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的本质和意义,从古文字到哲理人生的解读,有点深

 至善哲论 2020-05-01

打开创新与成功之门的钥匙——精诚                                                              第八章:精诚之源——爱

一、“爱”的本义

“爱,金文由欠(一个人张着嘴巴,表示呵气、或喃喃倾诉)+心,(同情、疼惜)构成……繁体篆文再加倒写的止,表示因疼惜对方而奔波,造字本义:动词,用心疼惜呵护,喃喃倾诉柔情,为之奔波辛劳。”——参阅《象形字典》

“欠,甲骨文由口+跪坐的人构成,造字本义:动词,因倦怠而张口深深吸气和叹气。”——参阅《象形字典》

爱是对对方的困难与不幸的同情、疼惜,爱是对对方的需求的响应、满足,爱是发自内在的情感,也是实实在在的付出、作为。

爱是为满足他人他物的需求而做出的响应、付出,是对平衡的、圆满的、正常的状态的(包含他人他物的和自身的)守护。

爱起源于对客观存在的困难、不幸、需求的感知,所以爱不是自我性情的宣泄。

爱是对客观存在的付出,所以爱不是基于自身需求的渴求。

爱是发端于人的作为,是人和客观存在的相互作用,所以不可避免地要遵守大自然的规律和趋势,所以爱亦有道。无道的爱,是不切实际的自我渴求,是性情的无知宣泄(此处的无知,包含对大自然的规律和趋势的不明白,及对自身遵从大自然的规律和趋势的无法掌控。知的“掌控”之义参阅于《儒学求义》)

二、释“爱”

1爱是精诚之源,是发现自身使命和实现目标的契机

爱是对对方的困难与不幸的同情、疼惜,爱是对对方的需求的响应、满足,爱是在“和”的框架下与对方相互作用,其必然得到祥和的结果。

对方的需求,是自己与他人他物相互作用的外在力量,没有这个外在力量,所谓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对方的需求,也是自己与他人他物相互作用的外在限制,它是把相互作用限制在“和”的框架下,并将其结果指向祥和。

比如,商人想挣钱,就需要有商机,而这个商机则根源于他人的、社会的需要;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在人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会伴随着科技、生产力的飞跃及人们的自律,它们推动了人们去提高生存能力,去创造祥和的结果。

爱以响应、满足对方的需求为要务,在作为的过程中,会得到对方及自然的规律和趋势的不断纠正(消除来自自性膨胀的对认知、作为的不利因素),从而使自己的作为更加贴合实际,更加符合自然的规律和趋势,进而有利于精诚度的积累。

精诚度的积累表现在人的感知能力、作为能力的加强,预示着人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的需求和目标。

不平衡、不圆满是苦难、不幸、需求的根源与本质,所以,人的作为根源于感知,感知系统对对方的不平衡、不圆满状态的感知,是爱的作为的前提。敏于行才能成功,但人欲敏于行,必先敏于知(感知)。

比如,一个人很想去爱,但却不知道对方“哪里不平衡?哪里不圆满?痛苦的是什么?需要什么?”,就谈不上爱的作为,这样的爱只是给自己的性情发泄安上了一个“爱”的名字罢了,有点自欺欺人的感觉。

人和万物的相互作用,是自性和他性的相互作用,感知到了,也明白怎样去爱,但就是管控不住自性的膨胀,任由膨胀的自性胡作非为,其实际作为过程就会与“和”的框架背道而驰,就会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所以,在作为的过程中,来自对方和“自然的规律和趋势”的纠正是十分重要的,而由于这种纠正在生命作为过程中的不断的累积的精诚度,则限制了自性的膨胀,并指向了祥和的结果。

爱是作为的外在动力,是自我精诚度积累的外在动力,所以,爱是精诚之源。

人的使命根源于大自然的、他人他物的需要,爱是对对方的困难与不幸的同情、疼惜,爱是对对方的需求的响应、满足,所以,爱是发现自身使命和实现目标的契机。

2爱是生命产生的根源,也是生命得道的表现

人产生于大自然的需要,人的存在和发展在于满足大自然的需要。万物作为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它们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自然的需要。

爱是对对方的困难与不幸的同情、疼惜,爱是对对方的需求的响应、满足。

所以,爱是一种致力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作为,是生命产生的根源,也是生命得道的表现。

得道即是德,所以,爱是生命德的表现,爱的量度等值于德的量度。

德是万物存在和发展的依凭,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整体角度看,德是自然对人的容纳力的量度。

有德则存,无德则灭;厚德则昌,败德则亡。人在自然中,有多少德,自然就对人有多大的容纳力。

在新冠肺炎肆虐、各种灾害频繁降临的今天,人们应该明白: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小了自然对人族的容纳力,自然的容纳力和人族现有存在的失衡,是各种灾难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

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在现今的世界,保护环境已经刻不容缓。保护环境,爱护万物,增加大自然对人族的容纳力,是人们应对自然惩罚的根本措施。

3、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通过现代天文学,我们知道我们生存的地球在宇宙天体中连个沧海一粟都算不上。

我们破坏了地球的生态平衡,给我们人类带来了灾难。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地球的旧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会有新的平衡的建立,只是新的生态平衡大概率地不适于人类的生存而已。

没有了人类,地球照样转,照样有新的生态平衡,新的物种产生。

我们破坏的是什么?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与条件,是在现有的生态系统中和我们相互依存、各取所需的物种的生存条件!我们的破坏行为,最终遭受不幸的是谁?是我们自己和与我们相依为命的亲近之物!

大自然那么大,万物那么多,我们人类在自然面前太过渺小,根本无足轻重!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

说的是,大自然自有其规律和趋势,并不会对某一个物种进行特别的照顾,让它凌驾于自然的规律和趋势之上。

大自然给了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足够的空间和资源,却并没有给人类以特别的照顾,让人类凌驾于自然的规律和趋势之上胡作非为。大自然给人类的这些空间和资源是能在多大程度上被人所利用,则取决于人得道的程度,即人对大自然付出爱的程度。

所以,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4人籍于爱可以叩开生命之门

人作为一个生命,因大自然的需要而生,大自然为人性需要的满足提供了实现的道路,人凭借对大自然的爱而得以满足需要,得以存在、发展。

人性根源于人的需要,也根源于生命的不平衡、不圆满,它是人的一切作为的内因。

人的一切作为(包括想与做),都要接受客体和“自然的规律和趋势”的检验,符合客体利益和“自然的规律和趋势”的,必然成功,反之则会给自己引来祸患。

比如:人是喜生恶死的,要想生,就要付出爱,去响应、满足自然的需求,去顺应自然的规律和趋势。

爱的完全程度,是精诚度的体现,它体现了自我与“客体需要、自然规律和趋势”的契合程度,所以,爱的完全程度,和需求满足、目标实现的结果正相关。

比如:一个人说爱另一个人,却总是在诱惑面前不能约束自己,常常做出对不起对方的事,这样的爱,体现了自性的矛盾,是不完全的,也是得不到祥和结果的;一个人爱自己的宠物,放任它到处咬人,咬了人还理直气壮,这样的爱,是自我膨胀遮蔽下的偏激的爱,不符合“自然规律和趋势”, 也是得不到祥和结果的。

爱是和的在自我层面的体现,爱是大自然对人的第一的、完全的律法,人籍于爱可以叩开生命之门,走上实现生命需要的道路。

5、爱才值得拥有,也才能够拥有

人对生命中的一切的拥有,其实是人与自然万物在“和”的框架下的相互作用,在人的生命层面的体现,而这一切,根源于人爱的作为,响应了他人他物的需要,符合了自然的规律和趋势,履行了人的天赋使命。

所以,爱才值得拥有。

缺失了爱,人就失去了存在、发展的依凭和道路。缺失了爱,人的一切作为就只是在自我的膨胀下的胡作非为,人会损害他人他物的利益,违反自然的规律和趋势,只能造成自然对人的容纳力的降低。当容纳力降低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发来自他人他物的、自然的规律和趋势的反制作用,人即使是已经得到,但也会后续的主客观相互作用中被剥夺。

比如:很多的夫妻,会因为爱的缺失而离婚,因为没有爱,就只剩下了相互伤害,也就失去了婚姻维持的条件和必要;在金钱社会,人都喜欢钱,但只有懂得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的人,才能够拥有大量的财富,现实中有很多人喜欢钱却不会用钱,结果在羡慕嫉妒恨中度过了一辈子,也有一些人喜欢钱却不会用钱,突然之间得到大量财富,结果在自己的挥霍和各种莫名其妙的原因下,迅速地返贫。

所以,爱才能够拥有。

6、人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去爱

大自然给了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足够的空间和资源,让人们去爱,去满足自身的需要、实现自身的目标。

人的主观意识是人与万物相互作用累积的结果,是这种相互作用在人的生命中的沉淀,从根本上说,并不存在主观意识,一切都是自然,一切自然而然。

人本着自身的需要、实现自身的目标而作为,本质上是人自我的膨胀下的作为。所以,人的爱应该以客观存在的困难、不幸、需求为起源,为牵引,去完全自己的爱。

爱要爱得自然而然,没有任何的自我需求和目的的掺杂,才是真爱、完全的爱。

自然的规则是 “和”则互利共赢,人们实在是没有必要担心爱会吃亏。

“心、性、意、力”是自身的存在要素,表征着人作为的能力,它们同样是人与万物相互作用累积的结果,是这种相互作用在人的生命中的沉淀。从根本上说,人和万物的相互作用,都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人的主观参与的空间。

比如:人想做一件事情,也知道这件事情是对的,应该的,但就是提不起精神去做;人做一件事情,或者不想,或者不能用尽全力……所有这些不想、不能,根源于自性的驳杂,不够精诚,也从根本上根源于人的历史的与万物相互作用的驳杂。

要想结果完美,就要爱的完全。

要想爱的完全,就需要在生命中的每一刻,每一个与他人他物的相互作用中,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去爱,让自己的爱朝着完全的方向积累,使自性更为精诚。

比如:两个原本相爱的人,在长久的相处中,爱逐渐地消失了,留下了自私、偏执、不满,最终导致分离。这是因为双方不懂得在生命的每一刻,相处的每一件事中,去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地爱,让爱来纠正自性,结果在长期的积累中,造成了自性中驳杂成分的膨胀,消解了爱的积累。

在生命中的每一刻,每一个与他人他物的相互作用中,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去爱,是对爱的涵养和呵护,是自身精诚度的积累,也是实现完美的、祥和的结果的道路。

7、爱的结构与博爱

人在大自然中,与不同的存在的相互作用的频次、力度是有差别的,人与不同的存在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存在着直接的、间接的差别。

这些差别,导致了人与万物相互关系的远近强弱。

这些差别在相互作用中会有不同的沉淀,导致了人的性情、习惯,以及对不同事物的敏感度、精诚度,同时也导致了人在处理不同事情的轻重缓急、方式方法。

比如:在人的社会关系中,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同事、认识的人,陌生人,因与人的相互作用的频次、力度的不同,人也是区别对待的;在自然关系中,衣食住行相关之物、与人的生存间接相关之物、感受不到相关性之物、地球、太阳系结构、银河系结构、宇宙结构,因与人的相互作用的频次、力度的不同,人也是区别对待的。

人遵循“在中自然的与他人他物的相互作用的结构和历史沉淀”作为,是人的天性。亲亲(亲近与自己关系密切、依存度高的存在),正是这种天性的典型结构形式。

亲亲,是爱以自我为中心,以与自我的关系密切程度、相互依存度为标准,向外围层层递弱的结构形式。

比如:人为什么要破坏生态平衡,因为在人的天性里,自己的需要比生态平衡重要,甚至自己的家属、亲戚朋友同事、同类的需要都比生态平衡重要,因为后三者与自我的关系密切程度、相互依存度,都要比维护着生态平衡的其他物种的高。

在自然的、系统的对人的群体(团体)的容纳力足够的情况下,亲亲(爱的结构形式)是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是人维护自身生存、发展的有效手段。

人与外界存在的历史相互作用的沉淀,形成了人性,人性是决定人的作为的内在因素,这说明了人的一切都是自然的产物,人从来没有也根本不可能违背自然。只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大自然并没有对人进行特别的关照,相反大自然中的一切存在都在运动变化之中,万物都经历着“生住异灭”,人也经历着“生老病死、祸福成败”。

在人的角度看, “生老病死、祸福成败”是十分严峻的一个问题,因为“生、福、成”是人想要的,其它的是人想避免的。

所以,在人自身的角度看,这个沉淀的过程是人的作为的产物,人可以在作为中通过选择、改变来改变自己的缘分、结果,以实现自我的需要和目标。

博爱,是一种超脱亲亲天性的爱,它的对象直指所有同类乃至于天地万物,它根源于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它致力于在更深广的层面上去顺应自然的规律和趋势。

博爱,不是人的天性,它的本质是人文关怀,它是人乃至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在自然的、系统的对人的群体(团体)的容纳力不够,或者人的群体(团体)、系统遭遇突发的威胁、灾难的情况下,亲亲(爱的结构形式)就演变成了自我膨胀的、害人害己的作为。这个时候,人就需要摆脱亲亲的束缚,以博爱代替亲亲,就显得更为重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