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年】系列之二:80年代的年

 雨果的书房 2020-05-01

70-80年代出生的人应该深有体会,那个时候的物质生活都很贫乏,即便是有钱也要凭票供应。什么粮票,肉票(不是绑票的意思)、布票,自行车票,电视机票。

尽管那个时候爸爸已经在城里工作了几年,但是单职工的家庭养活三个孩子和两个大人还是蛮吃力的。没有菜好解决,妈妈经常带着我们骑车到郊区捡剩菜。很多菜农收割完蔬菜之后,剩下的菜不愿意收拾,我们就可以捡回家腌制成可口的咸菜,一年四季都有菜吃,大多数都是大白菜,偶尔能捡到萝卜、雪菜。这里必须表扬一下妈妈的手艺,以后会在回忆录中重点提到妈妈拿手的几个菜。

菜的问题解决了,粮食怎么办?

幸好,妈妈的户口还跟着爷爷奶奶在老家的农村,包产到户政策下来的时候,我们家就分了5个人的地。这样,不够的粮食每年就从地里收,不用花钱购买了。所以,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每年寒暑假期,我都会跟着父母到农村里收庄稼。夏天就是麦子,秋天就是水稻。

跟无数孩子一样,我最开心的时间,那肯定要数过年。

为啥?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贫苦的生活了一年,就指望着过年期间做点好吃的打打牙祭,做件新衣服迎接新年。不过在我这样孩子的眼里,似乎吃穿都不是最重要的,玩才是。所以,要让我给过年有什么好的排个优先级,我会这么排:一是有压岁钱虽然不多,二是能好好地玩,三是有好吃的,至于是不是有新衣服当时似乎并不在意。

首先说这个压岁钱。在我印象中是80年代中旬,几乎家家日子过得都很紧吧。平时见得最多的票子(人民币)是1毛的(角),只有过年时间大人才可能给1元钱作为压缩器。那个时候,对孩子来说一元钱就可以到商店挑选东西了,虽然不能说是梦寐以求吧,但是也是土豪级别的。老板也很精明,把很多东西都拆开卖,还能多卖几分钱。就比如,鞭炮,拆开了一个个的买。大人喝的酒,论杯卖。

其次说玩这个事情。过年期间玩得最多的就是鞭炮了。一般大人都会提前买好过年几天要放的鞭炮(方言叫炮仗),比如接年,年初一到初三,每天早晨放的,给先人上坟用的鞭炮。剩余这些之外如果还有额外的,就交给我们小孩拿去解开鞭炮的绳子,一个个地放。

怎么放鞭炮。那花样就多了。牛粪,是我们最喜欢的道具。你能想象到,一坨坨深色的冒着热气的牛粪,被炮仗炸开了花的场景吗?简直就像八路军炸飞了一个个日本鬼子的炮楼一样的笑果。但是,偶尔也会出现事故,哪个小伙伴跑的不及时,就会被炸一身牛粪。我们是要做大事的人,谁会拘泥于这点小节,擦干脸上和身上的牛粪,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

当然,最让我和村里小伙伴们期待的,还是每年年三十晚上吃完年夜饭,我爸都会跑到我家平板房的房顶,燃放那种大一点烟花。那个时候能够买得起这种大烟花的,感觉全村就我们一家。几乎全村的小孩子都来围观,那场面现在想想都觉得很荣光。不过现在回忆起来,那可能是爸爸为了体现自己与其他家庭不一样的地方,作为村里第一个到县城工作的农村人,还是蛮自豪的。

三是好吃的。那个时候每年过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奶奶都会杀1-2只老公鸡。都是开春的时候,自己家买来仔鸡养大的,一版都是1-2年的土鸡,用柴火大铁锅炖出来的肉质非常鲜美,现在回忆起来很多年都吃不到那种土鸡的味道了。母鸡就留着下蛋。这是奶奶一直保持家里有土鸡蛋吃的秘诀。蔬菜长在家里的菜园子里,一年四季都有的吃,例如茄子、豆角、西红柿、黄豆、黄瓜,辣椒,土豆,南瓜。有些存不到冬天,就把它们晒成干货留到冬天炖着吃。

至于过年的新衣服,我一直都没有提过要求,哥哥姐姐或亲戚朋友送来的衣服,我都愿意穿。但是,这种观念一直到上了初中的时候,我才感觉有所变化,才开始懂得美丑的观念,衣服新旧之分,款式土不土。。。现在知道那是青春期了。但是,当时要同时给3个孩子,4个大人的7口之家添置新衣服,确实是辛苦了只有一个人拿工资的父母。

下面一段我希望聊聊童年时候眼中的父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