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简单瓢别黄慎字画品相好坏?

 景德镇的瓷 2020-05-01

1,有时候在我年轻时候不懂的东西,到后来才懂了。比如说我曾经学习书法,老师说:这一件作品是了不起的,而另一位书家是比较次要的。可是我反而比较喜欢次要的那个书家,可是恰恰最了不起的作品在我看来不过如此。慢慢继续深入了解、继续学习后,自己的观念会改变。原来那一件作品真的是好,原来自己喜欢的只不过是皮毛!随着年龄、经验的增长,你了解的深度越来越深,所以要不断地求进步。为什么书法家要不断地临帖?临帖临的都是历史上传下来最 好的榜样,每一次临摹都提升了自己的鉴赏水平,所以你要看各种展览,不管好的坏的都要看,你能够区分得越明确就越好。所以现在拍卖市场这么热络,拍卖预展其实是最 好的学习地方。不是要你去买,但是展览的效果要好,因为光线好,很多作品是没有玻璃的,看得更清楚。所以我教课的时候时尚带学生去看拍卖展览,也要去看故宫博物院的展览。书本上看是一回事,看到原作又是一回事。

2,鉴定方法,在近代确实有很大的进步。因为摄影印刷的进展,提供了鉴定的比较资料;科学摄影可以照出昏暗不清的部分,时被掩盖的款识重新显现,等等。研究者又在鉴定方法上更加细密,比起前代“鉴赏家”那套玄虚的理论、“望气”的办法,无疑进了几大步。但个人的爱好、师友的传习、地方的风尚、古代某种理论的影响、外国某种的比附,都是不可完全避免的。因之任何一位现今的鉴定家,如果要说没有丝毫的局限性,是不可能的。

3,纸绢是中国书画的载体之一,它对字画鉴定之重要性自不待言。在字画伪品中,用古纸、古绢作伪毕竟是有限的。于是,五花八门的纸绢作伪骗术就应运而生,但又很少有人知道它作伪的手段及辨别方法。

4,历代书画之有伪作,已经有相当久远的历史了。据北宋米芾的《书史》、《画史》所记,在他前代的书法和绘画名家的作品,几乎都有伪作,而且数量相当大。如李成,伪造的作品竟多至三百本,他慨叹地要做无李论。这些记录,仅是米芾一人所见,事实上还不仅 限于这个数字。这些伪作,对书画的真品说来,造成了纷乱局面,因而书画要通过鉴别来达到去伪存真。说明书画鉴别的历史是与书画作伪的历史相应地发展起来的。

5,章法结构: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它包含了对于艺术形象的塑造以及画面结构的处理。要知道每个画家都有自己较固定的塑造形象的艺术语言。具体体现在人物形象、山峦形态、树木、岩石、屋宇、花开、鸟兽的画法,都有一定的习性,甚至山石效法、点苔法、线描法等形式语言,也都带有个性的特点。一些具有原创性的画家之造型语言尤见鲜明。诚然,画家因学习前人的造型方法,会有传统的延续性,但多少会加入自己的造型因素,而流露出个性色彩。

书法中的结构主要是指结体和行气;绘画中的结构主要是指构图、经营位置。有些画家有特殊的结构形式,即图式。例如北宋中原画家擅长全景式的雄伟构图;江南董巨多作平远式布景;南宋末马远、夏圭的图式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元朝时期倪瓒善用三段式的构图法。书法和绘画的结构有很大的延续性,而且作伪者也较易仿学,但是要仿得自然和谐,却是很难的。

6,初学书画鉴定的同志,对一些听了就懂的具体经验容易接受,对于概括性经验则感到难以捉摸,这是可以理解的。根据我的体会,鉴定一件书画,概括性经验比具体经验更为重要。特别在浙江,碰到的大量是三百年以来的书画,书法上受董其昌影响的作品为数不少,绘画上“家家一峰,人人大痴”“南沿石谷,北仿麓台”的作品更是大量存在。你要分辨出这是乾隆以前的,那是乾隆以后的,具体经验收效甚微,主要靠概括性经验。例如明末清初人写出来的字往往气势磅礴,清朝前期的书法,受馆阁体影响,就显得格局拘谨;明末清初武林画派格调苍劲雄健,清朝道光年间的绘画风貌清逸隽秀,味道是不大相同的。老太太看越剧,听得多了,能够分辨出这位唱得好,味道厚;那位唱得差,味道薄,甚至还能辨出各种唱腔的流派。书画和戏曲都不能吃,但确是各有种种的味道,这些味道并不抽象,而是从多看多比较中得出来的,学习鉴定书画并无捷径可走,我们要在“鉴”字上狠下功夫,经过反复比较,头脑里自然而然就有了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的“样板”,有了“样板”,就能鉴别。

7,书画时代风格的形成,是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生活习惯、特质条件等密切关联的,也就是说不能脱离它的时代背景。比如写字方式,自古至舍就有过许多变化。汉六朝以前人写字,席地而坐,一手拿简册,一手悬肘挥写。后来用高桌子,手和臂的姿势以及执笔的方法也随之而改变。再后由于科幸制度的实行,不同时期的考试规定,对书违出出了不同的要求。明代规定虽写小楷,但书体还未限制。由于写小楷笔锋活动的范围有限,手指握管离开笔毫的距离变近了,手臂也随着贴着桌案。清代试卷到康熙以后更为严格,要求行行齐整,字字匀称,划平竖直,又光又圆,于是连手腕都挨着桌面了,开成了所谓阁体的书风。这固然属于科学仕禄范围的现象,但即是在野的文人、方外的僧道,由于种种关系的影响,也常无形中反映出那一时期的风气。若问某时代的书风究竟怎样, 这便须把各代的字迹摆出来观摩比较,才能理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