛温芳香宣透,梗(苏梗)辛温芳香,行气化湿。所以常用的药是这几味(厚朴、枳实、陈皮、大腹皮、藿梗、苏梗)。治湿热病不用木香、不用香附,为什么?也很少用川楝子,川楝子不用说了,因为它是寒性的,不用。香附、木香都是温性,为什么不能用?你找吧,治湿热病的方剂不用它们两个,因为它们两个是升,湿浊要往下降,木香是往上升的,升清的。这些药是降浊,不能用升清的行气药。

在这个理气行滞的过程中啊,还需要考虑一个问题。肺主通调水道,肺在上焦,是水之上源,全身水液的运行必须在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湿阻气机,一弥漫到肺,它的宣降不失常了,水液就容易停留。所以你要行水,除了健脾之外,还得开肺气。怎么开?在理气药里边加开肺气的药,常用的是什么呢?杏仁、桔梗,桔梗能够升,杏仁能够降,宣肺,调整肺的宣降功能,促进水道通调。但是你要知道,湿热忌升,应该降,所以桔梗有升的作用,用得少,多用杏仁,用杏仁多。这考虑这个问题就行了,实际上这些行气药(藿梗、苏梗、厚朴)也照样行肺气啊,象苏梗、藿梗这一类药,厚朴也行肺气啊,《伤寒论》里边“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为什么加厚朴啊?厚朴也降肺气啊,所以这些理气药同时本身也有降肺气的作用。厚朴加杏仁是来自《伤寒论》哪,使肺气下降,水道就容易通,水就往下走了。

这是湿热病啊,大家看看,(图形演示22:25)就这么多内容,除了祛三焦之湿以外,还要考虑它弥漫的特点,要兼顾三焦,还要考虑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功能不健全,湿邪不容易祛,要健脾醒胃。还要考虑气不行则水湿不行,要理气。在这里边还要考虑到肺主通调水道,要开肺气。总归,这么一个大法,用的药就在这个范围内。

辛宣芳化法,它关键在于疏透腠理、肌腠,使腠理通畅,腠理的气机通畅了,邪就容易向外散,芳香化湿。它的作用是开上焦的肺气,简称就是“开上”,王孟英叫“宣上”,我说叫开上比宣上好。

辛开苦降法实际上是祛除中焦的湿热,宣通中焦的气机,使中焦气机通畅,“畅中”。

淡渗利湿法,或者加上苦寒的药,淡渗清利法,总而言之是使湿邪从小便而去,使湿邪下行,通过渗利而下行,王孟英叫“导下”,我说叫“渗下”,导下一般的都容易理解成通大便。渗下,因为你用的是渗利的药,使水湿下渗。

所以三焦治法六个字开上、畅中、渗下,用这么六个字来概括。但是开上、畅中、渗下三个法,虽然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在临床诊治时)是要互相配合的,要兼顾三焦。

这湿热病啊总的辨治法则是这么一个问题,那么这些药大家掌握了没有?就这些药,根据这些药,你再去分析方。

湿热病治疗,方剂较多,你要一个个背方,比较困难。我倒主张不去背方,需要背药,药掌握了,你只要能够辩证,掌握了它的中心部位,针对着它去用药,再考虑到其它那几个问题,无方而有方。背方也许还丢点药呢。而且湿热病的方剂,你找吧,就几味药之差,一两味药之差,基本上都差不多。原因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因为你要是兼顾三焦,所以它各个方面都要考虑。

为了使大家记得更清楚,我再把药物归纳一下,咱们分分类,画一个简表,(图表24:05)

图4

湿热病辨治的简表,一边是讲法则,一边是讲常用药物,辛温宣透,芳香化湿,简称,辛宣芳化法,(藿香、白芷、苏叶、香薷、佩兰、青蒿)常用药物要选既是辛味、又是温性、还有芳香作用、还得轻扬,这个范围就很窄了,它还得能透。辛温芳香的药,菖蒲也是,为什么不选它?它不轻扬啊,它不能透表啊。这类的药物以藿香为代表,藿香、白芷、苏叶、香薷、佩兰、青蒿。佩兰、青蒿是芳香,不是辛温,所以佩兰经常配藿香用,藿、佩一块用就是这么道理,它们可以配合着用,起辅助作用。

辛温开郁,苦温燥湿。第二类,中焦湿热类,湿重于热,选用辛温和苦温两类,味是辛和苦,性都是温。辛能开郁,当然也能燥湿。苦温能够燥湿,能够降浊,使它下行,所以叫辛开苦降法。常用的药物:半夏、苍术、蔻仁、草果、厚朴、大腹皮、陈皮、白术。白术虽然是健脾药,它也在苦温药的范围内。

苦寒清燥。如果说湿和热并重,那就要加苦寒药了,又清热又燥湿。常用的:黄连、黄芩、栀子。黄连、黄芩最常用,其次是栀子。

那么不管辛温、苦温还是苦寒,总而言之有辛和苦,这两类(辛开苦降、苦寒清燥)都称辛开苦降法,都在这个范围内。

淡渗利湿法。湿热在下焦,无论是膀胱还是在大肠,都需要淡渗利湿,使湿邪从小便而去。茯苓、猪苓、泽泻、生苡薏仁、滑石、车前子、(通草),最常用的是这些,象石韦、biǎn蓄啊,那是通淋药,跟这类型不一样。

苦寒清利。如果下焦湿热,热很重,除了用淡渗的药之外,可以加上苦寒的药,配合淡渗起清利的作用,利中有清。竹叶、栀子、木通、灯心。木通不要考虑啊,结合起来着木通咱们分析分析,用通草行不行?木通不用了,用通草行不行?通草和木通不一样,木通是苦寒,通草是甘淡,它不能清利,它能利不能清,所以它(通草)应该属于这一类,搁在这儿可以,淡渗利湿用通草可以。

还有个药特殊,可以用,和通草有点类似,灯心,灯心草可以利小便,它可以导心火下行,它可以向下导热,它虽然不苦寒,但能向下导热,所以用在这(苦寒清利)。灯心往往用朱砂拌,朱灯心,清心火,泻小肠,通利水道,它有这些作用。

那么这一类的药物,它们的主要的作用是什么?它们的主要作用在于祛湿和清热,(图表31:19),当然是以祛湿为主。前面讲的这些(5点:辛宣芳化、辛开苦降、苦寒清燥、淡渗利湿、苦寒清利),法也好,药也好,都在于祛邪。

下边还有没有要考虑的问题?——健脾益气,醒胃消导。要考虑健脾益气,振奋脾功能,要考虑醒胃消食,消导,要振奋胃的功能。脾胃的功能振奋了,它的消磨和运化的能力健全了,湿邪就容易祛。

健脾的药有哪些?茯苓、白术、生苡薏仁。健脾的药不多,就这几个。

醒胃的药有哪些?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这是最常用的消导药。芳香醒胃的药:砂仁、白蔻。还有一个药挺特殊的,它既能健脾又能醒胃,大家想一想,炒苡薏仁。生苡薏仁和炒苡薏仁有什么区别?生苡薏仁能够健脾利湿,从湿中泄热,因为它是凉性的。炒了以后,炒黄就有焦香味,既能健脾又能醒胃,它可以当消食药用,所以临床使用生、炒苡薏仁各20克,那么它既能健脾利湿,又能够醒胃。山楂、神曲、麦芽这三个药,包括谷芽、稻芽都可以,常把它炒黄用,在咱们北京地区叫“焦三仙”,在外地你不要这么开,人家不懂,只有北京这么叫,焦三仙,外地你就得一个个地开,写焦三仙(别人)不知道。

除此之外,气不行则湿不动,(因此)还要考虑理气行滞。理气的药啊很多,但是不能都用,必须要选择能够下行降浊的,厚朴、枳实、大腹皮、陈皮、(藿香梗)简称就是藿梗、苏梗,常用的就是这些药。

在理气行滞的时候,你要考虑开通肺气,要开肺。那么象厚朴、陈皮这类药,它本身也入肺,都可以放在(开肺药)范围之内。另外找呢,单找一种,那最常用提杏仁,桔梗少用,因为它是升提药,它上行,湿热病需要下行。

基本上啊大家掌握这些原则就可以了,(图表36:14)。这里边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数数看一共用了多少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

38、39、40、41、42味,对吗?加一块是不是42?不是,为什么?有的药它本身就同时具备好几方面的作用,它既是淡渗利湿药,它也是健脾药,是不是这个问题呀?它既是辛开苦降药,它又是理气药。再给你找一找,这里没有重复,这个没有重复,到这没有重复,这还没有重复,这也没有,从这(健脾益气,醒胃消导)开始,重了吧?茯苓、白术,健脾的,这没重,这重,茯苓重了,白术重了,生苡仁重(3个)了,蔻仁重了,下边它(厚朴)重了,它(大腹皮)重了,它(陈皮)重了,栀子(重了),就这几个,1、2、3、4、5、6、7、8、9个,正好33个,这是最常用的,其中你象灯心都不太常用,砂仁也不太常用,所以也就是30味左右的药物。湿热病,它虽然致病范围可以弥漫全身,非常之广,但是临床使用药物并不广,方剂很多,万变不离其宗。

我总结了十来年哪,把这东西弄了很多方来比较,从里面筛选药物,为什么用这些药?分析它为什么要这么用?为什么这些方子多相似?主要从它病机上来分析,湿热病无非是这么个特点,根据它的特点选用相应的药物。不管谁组方都跳不出这个圈去呀,你还能向里加党参吗?不可能啊。

所以大家学习的时候我建议大家啊,首先掌握湿热病在三焦的证候特点,以及湿重、热重的特点,然后再掌握药物就够了。

5.禁忌

除了讲湿热病的治法呀,大家还特别要掌握它的禁忌。咱们讲温热病的时候,谈到了禁忌了,就忌伤阴。湿热病的禁忌有哪些方面?这个禁忌包括哪些药物?还有饮食、还有调护。这湿热病它特殊,调护也特别重要,治得挺好,治到八、九成了,没调护好,前功尽弃。

药物的禁忌,第一个,忌大汗,指的是麻黄、桂枝。为什么要强调这个问题呢?湿热病它的表现是恶寒重,恶寒很突出,吴鞠通讲“误认伤寒”,很容易误认成伤寒,“误认伤寒,必转坏证”,因为它恶寒重。湿热病忌不忌汗法?不忌,忌的是大汗。请注意,应该用什么法?,应该用小汗法,小汗可以,大汗不行。辛宣芳化,疏透腠理,使腠理通达,气机通畅,阳气鼓动,邪从汗解。小汗出,逐渐地向外排除湿热。大汗它出不来啊,它粘哪,它不象寒啊,无形的邪气一散就散掉了。因为它粘,大汗发不出去。不仅发不出去,你想一想,象麻、桂这一类药,很燥,辛窜作用很强,它没有把湿邪鼓动到外面去,它把湿邪在里面鼓动开了,它可以导致上蒙清窍,内闭心包。这不是一个表现啊,清空是指头部,心包是心包,临床表现不一样。上蒙清窍可以出现出耳聋、目瞑,眼睛看不见了,耳朵聋了。内闭心包可以出现神昏,就是吴鞠通所说的“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什么意思呢?用麻、桂一类大辛大温的药发汗,“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上蒙清窍就可以耳聋、目瞑。内闭心包导致神昏,他不是不欲言,而是不能言,昏迷了还说什么呢?这里大发汗的结果,要用小汗法。

第二个,忌大下。大承气、小承气、调胃承气,不能单独使用,三承气汤不能单独使用,它要配合着其它药物。为什么?因为湿热邪气以湿为主,湿邪本身就伤脾阳,你再用猛烈的下的药,苦寒攻下,更伤脾阳,导致洞泄寒中,所以吴鞠通说:“下之则洞泄”,脾阳伤了,变成寒湿了,转化了。湿热病忌不忌下呢?不忌下,可以用下法,这个问题咱们在伏暑里面要讲,那个下法和伤寒、温病和温热的下法不一样,你要配合其它的药,不能大下,不忌下,但是忌大下。

第三,忌滋补。特别是腻补,滋腻的药不能用。因为湿邪困脾,脾胃呆钝,脾的运化功能不好,用滋补的药不用说熟地,就是生地、麦冬、元参这一类的药,它虽然是甘寒,但它毕竟是滋腻,用治温热病很好,它甘寒清养,用治湿热病,它助长湿邪,为什么呢?它妨碍脾胃的运化功能啊,脾胃不运化了,湿邪就更不容易祛。所以吴鞠通说:“润之则病深不解”,用了滋润的药,病程就延长了,反而不容易解除。

那么这(三)种错误在临床上会犯吗?湿热病用什么汗法呀?唉,湿热病因为恶寒重,你很可能看成是伤寒,吴鞠通说嘛,“误认伤寒,必转坏证”。

湿热病还会用下法吗?七、八天不大便,还发烧,弄不好承气汤就上去了,也不是不可能的。体温高,数日不大便,但是大便并不燥结,你不知道,误用了下法,洞泄,伤脾阳。

湿热病怎么会用滋补呢?有可能它有假象啊,午后身热,脉濡又软还有细象,而且还是午后身热,吴鞠通讲:“状若阴虚”,特象阴虚,看错了,滋补,病深不解。

再一个,忌温补。甘温补气的药不能用。就是咱们刚才所说的人参、党参、黄芪这类药都不能用,为什么呢?湿热病的病人到后期,由于湿阻气机,遏伤阳气,可能出现手脚凉,面色苍白,少气乏力,一些个萎蘼不振的表现,那是湿阻气机,不是阳气伤了,你如果认为是气虚,参、芪上去,等于助火,既助湿又助热,不能用。叶天士讲啊,这叫“灰中有火”,这个形容得很贴切呀,它就好象“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炉子里的火炭看不见了,让灰给埋上了,灰里头还有火呢,你用这类(党参、黄芪、元参类)甘温的药,既滋腻碍脾,它又助热啊,它是甘温啊,不是辛温哪,唉,死灰复燃,很容易出现这种后果。

所以临床这几方面的药一定要慎重,不忌汗,忌大汗;不忌下,忌大下;滋补和温补是肯定要忌。

这是药物的禁忌。

饮食(禁忌)。很简单,忌什么呢?饮食甜的、粘的、硬的,生冷,这几类。

甜味的不好消化,“中满者忌甘”,脾胃运化功能不好,越吃甜越增加脾胃负担。

粘的,粽子、油炸糕都不好消化啊,正常人也不能多吃啊,他(病人)消化不了,因为这种病人越到后期,脾胃功能越衰,这些消化不了。

硬的,月饼。这个湿温病最好发的季节就是夏末秋初,到这个季节,就现在的这个时候就该痊愈了,到第三周左右了,这个时候正好是月饼上市,有的人就因为两块月饼送命,这个毫不奇怪,因为它又甜又硬,不好消化。

生冷的东西一定要回避,因为这类咱们讲湿温的时候再具体讲,他的脾胃功能很差啊,稍微加重负担就加重病情了,甚至于导致肠出血,因为到第三周的时候,肠道太容易出血了。

所以这些东西一定要注意。

调护,调养护理。湿热病经过治疗之后,这个最起码得三、四周,它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逐渐开始痊愈了,但是这种病人和温热病不一样,他虽然痊愈了,因为他病程很长,在这个过程中,脾胃的功能受损很严重、很不容易恢复,所以他体质没有恢复,抵抗力下降,这个时候要防止他复发。什么情况容易复发呢?重新感受外邪,因为这个季节很容易感冒啊,感冒可以导致复发;再一般情况,就是咱们刚才说的,饮食不注意,食复,一块月饼,复发了,体温又上来了;劳复,劳累,劳动量过大或者房劳,都可以导致复发。

所以你在护理他(时)要使他避风寒。觉得我的病好了不怕,开开窗户透透气吧,也许受了点风就要命。

食复,节饮食。这种病人不烧了,自己觉得不错了,也有点胃口了,想吃点了,吃半流食。他说我想吃月饼,正好大伙都吃月饼,他也馋哪。千万别给他吃,月饼是最不好消化的。

劳复。要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还要(节制性生活),性生活这方面,这都属于劳复。劳累和房劳都可以导致复发。

除了这些方面要注意之外,湿热病和温热病不同的地方,它还有一个从化的问题,它不始终是温热,它除了沿着三焦传变之外,它还可以变成别的病,这个咱们下节课再讲。

下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