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中原—洛阳潞泽会馆

 睫毛上的风尘 2020-04-29

十年前在洛阳上班,每天都骑个电动车在老城瀍河走街串巷,中午的时候没有合适的地方落脚,去的最多的就是潞泽会馆前面的小公园。当时对博物馆和古建筑还不感兴趣,更看重的是小公园里可以遮挡太阳能稍事休息的长廊,所以有多少次路过就有多少次错过。直到后来离开洛阳,才发现当时真的很奢侈,守着“宝贝”却根本不识货。

洛阳潞泽会馆位于九都东路新街南头,以前的中原菜市场斜对面。1987年的时候被开辟成了洛阳民俗博物馆,是洛阳打造博物馆之都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那民俗博物馆和潞泽会馆是什么关系?其实潞泽会馆是一个建筑载体,承载一些洛阳的民俗陈列就成了民俗博物馆。我们不讲民俗,只讲潞泽会馆本身。潞泽会馆说白了就是一个山西会馆,只不过细化到了当时山西的潞安府和泽州府(今长治、晋城),当时两地在洛阳经商的商人共同出资修建了会馆,取了两个地名的首字就叫“潞泽会馆”。潞泽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九年,也就是1744年,距今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两百多年当中风云突变,不知道有多少古建筑罹难,洛阳潞泽会馆的九龙壁、文昌阁、魁星楼等建筑也遭到了拆毁,但大部分建筑却奇迹般的留存了下来,成了洛阳为数不多的真正古建筑群之一。

潞泽会馆的山门是双层檐的绿色琉璃瓦歇山顶建筑。整体规格还是非常高的。屋脊正中脊刹为节节高升的三层楼,两边有鸱吻吞脊。双重檐之上为戗脊兽和各种走兽。上下檐间悬匾“ 悬鉴楼”。重檐之下为斗拱铺座和雕刻精确的额坊、雀替。这里的雕刻全部为木雕,雕刻有人物、动物、花卉等。所有木雕均采用浮雕、透雕等雕刻技法。门楣上嵌石碑,书:“山西潞泽会馆,民国卅年,潞安王敬题”。在其前面新悬一块木匾,是末代皇帝溥仪胞弟溥杰所书:“洛阳民俗博物馆”。山门东侧为钟楼,西侧为鼓楼。

山门之前立有一对石狮,高髻大波浪,口含宝珠,甚是威风。石狮并非直接从地面而起,而是蹲坐于须弥座上,这须弥座大有玄机,束腰的部分共分四面每一面都雕刻有一个鲜活的动物形象,其中有几个明显是受到破坏后修补过的。须弥座的上枋之上为四爪浮雕走龙。

山门的柱础设计的非常巧妙,为几个狮型兽,而柱子的位置正好在狮身正中,看上去就像狮子驮着柱子一样。可惜的是这些柱础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山门穿堂而过,在过道的墙上有个类似照壁的木墙上书:“洛阳古多士,风俗犹尔雅。”为北宋苏轼所写,放在这里主要是为了体现民俗博物馆的“民俗”。

木墙之后用玻璃罩罩着一个汉白玉石狮,这个石狮并非潞泽会馆原有之物,而是从青年宫福王府正门前移民而来的。

山门背面是戏楼,它和山门是一体的建筑,这在山陕会馆或者山西会馆当中极为普遍。闲暇之时,三五同乡,齐聚一堂,听着家乡曲,聊着商途事。既能慰藉思乡情,又能增加同乡谊。

戏楼之下同样有非常复杂的柱础,柱础分三层。下层为桌几形,中间束腰,上层讹角方形。方形之上多雕刻寓意美好的植物形象。

中轴线上的黄金位置是正殿,重檐歇山琉璃顶,面阔五间带廊,正殿之前有月台。

正殿之前的广场上同样矗立着一对石狮,整体形制和大门前那一对极为相像,都是立在须弥座之上,须弥座精雕细琢,石狮相互对视。

正殿以前就是供奉关公的,在古代山陕会馆和山西会馆基本上都是打着宗教“关帝庙”的名义建的,这样可以在森严的等级制度当中突破建筑规制,要不然商人那里能建歇山顶。当然关公既是山西人又是诚信义气的化身。和晋商的经营之道非常契合。

潞泽会馆最精华的部分当属正殿前面的六个石柱础了。每一个都堪称石雕精品。柱础分三层。上层为二龙盘鼓;二龙首尾相连作环绕状,采用的是最费工的透雕。中层系六兽钻桌,六兽分别为幼象、幼羊、鹿、狮子、老虎、狻猊嬉戏玩耍,有进有出;下层为十二覆莲莲瓣,每瓣里浅刻燕子、蜻蜓、蝙蝠、蝴蝶。

其它配殿、厢房多被开辟成了民俗博物馆里的展馆。北方的民俗大抵类似,在此不多赘述。

潞泽会馆和它西南方的山陕会馆。共同见证了明清洛阳商业的繁荣。为这座历经战火的古都留下了宝贵的建筑财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