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期病例答案:腮腺淋巴瘤与腺淋巴瘤少一字(一恶性、一良性),但超声表现却是很相似

 粉粉在微笑 2020-05-01

先来简要回顾上期病例:患者,男37岁,2月前发现左耳垂下无痛性肿块,后自觉肿块逐渐增大,来医院就诊。患者否认“吸烟史”并无长期“二手烟”吸入史。

超声显示:左侧腮腺多发低回声,较大26X15㎜,边界清,后方回声增强,内呈网格状,CDFI:血流丰富,呈分支状。

 

结果:昨天共有三位老师答案提及淋巴瘤,其中亳州同济医院的李宏亮老师、北方医院的沈美玉老师都考虑淋巴瘤的诊断,山东影像所的班永光老师考虑不完全除外淋巴瘤,剩余老师大部分考虑腺淋巴瘤,部分考虑混合瘤,极少数考虑了一些其它少见诊断。

分析:回顾上篇文章我关于腺淋巴瘤的总结(腮腺混合瘤和腺淋巴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腺淋巴瘤不是淋巴瘤)):长期吸烟史对腺淋巴瘤诊断非常重要,否认吸烟史的要注意询问被动吸烟史,多发位于腮腺下极是其特点;网格样及蜂窝样回声是本病较为特异指标,但是敏感性不高,血流特点是超声上区分腺淋巴瘤和混合瘤敏感性、特异性最高的指标,但是与淋巴瘤难以区分。

本例从超声表现上看完全符合腺淋巴瘤I型(内见线状强回声分隔,呈网格状),多发位于腮腺下极(都是淋巴病变),网格样回声,血流丰富且分支状,均完美的契合了腺淋巴瘤,相信大部分看到图像都怀疑腺淋巴瘤,包括我自己也是,但是上次文章我们阐述了长期吸烟史对腺淋巴瘤诊断非常重要(可能的发病机制:烟焦油中的化学物质作用于淋巴结中迷走的腮腺组织,导致这些组织化生),本例我反复询问患者没有吸烟史和被动吸烟史,为防止“耙耳朵”,特意在患者媳妇出去后又追问了一次,还是否认,至此基本肯定无吸烟史(部分老师依据此排除了腺淋巴瘤思路正确),再加上患者年龄轻(腺淋巴瘤一般五十岁以上),至此诊断腺淋巴瘤就开始动摇,看病史肿块2个月逐渐增大,提示肿块生长较快(呈现恶性特征,腺淋巴瘤和混合瘤都是生长缓慢的,很多都忽视了这一病史),我上篇文章总结最后一句(血流特点是超声上区分腺淋巴瘤和混合瘤敏感性、特异性最高的指标,但是与淋巴瘤难以区分),已经暗示大家腺淋巴瘤和淋巴瘤在超声上难以鉴别,如果说非有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这个看起来低回声非常多(图2),远远多于腺淋巴瘤,但是对侧却没有,另外病灶较大却没有出现无回声区。

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淋巴瘤是由淋巴系统发生的一组恶性肿瘤,原发性唾液腺淋巴瘤较罕见,其中75%发生于腮腺,其中最常见类型为结外边缘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滤泡型淋巴瘤(FL)MALT淋巴瘤是一类低度恶性的B细胞淋巴瘤,可侵犯几乎所有淋巴结外的黏膜组织甚至无黏膜的部位,以胃黏膜最常见,其次为眼附属器、唾液腺等部位。腮腺原发性淋巴瘤以中老年较多见,超声表现为腮腺内单发或多发的极低回声肿块,单侧发病多见,部分可见线状高回声呈网格状,后方回声增强,或腮腺弥漫性改变,内有多发极低回声结节,CDFI:血流丰富。其中两位老师诊断了良性淋巴上皮病(肿块型淋巴瘤与结节型良性淋巴上皮病超声表现确实很相似),多为干燥综合征的病理表现,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常累及双侧腺体,由于淋巴上皮病可继发淋巴瘤,此时鉴别非常困难,需活检病理确诊。

总结:本例腮腺原发性淋巴瘤超声表现与I型腺淋巴瘤非常相似,很容易误诊,但是病史明显不符合腺淋巴瘤表现,希望通过此例让大家重视病史在诊断疾病中的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