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夹缝中的逍遥:竹林七贤的不同命运

 四地闲夫 2020-04-30

提起“竹林七贤”,我们首先会想到一群放浪形骸,视功名如粪土的世外高人。这七个人生活在魏晋时期,都崇尚老庄思想。传说他们谈吐风流,不拘礼法,一有空便凑在一起喝酒吟诗。这种逍遥快活的生活,很为当时人所羡慕,也被后来的文学家涂上了浓重的美学色彩。

你可以把 “竹林七贤”视为一帮文人的自嗨。放到今天,有点类似于知识分子的文艺沙龙。然而,如果你仔细观察他们七个,仍旧会发现很大的不同。而且据学者的考证,“竹林七贤”在一起的时间,也不过五六年,之后便各奔东西了。

在他们中间,真正称得上纯文人的,只有阮籍、嵇康和向秀这三位。剩下的四个,山涛与王戎后来去朝廷当了官,而且身居高位。至于刘伶与阮咸,则更像是打酱油的。刘伶一生嗜酒如命,除了那篇著名的《酒德颂》,好像啥也没留下。阮咸是阮籍的侄子,精通音律,应该是一位音乐家,可惜存世的作品不多,在“七贤”中名气最小。

为何“竹林七贤”的命运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为何后世没有再出现类似的团体?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简单了解一下七个人的生平。

夹缝中的逍遥:竹林七贤的不同命运

1/5 嵇康

先说说“竹林七贤”的核心人物——嵇康。

嵇康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天才的艺术家。他给后世留下了很多传世之作,文章有《与山居源绝交书》、《声无哀乐论》、《养生论》等等,都被收进了中学的语文课本。还有著名的琴谱《广陵散》,至今仍作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流传甚广。

夹缝中的逍遥:竹林七贤的不同命运

嵇康不仅有才,人也长的帅,人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巍峨若玉山之将崩。”后两句出自朋友山涛之口。山涛也是“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意思是,嵇康的人格如松柏一般挺拔,如果他喝醉了,就像是一座玉山坍塌下来。

一个在品行、才能甚至相貌上皆无可挑剔的人,往往会遭到老天的嫉妒。我们都知道,嵇康后来被司马昭处死了,而幕后黑手,是魏国的大臣钟会。

这个钟会也不简单,熟悉《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他率兵攻灭蜀汉之后,一度想效仿刘备割据一方,但事情败露,很快就被部下给杀了。钟会曾经崇拜嵇康,有一天前去拜访,他以为自己是个大人物,对方至少会 向他礼貌地打声招呼。没想到,嵇康全程连看也不看一眼。

夹缝中的逍遥:竹林七贤的不同命运

钟会影视形象

钟会非常气恼,转身就走,嵇康这才问他:“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的回答也很巧妙,他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两人的初次对话以尴尬收场。

据说,嵇康就因为这件事得罪了钟会,给自己惹上了杀身之祸。钟会在司马昭面前进献谗言,诬告嵇康图谋不轨,嵇康也因此被杀掉了。

然而,如果说这就是嵇康被杀的根本原因,恐怕有点牵强。要知道,钟会的权力再大,在朝廷中顶多就是个校尉,犯不着为这点破事和嵇康过不去。真正想要嵇康死的,还是司马昭。

嵇康有一个显赫的身份,他是曹操的孙女婿,与曹氏家族有姻亲关系。你可别小看了这层关系,魏晋时期是个门阀社会,你和大家族的关系,往往决定了你的政治前途。

夹缝中的逍遥:竹林七贤的不同命运

司马氏得以掌权,得依靠门阀士族的支持,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门阀士族既然能支持你,也可以颠覆你。司马氏是通过诛杀曹氏宗亲上位的,而嵇康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必然反对司马氏,不仅如此,他还差点采取过行动。根据裴注《三国志》记载,淮南的毌丘俭造反时,“康有力,且欲起兵应之·····”足见嵇康反司马昭,不止是说说那么简单。

当然,上述说法缺乏充分的考证,我们也只能猜测。如今人们熟悉的版本是嵇康替好友吕安鸣不平,最终触怒了司马氏。吕安的妻子被他的兄长迷奸,而对方却恶人先告状。嵇康看不下去,挺身替好友作证,结果引火烧身,把命也给丢了。即便这事确有发生,也不足以让嵇康掉了脑袋,充其量只是个导火索。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政治上的,嵇康和司马昭不是一个阵营的人,而且他也的确反对司马氏。

2/5 阮籍和向秀

说完了嵇康,我们再谈谈阮籍。阮籍是个诗人,相比嵇康,阮籍的人生要平淡一些,但他和嵇康一样自命清高,对俗人“以白眼对之”。除此之外,阮籍对礼教也不屑一顾,曾著有《大人先生传》,讽刺了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正人君子。

嵇康被杀的理由是“非汤武而薄周孔”,按照这个标准,阮籍同样该杀。可他却活的好好的,这就进一步证明,嵇康之死有政治上的原因,所谓诋毁礼教,不过是随意扣上的帽子罢了。

夹缝中的逍遥:竹林七贤的不同命运

阮籍生前曾被任命为步兵校尉,所以他还有个称号,叫做“阮步兵”。阮籍早些时候是想干一番事业的,但司马氏掌权后,他不愿效力,又不敢像嵇康那样公然反对。于是整天喝得烂醉如泥,用装疯卖傻来伪装自己。有一次,司马昭曾想让阮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儿子司马炎,阮籍却天天喝酒,把自己灌得不省人事,最终只好作罢。阮籍至死也不会知道,司马炎后来当了晋朝的开国皇帝,这位大诗人险些做了国丈。

与嵇康和阮籍比起来,第三位出场的向秀,则没有前者的傲岸与浪荡。

嵇康与阮籍有艺术家的气质,他们都嗜酒如命,而向秀却不善饮酒,他更热衷于研究《庄子》,是个学者型的人物。

夹缝中的逍遥:竹林七贤的不同命运

当年钟会前来拜访嵇康时,向秀就在旁边。他目睹了嵇康对钟会不理不睬,并因此身首异处的下场。所以,他颇为识时务地向现实妥协。就这样,向秀做了朝廷的散骑常侍。不过,他这个官当和没当没啥区别,因为他基本上是不做事的。

向秀的成就主要在哲学领域,他给《庄子》做的注,成了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在“竹林七贤”中,向秀不算个重要的角色。

3/5 山涛

嵇康、阮籍和向秀,他们都是文人。这里的文人不仅指文章写得好,更是一种生存状态。虽然这三人皆有官职,但他们更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文人的理想主义成就了他们的名声,也造成了他们政治上的失败。

接下来的这两位,山涛和王戎,就比前三位世俗的多了。

夹缝中的逍遥:竹林七贤的不同命运

我们中学时都学过一篇课文,嵇康写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就是写给山涛的(山涛字巨源)。文章的写作背景是这样的,嵇康听闻山涛投奔了司马师,并引荐他一起去做官。但嵇康不愿意侍奉司马氏,于是向好友表达了自己志存高远,不愿受礼法约束的意愿。总的意思就是:你想当官就去当吧,我只想图个逍遥自在!

光看这篇文章的名字,你会被“绝交”二字给吓倒。这个山涛到底如何得罪了好友,竟让对方以“绝交”二字相送?然而,嵇康在临终之前,却把儿子嵇绍托付给山涛。毕竟,再清高的文人也知道,想要儿子将来有出息,还是得找个大人物才靠谱。嵇绍后来也在晋武帝的朝廷里做了官,显然和父亲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夹缝中的逍遥:竹林七贤的不同命运

山涛为人正直,做官也非常清廉。他在晋武帝时期任吏部尚书,选贤用能,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评。《世说新语》评价其“殆周遍百官,举无失才,凡所题目,皆如其言。”意思是说,凡是被山涛选中的官员,基本上都很称职,可见其有识人之能。

山涛还有着极强的政治嗅觉,当年做地方官的时候,他就看出了司马懿称病不朝的真实用意,于是辞官回家,从此远离政治。知道司马师上台后,山涛才回归政治舞台。

在“竹林七贤”中,山涛的政治名声最好。晚年一再向晋武帝上表辞职,却屡被拒绝。最后,山涛以78岁高龄得以善终。

4/5 王戎

与山涛同样入朝为官,并取得高位的,还有王戎。他也是“竹林七贤”中年纪最小的一位。比阮籍小了24岁。

很多人听说过“王戎识李”的故事。有一次,王戎和伙伴在路边玩耍,他们看见有一棵树,上面结满了李子。大伙都抢着去摘,王戎却直摇头。他对同伴们说:“如果树上有那么多李子却没人摘,证明它们肯定是苦的。”结果的确如他所料。

夹缝中的逍遥:竹林七贤的不同命运

《世说新语》用这个故事,来证明王戎的精明。他的长处是机智并善于审时度势,很难想象,这样的人竟能和“竹林七贤”这帮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在一起。阮籍曾对王戎说:“俗物已复来败人意。”意思是说,像王戎这样的俗人,时常来败坏他们这群高洁之士的雅兴。

王戎不仅热衷做官,也善于做官,当然,这里不是说他有特别的政治才能,而是指他特别能在官场上左右逢源,又不失良好的名声。王戎是个官二代,所以起步就比别人来得高。王戎先是接替父亲的位爵位,之后相继出任散骑常侍、河东太守和荆州刺史。五十岁那年,王戎成了朝廷的吏部尚书。

夹缝中的逍遥:竹林七贤的不同命运

晋惠帝上台后,天下败像已露。王戎升为太子太傅,后来又相继担任了中书令和司徒。后来,八王之乱爆发,王戎被司马囧任命为尚书令。此时的他早已无所作为,不过是随波逐流,甘愿做个“甩手掌柜”,把大事都交给下属去办理,也许正是凭借此道,王戎得以在西晋晚期的腥风血雨中幸免于难,并以七十二岁高龄安然地过完人生。

“竹林七贤”里最后的两位,刘伶和阮咸,之前已经说过,他们都谈不上重量级的人物,刘伶拒绝做官,逍遥了一辈子。阮咸和嵇康一样是个音乐家,但成就不及前者,为官更是政绩平平,没啥可说的。

5/5总结

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竹林七贤”,究竟有何与众不同。

从个性的角度来看,他们人人皆有非凡的一面。嵇康的洒脱、阮籍的癫狂、向秀的冲淡、王戎的机智、刘伶的豪放······他们都藐视礼俗,敢做常人不敢做之事,这当然是“竹林七贤”最闪亮的标签,但我们不能忽略另一个关键点,就是这群人的身份。

夹缝中的逍遥:竹林七贤的不同命运

“竹林七贤”中,嵇康是曹魏的姻亲,山涛是司马懿妻子的亲戚,王戎出身琅琊王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相比之下,阮籍、阮咸、向秀和刘伶的出身要稍低一些。这七个人中间,谁与当权者或门阀士族的关系越近,谁和政治的关系就越近。山涛、王戎皆身居高位,而嵇康则因为政治而死。除了嵇康以外,其余六人皆得以善终。

“竹林七贤”活跃于魏晋鼎革之际,门阀社会虽已形成,但尚未固化。所以,来自不同阶层的人得以聚在一起,因为有着共同的趣味,他们相互切磋,彼此欣赏,过一阵无拘无束的生活。

然而,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随着司马氏掌权,中原正式步入门阀社会。世家大族制约着皇帝,也让高层政治陷入到了长期的倾轧之中,社会的日益团块化,使得原本基于自然生态的士林阶层濒于瓦解。知识分子被迫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做出选择,要么向现实妥协,要么被现实离弃。

夹缝中的逍遥:竹林七贤的不同命运

“竹林七贤”真正的价值,在于它的多样性。它并非纯粹以玩世不恭自居的团体,尽管其成员常常表现得浪荡不羁。事实上,每个人的志向都不相同。有人甘愿做个闲云野鹤;有人一心要当官;有人品行端正,左右逢源;有人只想单纯地做学问。

至于后来的中国社会,士大夫要么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保持缄默,彻底变得消极颓废。要么在科举制度的洗礼下成为一个个严肃古板的道学先生。总之,他们的生命失去了弹性,从而也丧失了更多可能。

所以,什么是有生命力的组织?不在其成员的行为在表面上如何高度一致,而是它能否容下更多有不同背景,不同志向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