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传统文化中医的认知与思维

 我爱你文摘 2020-05-01
中华传统文化中医的认知与思维

对于中医,有的人说是国粹应该发扬,也有人说过时了,应该淘汰。孰对孰错,我个人认为只有业内人士才有发言权。我也学过几年中医,让我以过来人的经历和感悟来剖析一下中医的利弊。

中医中药是集自然,时空为一体的传统医学,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为宗旨。以脏象经络对应天地时空,可以达到异病同治,未病先治的效果。

由于中医的博大精深,再加上历史上由于战乱出现过断层,所以得其精髓者如凤毛麟角。汉代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书籍,确立了辩证论治的原则,以六经辩证为临床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受到了历代医家的推崇。

而随着《辅行诀》的横空出世,中医对中药的属性,剂量和归经又有了新的认知。近代刘力红老师的《思考中医》一书中比较完美的概述了中医,也对当下一些中医人做了剖析。

中华传统文化中医的认知与思维

很多人都听过民国时期,中医和西医有过一次大的PK,当时民国政府准备取消中医,没办法当时京城的四大名医为了给中医正名,和西医的德国医生治病比赛,由全国找出50个疑难杂症病人,由西医先挑,把最难治和治不好的留给我们。最后的结果是中医完胜,这个结果让国民政府不得不取消了这个错误的决定。

有点讽刺是就连叫嚣取消中医最积极的名人胡适得了尿毒症后,他最信任的西医很无奈的让他等死,最后还是让名中医路仲安给他治好了。胡适感慨到“西医让你明明白白的死去,中医却能让你糊里糊涂的活着”

古代的中医分三个级别,上医,中医,下医。上医者可医国,所以古代名仕常言,不为名相则为名医。

而现代的上医者多熟晓五运六气,子午流注和风水。病人就医只报出性别和年龄,即可确诊病症。而且可以通过风水和祝由术轻松的治疗大病。

中医者则是以望闻问切,以六经辩证临床诊治。这也需要万里挑一的天赋和过人的后天努力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

下医者对症下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随症加减治疗一些普通患者。

很多医生刚从医时,很容易落入下医之境。了解病症后就想对症下药。深怕一味药解决不了问题,开了茯苓祛湿,又加上泽泻,薏米,把对症的药都开全了,生怕疗效差。

孰不知,中药的法则如带兵,无官不统兵。

以黄芪为例,24克以下可以升高血压,而大剂量黄芪反而可以降压,这就是阴阳物极必反的理论,阳之尽头则为阴,阴之尽头则为阳。日为太阳,月为太阴。昼夜轮回,周流不息。

中华传统文化中医的认知与思维

中药的君臣佐使以及引经药的配伍非常玄妙。中药的阴阳五行属性,易理颇深。如木生火,木为母,金为父,子为火。如当归属木,黄芪属金,夫妻合力才能生火子。木数为三八,金数为四九,剂量还要合河洛数理。

比如心梗的治疗,君药多用熟地黄,庸医多采用大剂活血化瘀的药,孰不知血脉瘀堵多因气不统血,血脉干涸所致。熟地五行属水先冲开血脉,再佐以丹参,菖蒲,三七类活血,红参,麦冬类益气增液,才能有起死回生之功。

《亮剑》中楚云飞的五万军队倾刻被消灭,说明战役的决定不只是靠兵,还需要有力挽狂澜,具有凝聚力的将帅才行。

中华传统文化中医的认知与思维

我有一次为人诊病,那个妇女是来看感冒的,脉诊发现脉浮而软,观其面色无华,舌质胖大齿痕明显。断其月经过多,气血两亏所致。她反馈是得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天津中心妇产医院花两万多也没治好,而且经常感冒。我说这是气血不足,毛窍皮肤凑里失去营卫所致。结果我给他开的补中益气丸加归脾丸,嘱其加一倍药量服用,结果一个星期后复诊,月经出血止住了,感冒也不药自愈,后巩固疗效又服一个月居然痊愈了。

其实这就是脾不统血,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为帅来统兵之道。

这样的案例很多,中医治病不能盲目照搬教条,如治疗风湿多先活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可是遇到产后风,一昧活血可能会要了人命了。

中医的辩证非常精妙,一个针灸老师的师傅有一个医案,一个中风痿症的患者由家属抬来诊治,他师傅只扎了两针,一小时候后病人自己走着出了门。然后他考弟子们,是针的哪个穴位,回答啥的都有,最后师傅公布答案,是扎的足三里穴。经云“诸痿独取阳”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穴,可以生发胃气,先贤道: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所以一些消耗慢性病人,建议针灸关元和足三里穴以增疗效。

中华传统文化中医的认知与思维

现代中医没落的原因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西医利益集团对中医的打压,医院的企业化使管理层以逐利为目的,小病大治,过度检查。所以导致医院人满为患。

二、中医的培训机制失败,很多大学本科五年毕业后不会看病,缺乏临床从师经验,导致庸医频出。

三、中草药的人工养殖,农药的喷洒和快速的催育导致药性降低,更别提假药的泛滥了。

我认为振兴中医不能只喊口号,中医人要重拾经典书籍,精准的辩证施治,熟识药性,现代名家李可,张润杰亲身尝药,来感悟药性的变化,这才是大医的精神。

清代张锡纯善用茱萸,民国孔伯华善用石膏,近代老中医李可善用附子,说明了一个道理,把一味中药学通透了

中华传统文化中医的认知与思维
中华传统文化中医的认知与思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