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老公吵架,妈妈14楼扔下孩子,2岁儿子当场身亡:为什么最亲的人总伤你最深?

 昵称65046383 2020-04-30

作者 | 居潇潇

来源 | 爸妈研究所(ID:mama_cn)


我们常说,情绪能救人也能杀人,遗憾的是,不是所有父母都懂得控制情绪,一旦理智被坏情绪吞噬,首当其冲的就是孩子。

——睿妈



世界上真的会有亲生母亲杀害自己的孩子吗?

会。

4月21日,这位母亲因故意杀害自己两岁大的儿子,被警方正式批捕。

还记得去年12月底,安徽某个小区发生了孩子不幸坠楼身亡的惨剧。

 
当时有人说,是孩子亲妈李某把孩子扔下了楼。很多人根本不敢相信,虎毒尚且不食子,怎么会有母亲忍心伤害自己的孩子呢?

然而,事实往往比想象更残酷。

当天,李某和丈夫因为对孩子教育方式有不同意见而发生争吵,从卧室吵到客厅,又从客厅吵到窗台。

李某一时情急之下放了句狠话:

“把我逼急了我就跳楼。”

没想到丈夫根本不在意,火上浇油道:

“你跳一个我看看,你不是经常讲跳楼吗?”

谁知李某顺手就把身边2岁的儿子扔出了窗户,紧接着自己也要往下跳。
丈夫这才把她拉住,但悲剧已经铸成。

 
孩子坠楼之后,整整半个小时,夫妻俩都没有出现。还是附近居民和保安给警察和120打了电话。

 
经过20分钟抢救,孩子最终还是不幸身亡,4月,李某也因为故意杀害儿子而被批捕。

直到面对警察,李某才流着泪说,万分思念,悔不当初。
 

可惜,再多的眼泪和后悔,也换不回那条无辜的小生命了。

世上最讽刺的莫过于,最亲最爱的人,却伤你最深。

妈妈的坏情绪,由孩子买单

前不久,河南一位母亲一气之下爬上窗台,扬言要跳楼,对孩子以死相逼。

 
直到消防员到达现场,几番劝说,她才从窗台下。原来,她因为孩子不写作业一时激愤,才选择了这种极端的方式。

新闻的最后,孩子下跪认错,承诺以后好好学习。

这一出闹剧的结局看似是“皆大欢喜”,但那个被母亲威胁的孩子真的没有受伤吗?

母亲动不动用跳楼相威胁,留给孩子的,只可能有两种结果。

其一,是从此对生死漠然,对他人的生命无感,对自己的性命也毫不在意,下一个用跳楼相威胁的,可能就是孩子。

其二,心中留下深深的阴影,生怕自己的错会让父母自杀,硬生生活成了“讨好型人格”,终其一生,都在完成别人的期许,忘记自己的初衷。

对孩子来说,这两种结果都是莫大的不幸。

曾经看过一起骇人听闻的惨剧,福建一个五年级男孩被妈妈活生生勒死,随后,母亲跳楼自尽。

 
消息一出,家长群里的妈妈们都在扼腕叹息。在旁人眼中,男孩成绩优秀,还弹得一手好钢琴,性格也乖巧伶俐。

没人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才会让亲妈杀害儿子,

有人说是母子因为上英语课起了争执,

也有人说是因为孩子期末考试没考好,

但这一切都罪不至死啊。

有一位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

像“勒脖子”这样狠厉的手法,但凡中间有一丝心软一丝犹豫,都不会成功。

我们不敢细想,孩子临死前是怎样的绝望和无助。

他在重点小学上到五年级,十几年的人生一直认认真真生活,但一切因为妈妈的极端情绪而结束。

尽管最后这个母亲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好好一个家也彻底毁了。

我们常说,情绪能救人也能杀人,遗憾的是,不是所有父母都懂得控制情绪,一旦理智被坏情绪吞噬,首当其冲的就是孩子。

那些没有自保能力的孩子,成了最无辜的牺牲品。


所谓矫情的背后是无底深渊

每当看到这些新闻时,人们总是为孩子感到痛心和惋惜,下意识地指责妈妈们的自私,但很少有人想一想,妈妈们的极端情绪从何而来?她们真的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不,她们当然爱孩子!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极个别案例,我们愿意相信,母爱是天性,是本能,是骨血里割舍不下的羁绊。

问题是,这份爱太沉重,当妈妈这件事太难了。

旁人总认为,当妈之后没资格脆弱:你都是当妈的人了,怎么还像个孩子似的?不是说“为母则刚”吗?

那些因为生育和婚姻带来的“抑郁症”和“自杀”,更是成了他们口中的“矫情”和“折腾”。

但现实是,

有 48% 的人认为自己产后 3 个月生活没有了色彩和希望;
47% 的人曾经觉得自己是个糟糕的妈妈。

外人眼里的“矫情”,落到妈妈身上,就是无尽深渊。

印度电影《皮胡》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悲伤的故事。

 
小女孩名叫皮胡,这天睡醒之后,她习惯性找妈妈,却发现妈妈“在睡觉”。她没有吵闹,自己去厨房找吃的,跌跌撞撞地想给妈妈做早餐。

没过一会儿,她又来到了母亲身边,想让她陪自己玩。这时观众才看到,年轻的妈妈已经自杀身亡了,但年幼的孩子一无所知。

突然,电话响了,孩子无意中摁下了接听键,电话那头传来爸爸的声音,男人对妻子不停地咒骂:

“蠢货,你把我的生活弄得一团糟!”
“因为你我差点没赶上飞机,你没帮我收拾行李,也没帮我熨衣服。”
“我忘了拔熨斗的插头,这都是你的错,你们女人是男人人生中最烂的存在……”

骂完之后,对方怒气冲冲挂了电话。而这边,无人照看的小女孩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最后,她发现了妈妈手中残存的安眠药,开心地吞了下去。

 
看完电影,我们谁又能忍心指责这位妈妈的“不负责”呢?

她只是太累了,累到放弃了继续活下去、继续撑起这个家的念头。

对于妈妈们来说,每天和孩子的屎尿屁打交道已经很辛苦了,但更辛苦的是,身边人乃至整个社会,都在下意识对此视而不见。

全世界人都知道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之前就拒绝了一个女性产后用品的广告,理由是:

“在展示产品用途和部分裸露上,显得过于生动具体。”

过分裸露?

我们不如看看广告都拍了些什么。

短片中,一位妈妈被婴儿哭声吵醒,起床哄孩子睡觉顺便去一趟洗手间。


她拖着疲惫的身躯,穿着笨拙而显眼的“尿不湿”,一步一步挪动着。


好不容易坐到马桶上,孩子哭声越发洪亮,妈妈只能勉强加快动作,擦拭着鲜血,以求快些回到孩子身边。


匆匆几个画面,没有任何露骨的表达,却把一个刚生完孩子的妈妈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如果这也能算“过于裸露过于具体”,不适合出现在公众视野中,那承受这一切的妈妈们,又该找谁去分担自己的痛苦和不堪?

正是因为妈妈们不被理解,不被看见,才有了那么多悲剧。

主持人李艾在《新生日记》中说起朋友的经历。

对方生下孩子之后饱受生育之苦,有一次推着孩子去公园,一瞬间竟产生了把孩子留在那儿的念头。

“如果我就这样回家,我人生是不是就可以重新再来?”

 
她后来回想起来,又是后怕又是自责。

为人母的焦虑、负担、压抑,不是一分一秒,不是一天两天,而是长年累月,没经历过的人,永远无法想象。

所有情绪一旦决堤,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别把坏情绪留给最爱的人

所以,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

最关键的一点,是与自己的情绪和谐相处。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讲到,有些人会不自觉地开启“自毁模式”,用某种奇怪的方式把自己的生活推向毁灭。

那些自毁的人,本质上是在“责备”所有人,越不成功,越会责备,越责备,就会越不成功。

但他们忽略了一点:责备对真正的问题无济于事,反而会伤害身边最爱的人。

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不论是高兴、悲伤还是兴奋、气愤,本身都是我们对生活的反馈,这种本性是无法压抑的。

我们要做的不是责备,而是接纳。


比如对于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愤怒”。

  • 首先,我们要对自身情绪有充分觉察,了解“自己生气是什么样”,避免愤怒而不自知,造成情绪失控。

  • 其次,尽可能减少愤怒来源,在发火之前问问自己“这真的值得我生气吗”,把引发情绪的人、事、物缩小到最小的范围。

  • 同时,及时对情绪进行转移,在濒临失控的边缘,尽可能停下来,给自己一点缓冲的时间,避免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举动。

网友@小飞龙妈妈就分享了自己“制怒”的经历。

某天,孩子一本正经地对她说“这段上课没听,所以考试不会,我就抄了别人的”,她气不打一处来,身体都气得发抖了。

正在这时,她看到了孩子爸走进房间,果断转身离开,把教育孩子的任务交给了他。

这个做法看起来像在“踢皮球”,其实恰恰是避免情绪失控的最佳选择。


在家庭中,没有人天生完美,所以——

不妨把妈妈看成是一个正在努力的普通妈妈,

把孩子看成正在成长的普通孩子,

所谓的“渣爸”、“丧偶式伴侣”也只是正在成长的普通爸爸。

我们不必被负面情绪拖拽,也不要做那个等待被救赎的弱者,真正能拯救我们的,只有自己。

爱孩子、爱家庭的前提,是爱自己。

别被所谓的“为母则强”绑架,做个拥有稳定情绪的妈妈,比什么都重要。


作者简介:

爸妈研究所(ID:mama_cn),研究1-6岁家庭教育新知识,是妈妈的教育笔记,是爸爸的带娃攻略,是孩子的成长能量站。转载请联系爸妈研究所。作者:居潇潇。

*注:文章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 家长必读 ------------

跟百万妈妈一起,让学习更轻松!


北师大教授康震的唐诗解读课:爱上国学经典,提升文学素养!

扫码限时0元领取,永久收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