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相不只有一个

 医小白上善若水 2020-05-01

 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

这是一个原则问题!

——犊鼻 膝眼 定位之异

让我们来复习一下

犊鼻的定位:在膝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属足阳明胃经。

再看,内膝眼的定位:髌韧带内侧凹陷中,属经外奇穴。

在学习之初,讲到犊鼻时,为了方便记忆,一般都会对举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穴位—经外奇穴—内膝眼,所以将犊鼻也叫做“外膝眼”,似乎是很合理的,并且犊鼻穴的这个小名也经常被专业人员拿来用。

通过询问周围师长,同学,以及在知网中搜索“膝眼”。

可以发现,将“内外膝眼”并称,意即:将犊鼻默认为“外膝眼”,这个现象目前普遍存在,那么问题来了。

1. 为什么不叫做“内外犊鼻”

而是另起一名,叫做“内外膝眼”呢?

这看似是一个很较真,很无聊的问题,但不要急,接着听我讲一讲。

犊鼻穴最早可见于《黄帝内经·灵枢》

《灵枢·本腧》:“刺上关者,呿不能欠;刺下关者,欠不能呿。刺犊鼻者,屈不能伸;刺两关者,伸不能屈。”

《灵枢·杂病》:“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针发而间之,针大如牦,刺膝无疑。”提出了犊鼻之名与主治,但并未说明具体定位。

而膝眼穴则出自《备急千金要方》:“膝眼穴在膝盖骨下两旁陷者宛宛中”即位于髌韧带两侧凹陷中。

从两者所出文献的早晚不同,我们可以看出犊鼻之名明显早于后出的膝眼,因此,将其命名为内外犊鼻是有可能的。

2.为什么鼻子同时又是眼睛呢?

这要从两者在后世发展中逐渐发生混淆讲起。

上述犊鼻穴直到《针灸甲乙经》记载了其具体定位:“ 在膝髌下胻上侠解大筋中” ,大筋即髌韧带,意犊鼻在髌骨与胫骨空隙之中。

而此后《外台秘要》、《素问》王冰注、《十四经发挥》 、《针灸大成》 、《针灸集成》等历代中医名著皆师承其说,《小品方》明确指出“ 膝眼穴在犊鼻两傍陷者中”。

与之不同,清代《医宗金鉴》始明言“犊鼻即膝眼处也”,即旧之定位消失,而赋予新的定位,由于其影响较大,不少医家皆从。

今则以外膝眼穴与犊鼻穴等同。

从早期的文献记载来看,二者本是两个不同的穴位,然早在初唐时,犊鼻穴已渐渐与外膝眼穴相混,在后世相传过程中虽有纷争,不少医家提出过质疑,但发展至今,则以外膝眼穴与犊鼻穴等同,出现了“鼻子亦是眼睛,眼睛亦是鼻子”的现象。

这个问题其实很早就有学者提出,并应用于临床:

针刺髌韧带正中1-3寸,针向委中穴(屈膝直刺),或沿髌骨下缘正中针向鹤顶穴(伸足斜刺),主治膝关节酸冷,肿胀疼痛,上下楼梯难等症颇效。

只是并未引起广泛的重视,因此相关的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

小结

小编在此重新提出这个“旧问题”,一方面是很多人对一些问题并没有多加留意,另一方面则是不愿看到如此珍贵的资料在流传中逐渐消失,隐去了光芒,

又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穴,究竟是新,还是那些被历史遗忘的腧穴重新焕发了光芒?

经络腧穴发展至今,多数穴位拥有甚至上千年的历史,

流传至今,出现过多次河流(经脉)改道,斗转星移的现象,

有时是经脉变移其轨道而影响穴位的定位,有时则是穴位位置的改变影响了经脉的循行,

其中的发展变化非常值得我们去细细探究,这虽然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但这无疑也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亟待我们去发掘,

让经脉腧穴这棵老树焕发新出的生机,乃吾辈之责任。

也许有时候,隐藏在面纱下的真相是这样的:

也可能是这样的:

参考资料:

黄龙祥:《针灸腧穴统考》

易建昌:《犊鼻穴并非外膝眼穴》

叶宏亮:《犊鼻穴位辨析》

黎盛服:《关于犊鼻穴定位之我见》

脐疗

永远在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