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人给打样,咱不妨跟着走算了,对于《天道》(原著《遥远的救世主》)来说,我们要想深入的体会或者学习,那我们也得要有着与丁元英、叶子农乃至缠师一样的思维模式,方能有一些共鸣感,这样才知道我们是否读懂了。就如《六祖坛经》:吾传佛心印。六祖如何确定他传的就一定是佛的“心”?那必是与佛心心相印。所以我们读书,就要读到与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可能就差不多了。也如缠师所说,他看孔子就如看自己掌纹一样清晰。若做不到如此,读来读去依旧在自己的幻想之中晃悠。自己晃悠倒也无所谓,也不碍着谁。可拿出来博眼球赚钱,那和贩卖假货的骗子有没有什么区别呢? 如别人“精讲天道”中,在阐释在丁元英不与小摊主争辩一事上说,丁元英这样做的原因其实是缠师说的“人不知而使之人不愠”(这个参见《缠中说禅—论语》)。事实上原文也有交代:“他的每一个毛孔里都渗透着对世俗文化的居高临下的包容,包容到不屑于跟你讲道理。”显然这里的逻辑是有矛盾的,使之不愠不是不屑于讲道理。(这个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缠中说禅—论语详解》中关于“人不知而不愠”的阐释。)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他不屑于和人讲道理?这还得从“缠中说禅”“丁元英”“叶子农”这样的人物文化属性说起,他们认为“需要解释”这件事本事才有问题,事实就是事实,事实不需要解释。换言之,假的才需要解释,真的那里需要解释?所以他给过钱就是事实,他不需要解释,这种不解释在小说中逻辑是基于对世俗文化居高临下的包容。 至于芮晓丹抽烟,也并非说什么埋下伏笔,关键在于丁元英看不惯,为什么丁元英看不懂?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这事其实在芮晓丹请丁元英到她家吃饭,吃了饭后芮晓丹脱了y服之后丁元英的举动可以读出一二:“望着她极其诚恳地说道:“你是一块玉,但我不是匠人,我不过是一个略懂投机之道的混子,充其量挣几个打发凡夫俗子的铜板。你要求的,是一种雄性文化的魂,我不能因为你没说出来而装不知道。接受你,就接受了一种高度,我没有这个自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芮晓丹在丁元英心里的位置如此之高且完美无瑕,所以抽烟这种瑕疵是丁元英所不能接受的,所以他看不惯。 其实我们看书,不是要用自己的思维去阐释作者的思维,而是要用作者的思维去阐释他自己的思维。否则不过是自以为是罢了。今天时间有限,先写这么多。 |
|