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氏银库发现“神秘”藏宝图,有关专家说:这张图有可能是赝品

 历史解密坊 2020-05-01

太平天国首都南京被攻破之后,圣库中的财宝却不见了踪影,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至今都在流传,曾国藩与曾国荃兄弟私吞财宝,而“圣库案”也成为一个历史未解之谜。在广东省北部的一个小村落内,有一座“曾氏银库”,据说其内存有大量金银,而它的出现,也令曾家兄弟侵吞天国宝藏之事再次被人提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曾氏银库内的藏宝图,能否揭开百年前的秘密?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863年末,太平天国败局已定,只剩下一座“天京”孤城,此时也处于清军的团团包围之下。在李忠王的苦苦劝慰之中,洪天王仍然不为所动,坚决不准“迁都他地,再作计较”。翌年7月,天京城彻底失守,清军将城内财物洗劫一空。

在此之前,曾国藩曾在奏折中信誓旦旦的写道:“洪逆之富,金银如海,百货充盈”,可是太平天国彻底覆灭之后,同治皇帝收到的奏章中却出现了“克复老巢,而全无货财,实出微臣意料之外,亦为从来罕闻之事”的话语,曾国藩前后话语如此巨大的反差,难免令人生疑,毕竟破城之事皆是由曾家兄弟全权负责的。

太平天国宝藏之谜,源于洪天王提出的“圣库制度”,他立下规定,天国之人不准私藏财物,所有金银都要上缴圣库,由上级统一调度安排。正因如此,我们可以推断,历时14年、占据中国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其所积累的财富必定如曾国藩所言,“金银如海,百货充盈”应不是空穴来风。

同治皇帝对此非常重视,曾派专人进行查探,但是曾国藩在朝廷内树大根深,提出了“圣库财宝一焗成灰”之语,以“通天之手”此事平息。丝绸字画被烧毁情有可原,金银珠宝如何会被焚烧的一干二净?曾国藩的解释可谓是漏洞百出,致使后世民间多有流言蜚语。曾有文人言之凿凿,推断称天国圣库财宝确实被曾家兄弟私藏,为了能够隐藏财富,二人便雇佣船只200余艘将其运往湖南老家。更有甚者还这样乱嚼舌头,兄弟二人早已暗藏自立之心,借清廷元气大伤之时,准备重新开辟帝业。

时间到了2007年,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位于广东省始兴县东湖坪民俗文化村的一座特殊建筑,被推上了热搜榜,该建筑就是著名的“曾氏银库”。东湖坪村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共有村民1600人,其中曾姓占据七成以上,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原因,是因为早年有曾氏老祖曾迁居至此,并逐渐开枝散叶繁衍至今。

据村中曾氏老人称,曾家祖上是粤北巨富,在迁居该村之后便大兴土木,先后建造了曾氏宗祠、永成堂围楼、书香民居、元盛书院等建筑,不过最令人瞩目的一栋,还是曾氏银库。曾氏银库虽有银库之名,却在建筑风格上与普通民居无异,从样式上看,曾氏银库有前后厅以及四间卧室,属于典型的“两厅四房”结构,甚至还配有厨房套间。如此设计方式,也能看出设计者的心思之缜密,体现古人“财不外露”的人生智慧。

既然是银库,作用自然是用于储存金银,故此其防盗设施非常齐全,首先,银库墙壁被进行了特殊加厚,足有普通民居墙壁的2倍之多。其次,银库内房梁粗大结实且紧密,可以有效防止盗贼进入。再次,银库窗口形状外小内大,不但可以透光透风,更能用于瞭望与射击。最后,银库进出的大门共有三道,最外层为木门,中门为铁栅栏,内门则由铁板制成。

如今的曾氏银库已经被搁置不用,但是其独特的内部设计,也能令人感受到它曾经的辉煌。相传曾氏银库之内财宝无数,都是曾家一门的私产。老人还补充道,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氏家族长老为了不令家族财产落于日寇之手,特命可靠之人,将所有金银珠宝藏于九处隐蔽之地。至于金银都被藏于何处?老人也不清楚,因为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年知道真相的故人都已陆续凋零。

不过事情并非毫无线索,老人随即又指出,在曾氏银库的墙壁之上,刻着许许多多的线条与圆斑,它们纵横交错且排列有序,乍看上去犹如一幅巨大的地图,如果将粗线代表河流,细线代表道路,圆斑代表山丘,就可以大致规划成是某一处地域的地形图。村中百姓都认为,曾氏银库上的图案,其实就是先人留下的藏宝图,只要能够找到宝藏图上所记载的位置,就能寻回先祖的宝藏,并证实曾国藩兄弟二人是否私藏了天国圣库财宝。可遗憾的是,地图受到了严重的风化侵蚀,图案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因此时至今日,也没有任何人能参透藏宝图中的秘密。

值得一提的是,现今有专家曾对曾氏银库藏宝图进行过专项研究,认为墙壁上的藏宝图可能是后人牵强附会的臆断,从墙体本身的层次以及图案断茬来看,图案应该是自然风化剥蚀的结果,而非人为雕刻的产物。孰是孰非,作为非专业人士的我们自然难以判断,不过小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考古科技的逐渐进步,太平天国宝藏与曾氏银库的秘密终将会水落石出。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